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有耕地面积 42 万亩,以水稻和小麦、油菜种植为主。多年来,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推动下,经各级农机部门锲而不舍的努力,小麦和油菜等作物已经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应用步伐缓慢,机插率不足15%,严重制约了水稻全程机械化进程。因此解决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农机部门的迫切任务,对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现状
1.1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应用经济效益显着。经我县多年试验示范,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应用节本增效明显。一是因其高密度育秧及标准化栽插,抗病虫害能力强,平均可节约肥料、农药等 20 元 / 亩;二是人工栽插成本高,机插秧成本低,可节约栽插成本 110 元 / 亩(人工栽插方式种子及栽插人工费=35+200=235 元,机械栽插方式种子及栽插费用=75+50=125元);三是定点定穴,基本苗充足,且通风向阳效果好,利于水稻生长,每亩可增产 50kg 左右,50×2.7=135 元;累计节本增效265 元 / 亩。
1.2 我县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应用基本情况。水稻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达 40 万亩左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短缺情况日益凸显,推广高效机械化栽插技术迫在眉睫。2005 年,我县开始试验示范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2008 年,全省大力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购置补贴资金向插秧机械倾斜,补贴额度高达 50%.在政策推动及农机部门努力下,我县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应用有了初期的较快发展,至 2011 年,插秧机保有量达 180 余台,机插秧面积近 4万亩。但随后,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又遭遇瓶颈,进展特别缓慢,至 2014 年底,插秧机保有量 206 台套,实际机插秧面积不足 5 万亩。三年来,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应用进展甚微。
2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农业种植效益相对低,影响了农户学习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我县水稻产量在 500-550kg/ 亩,以 2.7 元 /kg 价格、每户平均 5 亩耕地计算,一季水稻毛利润 7425 元,除去农药、农资、人工等成本,净利润约 3000 元左右。农民外出务工、企业上班及其它经营,一人一月收入 2000-4000 元不等,甚至更高。因此,大多农民缺乏农业种植积极性,农业生产意识淡薄,不愿意在农业生产中投入精力和资金,不学习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更不愿意投入资金购买机具装备。
2.2 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失,降低了农机化新技术应用。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农民子弟多选择在企业上班打拼,留守在家的多是年老体弱者,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差,应用操作能力差,严重影响了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2.3 农田使用权分散,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方式制约了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应用。我县人均耕地 1 亩左右,每个农户家庭拥有耕地 2-8 亩不等。若以家庭为单位购买插秧机,一年最多使用半天时间(机插秧效率为 2-4 亩 / 小时),导致插秧机使用效率低,相对使用成本高。因此,农户购买使用插秧机积极性不高。
2.4 插秧机购置成本较高,技术使用要求相对高,影响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普及应用。标准化育插秧技术对营养土的准备、播种技术、育秧管理、大田耕整等技术要求相比人工育栽秧有所不同,相对严格规范,且插秧机价格较高,一台乘坐式插秧机价格在 9 万左右,手扶式插秧机 2 万左右。无论从经济角度考虑,还是从技术应用来讲,农民都有畏难情绪,对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持有观望态度。
2.5 政府重视不够,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进慢。地方政府都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工作,对农业生产缺乏足够重视。一是不能以行政手段推进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没有有效的引导、奖励、推动等措施。二是没有推广工作经费投入,拨入农机部门的财政资金仅能保障农机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支出。无推广工作经费,导致农机部门心有余,力不足,只能停留在表面宣传,不能深入开展推广工作,存在宣传不深入,技术培训不到位,示范点建设无力等现象。导致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步伐缓慢。
3 加快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几点建议
3.1 鼓励、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开拓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应用市场。一家一户的分散式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严重滞碍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只有通过适度规模化经营,才能调动农民使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积极性。我县有 25 家农机合作社,分别承租和流转农田面积 500 亩-2000 亩不等,以 500 亩计算,使用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一季水稻即可节本增效 265 元×500 亩=13.25 万元。在经济利益的带动下,这些合作社使用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平均每家合作社拥有插秧机 3 台以上。因此鼓励和引导农民、合作组织、公司企业以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流转集中农田,开展规模化农业生产,既能解决农民不愿意种田、种不好田的问题,又有利于促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3.2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壮大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应用载体。鼓励、引导建立多种形式、多种方式的机插秧服务组织和个体,满足水稻生产多样化需求。如:建立育插秧服务公司,集中育秧,并提供机插秧服务,实行市场化供秧和机械化插秧;成立专业机插秧服务队,开展雇佣式作业或订单作业;引导农户开展联户生产作业,多户家庭共同购置插秧机械,共同使用,或者分别购买机耕、机插、机收作业机械,开展互助作业;鼓励插秧机农户开展代插秧服务;引导农机服务队、农机合作社开展耕、种、收等全程托管或订单作业服务等等。既能解决农民“插秧难”问题,又为机插秧服务者创造了经济效益。
3.3 进一步改进育插秧机械化技术,降低技术应用成本。一是对插秧机结构性能加以改进,以适应不同育秧方式的秧苗栽插,从而简化育秧程序;二是降低插秧机成本和市场价格,在享受国家购置补贴后,乘坐式插秧机保持在 2-3 万元,步进式插秧机 2-4 千元,是农户可以接受的合理价格区间。
3.4 建立完善的行政推动措施,加快推进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普及应用。农机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从行政推动和财政资金保障两方面加快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一是将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纳入基层政府及相关部门年度考核管理,引起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高度重视,提高该项技术推广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保障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经费,如对购买插秧机给予叠加补贴,实行机插秧面积奖励补助,设立专项项目资金,用于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宣传及示范点、示范区建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