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毕业论文(高校优秀范文8篇)之第八篇
摘要:农民是农业推广行为的主体, 是农业科技的最终接受者和采用者。根据农民需要进行农业推广, 是由市场经济规律和人的行为规律决定的。在实践中, 农业推广人员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农民心理特点和农民需要的基础上, 转变工作作风, 创新推广方式和方法, 才能充分调动农民采用、接受农业科技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对促进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和开创农业推广工作新局面,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 农民需要; 推广; 途径
农民需要是农业推广的原动力, 是农民采用和接受农业科技的最初源泉。如果没有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和采用, 那么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就难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农业推广就是一句空话、套话。只有根据农民需要来开展农业推广, 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1 了解农民真实需要, 科学设置推广项目
在农业推广实践中, 可以通过常态化实地调查和咨询服务这两种方式, 来了解和掌握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真实需要。实地调查就是通过进村入户, 到农家院落实地接触农民, 对村民代表、农村“三户”、村社干部等农民群体进行座谈走访, 调查和了解当地农民的真实需要。咨询服务则是利用“科技下乡”“科技赶场”“农民夜校”“农技110”“农技宝”“农技微信群”等方式, 来听取农民意见和建议, 反馈农民信息。农业推广人员通过对不同渠道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归纳总结出农民的真实需要, 为农业推广项目的科学设置提供依据, 真正使组织推广目标与农民个人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 让更多的农民在组织目标中看到自己的切身利益, 为农业推广项目的实施激发热情、增添动力。比如, 三台县北路镇乡主要以种植麦冬、时令蔬菜为主, 东南路镇乡主要以种植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为主, 在农业推广项目设置安排时, 就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实际因素, 分门别类, 因地制宜, 真正做到因需而推, 推而广之, 确保效果。如果推广的农业项目或农业集成技术没有真正切中农民实际需要, 农民在思想上就会产生抵触情绪, 行为上就不会接受和采纳, 那么农业推广人员做再多的努力和付出, 也是徒劳无功。
2 分析农民心理特点, 热情诱导农民需要
农民都具有“农本、自给、守旧、从众、惧风险、渴求、直观现实”等心理特点, 这就决定了农民在农业教育及科技购买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接受类型。大多数农民都喜欢那种“立竿见影、吹糖见米”的农业项目和农村实用技术。所以, 农业推广人员只有根据农民的这些心理特点, 对农民进行入心入脑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发动, 讲深讲透所要推广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意义和价值, 才能达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而广之的目的。通过政企合作, 按照“一站式经营、一体化服务、技物配套、连锁直销”的模式, 切实开展“大规模培训、大示范带动、大面积推广”活动, 及时召开收打现场会, 做给群众看, 带着群众干, 积极诱导农民需要, 并与群众面对面算好对比帐, 真真切切让当地农民体验和感受到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用“台沃牌作物优化配方肥”系列产品带来的增产增收效果, 才逐步改变了农民的传统施肥观念。通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 三台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已经走在了四川乃至全国的前列。
3 厘清农民需要层次, 确保推广有的放矢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类的各种需要可分为五大类,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一个人只有在较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 才能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在农业推广实践中, 不同区域的农民或同一区域的农民, 往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需要层次。同时, 作为县乡 (镇) 两级最基层的农业推广人员, 在制定农业推广目标或安排实施农业项目时, 针对同一区域的农民, 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农民需要的主导性和时效性。比如, 在产前, 农民主要需要品种、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及有关的市场信息, 产中则需要技术指导及技术配套服务, 而产后则对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及市场价格更为关注。农业推广人员只有分清和掌握了农民需要的层次性、主导性和时效性, 才能确保农业推广有的放矢。
结论
为了适应新常态下农业推广工作的需要, 农业推广人员要勤学习、转作风、强素质、提能力。根据农民需要,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科学设置和安排农业推广项目, 运用需要理论和期望激励, 不断创新农业推广手段和方式, 及时向农民提供新产品、新技术、新信息等服务, 积极诱导农民行为自愿变革, 最终达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增进社会民生福祉的目的。
点击查看>>农业推广毕业论文(高校优秀范文8篇)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