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整地
向日葵对土壤选择不严格,可抗一定的盐碱,又较耐瘠薄。但在壤土或砂壤土种植时,不仅产量高,而且含油率也高。向日葵地要轮作,在秋季深翻 30~35 厘米,翻后耙、压、起垄连续作业,结合秋翻每亩施农家肥 1000~1500 公斤,还可配合施过磷酸钙 3 公斤。
2、 播种
选用高产、抗病、矮杆、质优的品种,提倡使用杂交种。选择品种时要选在当地经过试验能够正常成熟的品种,种子质量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为防治地下害虫及促进前期生长,种子要进行包衣处理。未进行包衣处理的种子,在播种的前一天用农药拌种,阴干后播种。
播种时间根据当地生产实际确定,在能够正常成熟的前提下,适期晚播可以减轻某些土传病害。一般在地表 5~10 厘米的地温稳定通过 8℃~10℃时即可播种,播种前要剔除杂粒、病粒,选用粒大而饱满的种子并进行发芽试验。在播种前晒种 2~3 天,以降低水分促进发芽。盐碱地种植向日葵必须先浸种催芽,可减轻盐碱危害,提高出苗率。浸种时将种子用 45℃~50℃的温水浸泡 3~4 小时,捞出摊在 18℃~22℃的室温下,上面用浸湿的草袋盖上,24 小时后露白尖,即可播种。采用精量点播,每穴 1~2 粒,能节省种子和劳力。油用型种子机播播量每亩为 0.2~0.55 公斤,人工播种为每亩 0.55~0.8 公斤;食用型种子机播播量为每亩 0.5~1 公斤,人工播种为每亩 0.75~1 公斤。每亩最好施用 5 公斤种肥。一般用埯种,埯种有垄上种和垄沟种两种。
垄上种适于土壤墒情好又有灌溉条件的地块;垄沟种适于风沙干旱墒情不好的地块。刨埯深度一般为 4~5 厘米,切忌深浅不一。
3、 种植方式可分清种、间种、套种和混种
一般行距 60~70 厘米,油用型株距 50~60 厘米,亩保苗2300~3000 株;食用型株距 60~80 厘米,亩保苗 1400~1850 株。
向日葵耗水耗肥大,为合理利用地力和空间,可在向日葵地里混种早熟大豆。向日葵株距 80~90 厘米,大豆埯种于二株向日葵间,一般可产葵花 65~75 公斤,大豆 30~35 公斤。
4、 田间管理
4.1 查田补苗
向日葵播期早、地温低、很难保全苗。而带土、坐水移栽成活率可达 90%以上,所以在葵花出苗后应立即查田补苗,要做到早间苗,向日葵出苗后 20~25 天即可开始形成花盘原始体,小花数也不再增加,早间苗可为花盘分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定苗最好在第一对真叶展开时进行,同时锄净护脖子草,在第三对真叶展开时定苗完成。
4.2 早间苗、早定苗
1 对真叶时间苗,2 对真叶时定苗,促进壮苗。苗期虫害重的地块可适当推迟到 2 片时真叶进行。
4.3 苗期虫害防治
出苗后结合查田补种,密切观察虫害发生,抓好防治。地下害虫可选用 50%的辛硫磷或毒死蜱 1000 倍液地表喷淋,也可在播种前用药剂处理种子。
4.4 除草追肥
一般应进行 2~3 次中耕除草。要尽早,第一遍在出土前浅锄垄面,深松垄沟,第二遍结合间苗趟碰头土,第三遍在 7~8 片真叶期现蕾前进行,并结合每亩追施硝铵 10~15 公斤。有条件的可追后灌水,再培土防止倒伏。从现蕾到开花,向日葵需水较多,应进行灌溉,灌水不仅可提高产量,且可提高种子含油量。草害大的地块要增加中耕除草次数,在田间封垄前进行中耕培土,防止后期倒伏减产。
4.5 打杈
某些向日葵品种,在花盘形成期,茎杆秆中上部的叶腋中常常出现许多分枝,这些分枝虽然也能形成花盘与子实,但由于养分分散,花盘直径很小,子实也不饱满,空壳很多,应及时除掉。
4.6 辅助授粉
向日葵是异花授粉作物,自交结实率仅为 1.43%,近于自花不实。生产中,秕粒达 30%~40%,必须进行辅助授粉。人工辅助授粉应从盛花期开始,每隔 1~2 天进行一次,需进行 2~3 次。授粉在早晨露水干后至上午 11 时效果最佳。过早露水未干,花粉易粘结成团,影响授粉效果,而过晚天气炎热,花粉生活力弱,影响受精。授粉可用纱布、棉花及硬纸板做成与花盘大小相仿的粉扑,授粉时逐个轻轻摩擦花盘。或在盛花期将两个花盘面相互接触轻轻抖动。
大力发展养蜂,提倡蜜蜂传粉,以提高结实率,增加产量,一般每 5 亩地放蜂一箱,可增产 10%~15%,产蜜 30~35 公斤。
5、 病虫害防治
要搞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发现病虫害及时集中联防。
菌核病可以采用拌种、灌根、土壤处理及化学药剂防治等方法防治;霜霉病可以采用种子重量 0.5%~1%瑞毒铜(或瑞毒铝铜)拌种防治;棉铃虫、玉米螟、金龟子、胡蜂等害虫,可选用高效氯氰菊酯类农药防治,严禁在花期用药,以免杀死蜜蜂造成授粉不良影响到产量。
6、 成熟与收获
成熟标志是花盘背面变黄,子粒变硬,植株茎杆变黄,大部分叶片枯黄脱落,托叶变褐,舌状花脱落。向日葵收获时期比其他作物严格,只有适时收获,才能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