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所谓“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自古我国就是农业大国,始终重视“三农”的协调发展,可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三农”问题的复杂性是难以想象的,致使国家倍受困扰,虽然“三农”问题是一个客观问题,在中国有很多部门负责这等问题,但是也有很多部门将责任推卸,致使很多部门和官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了“冗兵”现象。现在我们离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有很远的距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还是一种“幻想”,解决“三农”问题已迫在眉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国家要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经济是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是否可以稳定发展。然而我国的财政支持有向城市倾斜的特点,所以要建设“覆盖农村的新型财政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经济支持。在“三农”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农民综合素质低、政府职能不完善、管理部门和人员众多但是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经济结构不完善”等问题。
二、解决“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1)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环节,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力量和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农民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程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努力培养农民的各项专业技能,将农民培养成各行各业的专业型人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劳动力的支持。国家要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其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2)提升农业技术能力无论是城市经济还是县域经济将来必将以科技和资金指向型产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终将被取代,所以要想使县域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提高全体农民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素质,所谓文化素质就是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
(3)培训农民专业技能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方法有很多,对农民进行培训是一个较好的方法,首先农民在进行培训是都是有目的的,我们需要把不同的人进行分类培训,这就是遴选培训对象,开设不同专业的过程。同时根据培训对象的年龄、文化、从事的生产及季节等不同调整课程设置和内容,从技术推广的层面看,要以满足农民农业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全过程对农业建设的需求为目的。其次,要依靠农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光有技术是完全不够的,如何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如何造就懂技术、会管理、懂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每一个农民教育工作者考虑的问题。因此,教育农民组织农民以及改善农民生活等问题才是农民教育的根本任务,指导农民的农事、农家妇女的家政及农村青年智能教育、道德教育、健康教育、技能教育才是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总的来说农民培训需求包括一是知识,即真实数据和客观信息。二是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三是态度,即感觉和价值观以及情感的综合表现。
2.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发展环境
不仅中央政府需要转变职能,地方政府同样需要进行职能上的转变,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职能的转变,以便于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争取政府职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尤其是要大力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农村的公共设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为以工促农和招商引资以及产业转型(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过度)创造有利条件。
3.对农业部门进行调整,培养专业农业管理人才。
(1)消除“冗官”问题
目前,在我国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管理人员队伍非常庞大,对于“三农”问题进行管理的部门也非常多,但是“三农”问题却越来越复杂,究其原因就是在实际工作当中没有哪个部门或那个人能对农村经济建设真正的负责。许多部门和官员只是负责喊口号罢了,如此一来,究竟农民们种什么能赚钱,应该如何进行种植,以及怎样才能发展高效农业,这些都无人问津。农民只能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进行生产活动,“靠天吃饭”的困境依然困扰着他们。在没有科学的方法以及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的情况下自然经济停滞不前是很正常的。如果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的问题解决不了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是空想,乃是纸上谈兵。
(2)建设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的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农村经济搞不上去,建设新农村更是纸上谈兵。国家要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对“三农”问题的管理部门进行重新组建,精简部门结构,理顺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解决“冗兵”的问题,使经济、政治以及社会资源可以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同时还要培养大批专业技能过硬的可以为农村经济建设助力的新型管理人才,直接对农民进行农业知道,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减少政府行政机关的行政成本,其次还可以还可以把农村经济建设落实到部门能和个人身上,尽量避免“冗兵”问题的出现。
(3)简化行政部门
建立一个主管“三农”经济的部门,主要负责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此部门的性质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其作用主要有: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向市场推销农业产品,这样就有利于农村经济的转型,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4)建设县域经济
所谓的县域经济就是指涵盖“三农”统筹城乡的区域经济,它是以农业以及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建立此部门有利于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可以在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更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并且解决“三农”问题。要以县城为中心,把乡镇作为纽带,以农村为发展腹地,县域经济是多层次具有综合性的高效经济。是富国强民的力量源泉,是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拉动国民经济的长效引擎。县域经济的巨大作用是其他经济无法替代的。另外,县域经济还是一个具有明确责任主体的经济体,不会出现和他经济一样的诸多问题。
(5)提升二三产业比重
县域经济中农业和农村人口占有很大比重,从客观上来讲,虽然县域经济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题,但是不意味着县域经济单单发展第一产业,县域经济要在稳定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的前提下,把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现代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最终目的。工业是一种高效益的产业,工业化的发展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就在于工业化程度低,因此,发展工业就成为建设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
(6)协调城乡经济
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农村经济和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要协调村和乡镇的关系、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关系。目前,纵观全世界经济发展态势,我国县域经济的发是相对之后的,与城市经济还有很大大差距,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加快建设县域经济的步伐。
(7)进行产业升级转型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减少农民在国民中的比重,使从事第一产业的人们向从事第二三产业转移,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如今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科技指向型和资本指向型产业带动,因此对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吸收作用是有限的,同时城市当中还有诸多下岗工人,应聘岗位供不应求。另外,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较低,难以满足大中城市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但是,县域经济却与此不同,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对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来说,县域经济存在较大的就业空间。当然农民们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县域小城市和小城镇成为农民主要的转移基地。这也有利于拉动县域经济发展。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县域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这种做法将有利于降低农民的转移成本,就业风险也相对较小。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逐步转移,从事农业的人员的比重的降低,相对会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景富。关于政策支持“三农”经济发展问题的探讨[J].吉林金融研究,2011,03(3):40-44.
[2]程方升。破解“三农”难题的新思路[J].宏观经济,2006(9):85-86.
[3]王东辉。金融服务“三农”的问题与对策--以吉林省四平市为例[J].吉林金融研究,2012,09(9):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