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 言。
簸箕李灌区一干渠原长28. 5 km,2005 年簸箕李灌区向庆云县送水,一干渠延伸到德州庆云县境内,现长46. 384 km.一干渠周围农田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为主; 植被为人工次生林及自然生长的杨、柳等乡土树种,规格多为自然生长状态。渠道多为土渠,部分弃土弃于渠道两侧,遇大风尘土飞扬,遇大雨水土流至周边田地及渠道,水土流失严重。根据水土流失防治要点,结合一干渠衬砌工程施工特点,对一干渠进行水土保持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1 水土流失预测。
1. 1 预测方法和内容。
根据对一干渠的地质勘测资料,项目区现状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为主。水土保持工程重点预测施工期,运行期只预测工程完工后第一年。本文建设期造成的水土流失量的预测采用经验公式法进行综合预测。见表 1.
1. 2 建设期、运行期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
公式如下:
式中: W 为扰动地表土壤流失量,t; ΔW 为扰动地表新增土壤流失量,t; i 为预测单元,i =1. 2. 3. n; k 为预测时段,k= 1. 2. 3,指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 Fi为第 i个预测单元的面积,km²; Mik为扰动后不同预测单元不同时段的土壤侵蚀模数,t/( km²·a) ; ΔMik为不同单元各时段新增土壤侵蚀模数,t/( km²·a) ; Mi0为扰动前不同预测单元土壤侵蚀模数,t/( km²·a) ; Tik为预测时段即扰动时段,a.
根据水土保持规范、标准和现场查勘,综合考虑,确定施工扰动前的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取500 t/( hm²·a) .
通过采用类比簸箕李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一干渠衬砌和滨州黄河三角洲徒骇河河口区雨洪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影响因子一致性评价相同及实测现场地貌,确定该工程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取500 t/( hm²·a) ,自然恢复期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800 t/( hm²·a) .
根据工程建设过程所产生的水土流失因素分析,来确定本次工程在建设期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施工准备期及施工期水土流失面积为427. 7 hm²,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面积191. 89 hm².
经计算,工程建设期产生土壤流失总量为3 801 t,新增土壤流失总量为2 213 t.
工程运行期的第一个年度内,工程责任区范围内按施工期流失量的 5%计。
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对策。
2. 1 渠道与建筑物工程防治区。
1) 工程措施。在衬砌渠道单岸设沥青混凝土道路。
对堤外坡、外坡脚10 m范围内、无管理道路侧堤顶进行土地整治,以达到可种植树木花草的要求,渠道整治面积93. 96 hm²,建筑物管理范围整治面积4. 28 hm².借、弃土对占用土地部分应进行表土剥离措施,将表土单独存放,用于后期植被回覆等重新进行利用。共计剥离表土土方14. 11 × 104m3.剥离表土用土工布覆盖,共需土工布2. 19 × 104m3.
2) 植物措施。堤外坡脚5 m范围内种植 107 杨乔木,株距为3 m,共需种植 107 速生杨31 316株。对堤外坡、外坡脚10 m范围内、无管理道路侧堤顶撒播植草,撒播草籽面积约140 hm².对建筑物管理范围可绿化面积撒播植草,撒播草籽面积约4. 28 hm².草籽采用狗牙根和紫羊茅混合草籽。
2. 2 临时生产生活防治区。
该防治区水土保持措施主要以临时措施为主。对占用土地部分应进行表土剥离措施,共计剥离表土土方3. 29 × 104m3.剥 离 表 土 用 土 工 布 覆 盖,共 需 土 工 布1. 10 × 104m².
2. 3 水利风景区及绿化节点。
1) 以一干渠、二干渠渠首及沙河水利枢纽为依托,在原有凉亭、长廊的基础上扩大规模,铺设花砖、种植观赏树木、花卉等建立水利风景区,为市民提周末野营、野餐及日常游憩的场所。也可在特定的时期增设旅游项目,如游船、漂流项目等。
2) 在省道 S239 大朱家公路桥、一干于王公路桥设绿化带,种植紫叶李、冬青等观赏树木,提高水利品牌意识。
3) 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灌区石皮测流站附近石皮村建设绿化广场一座,铺设花砖、种植观赏树木、安装健身器材。
3 水土保持监测。
工程实施中及后期加强对水土保持的监测工作,通过设立典型观测断面、观测点、观测基准等,对该项目在生产建设期和运行初期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监测点重点布设在渠道及建筑物扰动强度大的开挖动面,以及较易发生崩塌、滑坡等流土流失的区域。非汛期监测一次,汛期及施工高峰区根据实际情况,一般每月监测两次。
4 水土保持效益。
一干渠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后,各项水土保持评价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原设计要求。水土保持林带及随后滋生的天然草皮,可增加降雨入渗的能力。水保林种植措施的采用,增加地表土的抗风、抗冲能力,减少风化与水力侵蚀,有效控制区域土壤侵蚀的发生,防止工程弃土弃渣破坏周围环境,维护了各水工建筑物的安全,保证了输水水质。
5 结 语。
通过渠道衬砌与水土保持工程相结合,有效遏制了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不仅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得以改善,而且绿化美化了周边环境,提高了环境的承载力,使投资环境和开发建设环境得到好转。项目的实施为促进灌区建成“生态型、节水型、现代化灌区”打下良好基础,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着。
[参考文献]
[1] 梁宗锁,左长清 . 简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J]. 中国水土保持,2003( 4) :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