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以凉山州的例子探讨近十年耕地的动态变化情况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3-14 共3914字
  为了进一步稳定耕地面积、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在凉山州范围内进行耕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显得十分必要。
  
  一、研究区域的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
  
  凉山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17℃,干温季明显,年均日照时数2000~2400h,独特的光热资源和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州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山峰高耸,河谷深切,高差悬殊,形成了我国罕见的亚热带干热河谷稀树草原景观。构造地貌发育充分,断裂带纵横交错,断块山、断陷盆地、断裂谷众多。断陷盆地内分布着河流冲积平原、洪积扇、丘陵、台地等,盆周为断块山,盆底与山顶相对高差可达1000m.地貌形态在垂直方向呈层状分布,既有多级剥夷面、多级阶地,也存在层状喀斯特溶洞,以及屡见不鲜的低海拔土壤被抬升到高海拔地区的奇观。这种多元性地貌的优势,决定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为开展多种类型的土地利用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优越条件。
  
  (二)耕地资源的特征:
  
  1、耕地质量差,利用率不高2010年全州共有耕地面积351256hm2,中低产田比重高,耕地土壤肥力低,水土流失比例大,土壤沙化、退化进程有加快的趋势。全州分布于山区陡坡的耕地占3/4左右,农业生产条件差、土层浅薄、含石量高,同时由于受地形限制,耕地零星分散,利用难度较大,开发利用率低。加之凉山州地处四川西南部横断山脉东缘高山峡谷区,地形切割大、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石种类繁多,地质环境条件脆弱,是全省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和易发区。
  
  2、地形因素造成水田少旱地多由于凉山州的地形特点,耕地大部分属斜坡耕地和梯田,因此水田少旱地多。2010年全州共有旱地272369hm2,占耕地面积的77.54%,水田78887hm2,仅占22.46%.其中中低产水田27700hm2,约占水田的35.11%;中低产旱地214200hm2,占旱地的78.64%.大部分梯田分布在平坝、安宁河、金沙江等河流的河谷地带。西部水洛河、雅砻江水流湍急,两岸高山深涧,难以形成平坝或河流冲积平原,水田分布少。
  
  3、自然社会因素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由于其特殊地貌特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导致耕地质量下降严重。凉山州大部分耕地分布于山区和丘陵,优质高产田主要集中分布在西昌、盐源、德昌、冕宁等市县。州内地貌以高山、中高山为主,山高坡陡,沟谷深切,除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展布松散土石外,岭脊斜坡地域多为碎屑岩、变质岩、碳酸盐岩和岩浆岩展露,断裂纵横交错,岩石破碎。每逢强降水天气,河谷两侧常有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严重威胁耕地安全。同时大量砍伐导致州内植被覆盖率低,雨季由于河流的冲刷,水土流失异常严重,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加上凉山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耕地粗放利用现象严重。
  
  二、凉山州耕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一)耕地利用动态变化度分析
  
  耕地利用动态变化度是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研究的常用方法,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度指的是某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其表达式如下:
论文摘要
  式中,k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a、Ub,分别为研究初期及研究末期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为研究时段长。当T的时段设为年时,k值就是该研究区域耕地的年动态度。K为正时,耕地是增加的,为负,则反之,且绝对值越大,变化度就越大。
  
  根据凉山州1999-2010年耕地面积情况(表1),利用以上公式,可以计算得出凉山州1999-2010年耕地利用动态变化度(表2)。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从表2得知,凉山州在1999-2003年间耕地总量变化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在这一期间各地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工业日趋发达,经济建设占用耕地增多;同时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实施,生态退耕及生态工程建设占用一部分耕地;另外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个人建房占用耕地呈增加趋势。以上原因都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004-2010年间耕地呈增加趋势,而且新增加的耕地量逐年减少。在这一期间各地区经济建设的脚步并没有停歇,经济建设仍然不断地在占用耕地,但由于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开源节流,使得耕地总量有所增加。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组织开垦未利用土地,增加后备土地储备;进行土地整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耕地农产品产出率;进行新农村建设,合理规划村庄布局,减少或避免空心村及滥占滥用耕地建房现象,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进行老城区改建和拆迁工作,尽量减少新城区建设以避免对耕地的占用等等。
  
  (二)耕地变化区域差异分析
  
  凉山州辖一市十六县,各个县由于所处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的差异,在耕地利用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现象。在进行区域差异分析时,可以引入相对变化率进行分析,相对变化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论文摘要
  (2)式中:ka、kb分别表示该区域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研究初期及研究末期的面积;Cb、Ca分别表示全区域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研究初期和研究末期的面积。当R大于1时,表示该区域该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全区域平均水平大,R小于1,则相反。据此计算得出凉山州各市县1999年和2010年耕地利用相对变化率(表3)。
论文摘要

  从表3中可以看出,木里、盐源、德昌、会东、金阳、冕宁和美姑七个县的耕地相对变化率都大于1,这主要是由于以上七个县水土保持相对较好,耕地破坏程度较低,耕地后备资源比较充足;同时政府积极组织实施土地整理,占补平衡,后备土地资源有所增加,研究期内新补充的耕地数量在州内处于领先水平。会理、宁南、普格、喜德、越西、甘洛和雷波七个县的耕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均小于1,这些县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农业、工业和旅游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教育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土地利用也比较合理,耕地总量在研究期内相对变化不大。
  
  西昌市、布拖县和昭觉县的耕地利用变化率为负,究其原因,西昌市经济发展速度快,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建设,道路的扩建和改建,城市绿地建设,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等等都需要占用耕地,对土地的需求远大于政府后备土地资源的储备量及整理复垦速度;而布拖、昭觉两县则由于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土地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意识淡薄,其农业、牧业均比较粗放、原始,土地浪费、土地退化现象加剧所致。
  
  (三)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分析
  
  1、经济发展趋势以及人口因素的影响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不可避免地引起土地利用情况的相应变化。比如建设用地增加、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等,均导致耕地数量相应减少,其中西昌市的耕地利用变化情况受经济的影响最大。西昌市地处安宁河平原,土地平坦,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各项工业建设项目的上马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耕地减少趋势明显。同时,随着人口增加及城市规划的实施,住房需求不断增长,城市建设不断扩张,城市周围的耕地大量转为城市建设用地。
  
  2、土地开发、整治的成效明显。从表1中可以看出,凉山州2003年耕地面积为273636hm2,2004年增加到300577hm2,一年之内增加了26941hm2,增加的耕地主要分布在西昌市、布拖县和昭觉县。增加的原因主要在于各地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治,耕地面积相应增加;在耕地面积增加的同时,各地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力度,对田、水、村、路、沟进行综合治理,不断挖掘耕地生产潜力,改善耕地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了耕地的生产力。
  
  三、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人口的增加,土地结构年际间变化差异较大,并且不同地域耕地利用变化存在差异,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不尽相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贯彻和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强化耕地保护意识,建立领导保护耕地任期目标责任制,抓好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因地制宜搞好土地整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保证后备土地资源,实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利用经济手段建立占补平衡机制,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分布重心,提升土地质量,切实加强各粮食主产区建设,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安排耕地用途,抑制和消除工农业剪刀差,确保农民利益。
  
  第三,制定适合本地情况的相关政策来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并且对国家及地方政策法规执行情况随时进行监督。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信息渠道,大力宣传国家土地政策,贯彻、执行好土地长期承包不变、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征收补偿、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等路线方针政策,调动和激发农民管好用好承包地的积极性。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减小耕地和粮食压力。
  
  第四,注重从技术层面上引导耕地利用。通过开发新技术,增施有机肥料,科学施用专用化肥,搞好配方施肥,实行深耕深翻,增加农业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建立土地信息管理系统,开展耕地的数量、质量和地质灾害等情况的动态监测,为科学管理和宏观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1]高俊。凉山州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28-29
  [2]张丽萍,邓良基。四川省坡耕地研究及其展望[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4(1):6-8.
  [3]张丽萍,朱钟麟,邓良基。四川省坡耕地资源及其治理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2004,8(1):7-10.
  [4]郭小丽,梁志祥,赵银军。山西省长治市耕地动态变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0,2(2):23-25.
  [5]张丽,蒋平安,杨朋润。石河子垦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遥感监测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5,28(1):6-8.
  [6]王秀兰,包语梅。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1):81-86.
  [7]汪朝辉,王克林,熊艳,等。湖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1):53-59.
  [8]杨存建,张瑞,邓丽丽。基于RS和GIS的四川省耕地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2):22-2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