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就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2014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强调“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现代农业服务业不仅仅局限在农业一个领域,而应该是打通上下游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业态[2-3]。通过拉伸农业产业链,把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加工、物流、金融、信息等环节融合在一起,最大化地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拓展要素利用空间,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改造传统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便捷的通道[4]。
以往对农业服务业的研究更倾向于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对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研究较少[5-9]。随着农业产量的增加和农村劳动力成本的提升,迫切需要诸如信息、物流、科技和金融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10]。为了更好地理解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内涵,本文通过总结发达国家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特点,从中提炼出对中国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的有益启示,并分析其发展趋势,为下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1发达国家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1.1美国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美国国土面积约962.9万km2,人口3.15亿(2013年),是典型的“人少地多”型国家,耕地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20%以上,其中大部分耕地集中连片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特别适宜农作物生长。
19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农业发展缓慢,自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期,美国农业开始由自给自足型向商品型农业转变,农业生产也从手工劳动转向以畜力为主的半机械化模式。
20世纪20~50年代,美国农业从半机械化转向全面机械化,农业生产效率有了显着的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农业实现了全面现代化。依靠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先进的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生物技术,发达的期货市场和完备的农业保险体系,其现代农业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1.1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
美国的农业成果转化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其中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的密切结合功不可没。目前,美国已经建成以州立大学为依托,联邦推广站为枢纽,州推广站为核心,县推广站为基础的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推广模式。在这一推广模式中,县推广站主要负责收集农业生产技术并上报至州推广站;州推广站根据收集的信息拟定全州下一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内容;州立大学的农学院根据州推广站提供的需求信息,研发适宜的农业技术,并根据技术特点培训基层推广人员,同时利用地方农业实验站向农民进行新技术示范。这种“三位一体”的推广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教学、科研、推广脱节的问题,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1.1.2先进的农业机械和生物技术
美国农场的机械化程度非常高,几乎所有农作物的生产都已实现机械化,且配套设施完善。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极大节约了劳动力,发达的农业机械服务水平配合大面积连片分布的耕地,使得美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美国的农业生物技术也十分发达,且应用广泛,特别是在转基因领域,其培育的高产、抗虫、抗病等优良农作物品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1.1.3信息化下的精准农业
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美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既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并开辟了精准农业服务这一新的领域。美国已建成覆盖全国的农业计算机网络(AGNET),该网络可以连通美国农业部、州农业署、大学和农业企业。与之相匹配的是,美国建立了非常完备的农业信息数据库,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分析提供翔实的信息支撑。此外,美国还建立了可用于农业精准生产的“3S”系统,即农业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农场主可利用该技术获取实时的田间情况,精确调整土壤和作物的管理措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增产。
精准农业服务是现代农业信息服务的典型代表,这一新领域的开拓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在农产品中附加了更多的信息价值。
1.1.4发达的期货市场
经过150余年的发展,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日益成熟,在稳定农产品价格、降低农业风险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利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转移和分散农业市场风险;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调整供求关系,保持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有利于统一农产品质量标准,推进农产品产销标准化进程;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为农业产业化提供金融服务。
1.1.5完备的农业保险体系
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经营风险高,所以发展规模农业必须辅以配套的风险管理体系。美国出台了专门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设立了农业风险管理局和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从制度上确保了农业保险机制的运行。同时,美国农作物保险的“公私伙伴模式”可以同时兼顾政策性与商业性需求,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主要经营农业保险再保险业务,与农业风险管理局一起作为政策机构,为农业保险体系提供政策保障。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允许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业务,并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的农业保险险种,以市场导向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经过近70年的发展,美国农作物保险体系已成为目前世界上运行最成功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之一。
1.2日本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日本在土地贫乏的资源禀赋特征下,开创了小农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河,形成了“自发行业管理与政府大力扶持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日本国土面积约37.8万km2,耕地面积454.9万hm2,人口1.26亿(2013年),是典型的“地少人多”型国家,且资源匮乏,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虽然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之一,2012年粮食自给率仅为39%,但日本立足本国农业比较优势,在特色产业上实现了现代化,如稻米和蔬菜产业。日本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利化、良种化和信息化水平居世界前列,标准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很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追溯体系完善健全,农户收入、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与城市几乎没有差别。其农业服务业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2.1重点发展生物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
日本是一个山地岛国,人均耕地只有0.04hm2,是世界上耕地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因此,日本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能采取美国的规模农业发展模式,所以日本始终将提高土地单产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走出了一条土地利用型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日本选择了优先改良品种和土壤,再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模式,具体路径为:“土地改良—化学化—良种化—机械化”,即“一改三化”。
1.2.2强大的农协组织
日本耕地较为分散,生产方式以农户或家庭经营为主,生产分散、规模小、生产效率低,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模式,不利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日本于1947年制定了《农业协同组合法》,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农协组织体系。农协以服务农民为宗旨,不以赢利为目的,其重点服务领域涉及单家独户难以解决的生产经营和生活问题,同时在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借助农协这一平台,农民可以获得农技指导、农产品供应、涉农信息、农业信贷保险等服务。日本农协的合理有效运作,使得日本农业呈现出典型的轻劳作、反季节、优品种、高收入的特征。
1.3荷兰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荷兰国土面积约4.2万km2,人口16.73万(2013年),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低平是荷兰地形最突出的特点,部分土地是通过围海造地形成的,全国有1/4的土地海拔不到1m,除了南部和东部地区有一些丘陵,绝大部分地区地势都很低。荷兰农业生产在专业化、集约化之外,在农业服务领域也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1.3.1发达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
由于资源不足,荷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全国共有1.2万hm2的现代化自动控制温室,农户可以使用计算机控制的喷淋、滴管等设施自动调节光照、温度、湿度等,以便更加适合植物生长,该技术使得农业生产基本摆脱了对自然气候的依赖。同时,由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现代工业技术,使得单位土地效益增大,作物产量明显提升。此外,荷兰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其农业教育和科研经费占到政府财政预算的1/5,形成了国家、地区、私人企业、农业合作社共同组成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发达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农民提供了雄厚的技术支持,大幅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这是荷兰农业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1.3.2完善的市场体系
荷兰政府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制定了相对公平的交易制度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其农产品市场流程可以归纳为:农户→拍卖市场→批发商(连锁店)→零售商(超市)→消费者。拍卖市场是荷兰农业服务体系的一大特色,不但提供了连接市场供需的平台,其公开透明的价格机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交易公平和市场效率,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真正发挥了市场对于农产品生产的引领作用。
1.3.3大力发展创意农业
在高度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下,荷兰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浓厚的文化气息是荷兰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荷兰的现代农业既是一种产业,又是一种文化的表现载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附加了休闲娱乐、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并且与其他产业紧密结合,形成了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荷兰是世界最大的郁金香出口国,为增加郁金香的文化价值、扩大出口,将每年最接近5月15日的星期三定为“郁金香节”,举办大规模的郁金香花车游行活动,吸引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文化创意、观光休闲等服务业态与农业的结合,造就了荷兰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1.3.4合作共赢的农业合作社
荷兰农业的经营方式以家庭农场为主,各农场生产的产品几乎相同,市场销售也没有自己独特的标志。为避免过度竞争,各农场联合起来,组成具有共同利益的合作组织,即为农场服务的合作社。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生产、供销、农机、加工、保险、金融等),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周到便捷的社会化服务。
2发达国家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和趋势
通过前文的分析,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都是根据自身比较优势自然选择的结果。美国国土面积大,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较少,其比较优势就是耕地充足,因此积极开发适合大面积耕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机械化和生物育种);日本和荷兰是典型的地少人多型国家,也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人口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大力发展小农经济,并积极着手改造适合小农经济环境的各种需求(生物技术和农业合作组织)。总之,都是追求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用最大化,即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出最大化,只是美国选择的要素是人力资本,而日本和荷兰选择的是土地,发达国家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也基本遵循这一原则。
2.1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国国情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
从上述各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来看,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各国都建立了适合其本国国情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比如,美国是典型的规模农业,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少,因此利用耕地集中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生物育种,既提高了产量又解放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而美国发达的农业市场体系、农产品期货市场和农业保险服务正是解决了规模农业所面临的生产、运输和价格波动等风险,为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而日本和荷兰因为耕地面积少、地形复杂,不能采用规模农业的发展模式,而是选择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模式。同时为了克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两国都建立了强有力的农业合作组织,为分散的农户提供技术、供销、信息及金融等多种农业服务,并借助农业合作组织的影响力打开国际市场。
2.2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出高投入、高产出的特性
无论是美国的机械化、信息化、生物育种,荷兰的设施农业,还是日本的生物技术,都体现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共同特征,即高投入。但如果没有高产出,这种模式就无法持续,而高产出不仅是指农产品产量,因为农产品都有最大产出上限,产量不可能无限增加,更重要的是其内在价值的增加。
在农产品产量相对稳定的状态下要想提升产出,就只能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而且必须依靠服务业来实现农产品增值。通过科技研发、资本注入、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冷链物流等方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业生产从产量最大化向价值最大化转变,农产品的竞争力除了体现在数量和品质上,更多地体现在品牌、信息等服务要素上,依托服务业建立起来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2.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增强
通过对比日本和荷兰的农业服务可以发现,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综合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如日本农协)效率要低于专业化的服务(如荷兰农业合作社)。日本农协的服务范围几乎包括了与农村、农户相关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运营成本相对较高。而荷兰的农业合作社从经济性质来看是为成员谋求利润的专业化企业,经营方向非常专一,具有明确的专业化经营目标。其明显的企业性质,确保了合作社成员的利益一致,大幅提高了经营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并且根据市场发展形势,农业合作社不断进行合并,专业化程度持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建立专业的、适应市场运行规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是提升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最佳渠道。
2.4私营农业合作组织更具市场竞争力,是发展主流
日本的农协既是经济组织,又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具有半官半民的性质,因此受政府的保护和政策支持较多。同时,日本的农民以兼业为主,过度的政策保护和兼业的生产模式,导致日本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创新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降低了其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而荷兰的农业合作社独立于政府,政府除给予少量的税收优惠外,不进行任何的补贴和资助。在缺乏政府保护和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荷兰农业合作社不断改善自身的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模式,完善自身的运行机制,体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因此,以赢利为目标的私营农业合作组织更具有市场竞争力,是未来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主流。
2.5通过教育培训服务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
对比美国、日本、荷兰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可以发现现代农业是一个结合科技、资本、设备、创意等要素的综合生产过程,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因此,通过教育培训服务来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2.6创意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现代农业发展领域的延伸已经使其从单纯的生产业态逐步向服务业态转变,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创意农业的发展使得农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服务转变,呈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的趋势。
创意农业大大提高了农业的附加值,为提高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方向,是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科委.产业融合之路: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纪实[J].中国农村科技,2012(2):57-59.
[2]顾益康.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目标模式与支撑体系[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6):26-36.
[3]姜长云.发展壮大服务业亟待解决的若干障碍[J].经济纵横,2013(8):40-44.
[4]胡永佳.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董春宇,徐从军,郭巍.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理论综述[C]//李增贤,姚佐文.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6]郝希亮.农业服务业的涵义及其拓展空间[J].开发研究,2008(6):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