摘要:灌溉、抗旱排涝设施等都属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促进农业发展, 但在基础建设中还存在困境需要探求出路。基于农田水利基础建设, 对存在于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困境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 存在困境; 应对措施;
1 概述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具有悠久的历史, 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有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灌排渠、截留提水及水土保持等水利基础设施为抗旱排涝提供了有利保障。
2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一直以来,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对于降灾影响、农作物生长保障、促进农业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作物生长离不开充足的降水量, 我国地域辽阔, 降水量分配十分不均,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具有对水量的调控作用, 可保障农作物生长需要, 促进农业稳产高产。天气、自然因素影响农作物发展比较严重, 发生的各类灾害容易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利用对水源的调节, 使土壤水分得到改善, 进而降低农作物受到灾害的影响。农田水利工程为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随着不断实施的新农村建设, 充足的水源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进而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中的困境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存在很多的发展困境, 主要体现在:一是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理念有利待提高。这是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存在的一个主要困境, 农村中水利建设意识有待提高, 基层领导和农民群众对于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其作用也不了解, 农村留守劳动力普遍不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 大部分农田建设都是由农民进行管理, 现有比较落后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而且政府缺少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关注, 对于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二是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设备有待更新。陈旧的设备对于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发展产生一定制约, 很多陈旧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设备年久失修, 为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 使灌溉定额难以实现, 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也无法满足, 一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超期服役, 不只是导致用水和灌溉难度加大, 也存在较大潜的安全隐患。三是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资金亟待加大投入。在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中资金不足是一个重要瓶颈问题, 基于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现状, 在很大程度上资金来源都是财政支持, 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农民少量出资, 农业税改后, 政府对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明显削弱了支持, 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县乡政府组织指导职能不足, 当地企业积极积极性不高, 都导致资金来源严重不足, 影响农田水利的基础建设。四是在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缺少相应的技术。我国目前在农技推广方面还有待提高, 现代化技术支持严重不足, 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难以适应,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缺少专业服务人才, 很多先进技术设备的作用发挥不足, 对于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产生严重阻碍。所以, 对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困境的出路应积极探索并不断优化。
4 主要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分析, 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一是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理念应不断转变。这在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优化中具有关键性作用, 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意义提高认识, 树立现代理念, 对农田水利基础建设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组织培训加深认识, 对农村水利建设加强考核, 深入落实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工作。二是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设备应不断更新。改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设备, 应认真检查农田水利基础建设, 可使用但需维修的设备, 采取维护保养措施, 使其使用效率发挥最大化, 使用年限延长, 提高设备使用率。及时更换已无法使用的设备, 引进现代化设备, 使其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成立设施维护机构, 由专人负责加强对设备的维护, 定期排查, 排除隐患。三是对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加大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资金支持。建立的资金通道应多样化, 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 对资金使用进行规范, 加大监管力度。四是引进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技术及人才, 为农民提供相应服务, 培养农民技能, 提高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水平。
综上所述,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作为综合系统工程, 其主要特点是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上应对其作用提高重视, 使建设理念不断转变、设备不断更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充分利用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技术, 应对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中的困境,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建设水平, 实现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成开.农田水利建设的特点和策略[J].南方农机, 2018 (7) :142.
[2]蒋艳荣.基于农田水利建设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性分析[J].农业与技术, 2017 (5) :100-102.
[3]潘庆阜.提高基层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策略探讨[J].建材与装饰, 2017 (16) :251.
[4]罗琳, 胡智丹, 庞靖鹏, 等.新形势下我国农田水利发展思路初探[J].水利发展研究, 2018 (3)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