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对济宁市枣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发展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济宁市枣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关键词 : 枣产业;现状;高质量发展;对策;
1 、基本情况及优势
济宁市枣栽植历史悠久,其品种以长红枣、圆铃枣为主,所产枣果品质优良、皮薄肉厚、脆甜多汁。目前,济宁市枣主要生产区集中在邹城市和曲阜市两地,2018年济宁市枣种植面积0.21万hm2,产量2.47万t,产值1.78亿元,其中不乏“灰埠大枣”“北山大枣”等着名品牌。济宁枣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具备产业化优势,形成以邹城香城得阳枣业有限公司等规模枣制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二产集群,枣树种植、枣制品加工等专业合作社十多家,依托枣林、枣园为主题的旅景点8个,带动了人员就业和经济发展。对于立地条件较差的丘陵山区来说,管理粗放、抗病强、产值高的枣产业已经成为济宁市果农增收的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
1.1、 古枣树资源丰富及枣文化底蕴深厚
济宁市枣栽培历史悠久,济宁枣资源极其丰富,尤以邹县大枣享有盛誉,广为人知。《邹县县志》中朱志(1673年)记载:“一邑皆植之……中有结实平顶者,外紫内碧,名曰脆枣,最佳,而不可多得”,《邹县县志》中张志又载:“输出品大宗为……红枣、山查(楂)……”。据不完全统计,济宁市300年以上枣树约200余株,主产区百年以上的枣树随处可见。其中,金乡县羊山镇山前胡庄村境内1株古枣树更是具有1 300余年的历史,其全株高约20 m,“V”字树形,该树于主干1.3 m处分生为一长一短2个主枝,当地百姓俗称为“姊妹枣树”,该树所产枣果甘甜脆口,可溶性固形物高达38%,每年的株产鲜枣仍能达到80 kg。
1.2、 标准化安全生产模式成熟
当前济宁市邹城、曲阜两地枣主产区大部仍以枣粮间作为主要生产模式,其地形地貌基本为丘陵山区。枣园(田)以丘陵梯田地为主要整地形式,梯田的最外面大多用石块垒成“地崖”,行间套种作物以花生或地瓜为主。个别园区采用4 m×4 m或4 m×5 m~4 m×6 m株行距的枣园栽培模式。枣主产区枣农入社率达到90%以上,其生产中的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晾晒均能够做到统一化、标准化安全生产。
1.3、 合作经营促进枣农增收
济宁市各级政府重视枣产业发展,相对良好的效益和前景也吸引了众多资本投入。参与主体来源多样,经营模式各有特色,尤其是一些已经在产业链条中取得稳定收益的资本回哺生产,其产业熟悉度高,较跨界资本更具优势,创新点突出,带动效果更好。比较典型的有主产区党委政府领办“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大型资深经销商+基地(雇工)”“农资公司(合作社)+基地”或农户(托管、半托管)等,带农增收均超过15 000元/hm2。其中,以邹城市香城镇、张庄镇及曲阜市防山镇的邹城市延年红枣种植专业合作社、邹城市山里人家大枣种植专业合作社、曲阜市东岗子鲜枣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较为突出。
2 、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与服务支撑薄弱
济宁枣产业整体生产、储运基础设施薄弱,品质提升成本高,短时间难以普及,且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对枣农和加工企业的技术服务、信息提供、信贷支持等力度也不够大。
2.2 、品种搭配不科学
主栽品种相对单一,管理模式落后,更新换代慢。缺乏早、中、晚熟品种的合理搭配与规划,主栽品种长红枣、圆铃枣的上市时间相对集中,“卖枣难”的被动局面仍然存在。
2.3 、营销宣传落后
济宁枣产业各主产区缺乏专业营销网络和高素质的营销队伍,高端领域宣传推介不够,电商网络营销滞后;受新疆枣的市场冲击,价格普遍低迷,严重影响枣农收益。其品牌开发起步晚,广告宣传力度小,影响力弱,缺乏特色化、个性化培育及品牌化、科技化赋能。
3 、高质量发展建议
3.1、 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功能分区。对济宁市枣产业进行详细规划,形成种植区、林下经济区、产品交易区、生产加工区、文化展示区、枣林旅游区等布局优化、分工合理的产业园区。整合农业、林业资金,配套建设基础设施,组建管理团队,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3.2、 示范引导,改善管理模式,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围绕品种改良、种植管理,由济宁市级农林主管部门牵头,联合科研院所加强新品种研发和新技术推广,提高枣防病抗灾能力,提高产量质量,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引进、推广先进的栽培种植模式、先进技术、设施设备,推动济宁枣产业提质增效。
3.3、 培植龙头,提升深加工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
推动济宁枣精深加工水平提升,扶持枣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升级改造、产品研发、关键设备更新,开展枣制品综合利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贮藏、保鲜、冷链运输等产后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小枣生产加工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
3.4 、打造品牌,结合古枣文化,增强品牌赋能
加强品牌保护、宣传与推介,培育构建“区域公共品牌+特色个性品牌”体系。以“中国长红枣之乡”“中国大枣之乡”“灰埠大枣”“北山大枣”等品牌为基础,保护提升枣区域公共品牌价值,培育一批高知名度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精心打造“枣花节”“枣林赛事”等节会品牌。深度挖掘枣文化元素,开发古枣树产品系列,利用好曲阜市、邹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配合文化旅游线路推介,融合营养健康元素,开发特色品牌。
3.5 、网络营销,健全运营体系,拓宽销售渠道
组建好红枣产销商会,健全枣销售运营体系。强化产品市场细分定位,坚持高端提质、低端扩量,走高中低端产品联动发展的路子。依据大数据开展市场需求分析,对枣产品进行分类定级,打造大众消费品牌。拓宽品牌营销渠道,坚持线上线下市场并行,加大广告营销、媒体促销、展会推销,广泛运用抖音、快手、直播带货等“互联网+”新型营销方式,提高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叫响济宁枣产品品牌。
3.6、 枣产品保险,稳定枣农收益,加强枣树保护
为切实保护枣农收益,保护枣树种植面积,推行济宁枣树主产核心区全域化保护行动。一是挂牌式保护。加强枣种质资源库建设,划定古枣树核心区、保护区,认定百年以上古枣树,挂牌保护,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保护区枣树和古枣树行为。二是增收式保护。推进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加快枣树枣园产权、经营权流转,加强科技研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全方位提高枣树效益,以枣农增收促进枣树保护。三是保险式保护。与保险公司协商,积极探索推行枣农业保险,降低枣农经营风险,稳定枣农收益,增强枣农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3.7 、融合发展,产业化经营,打造枣产业集群
加大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宣传推介等政策扶持力度,立足济宁枣产业强链补链,做大育种、生产、鲜枣以及干枣、保鲜、仓储等初加工,做强冻干、枣酒、枣醋、酵素、枣营养元素提取等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拓宽思路,大力发展涉及枣类食品、枣类农机、枣林旅游、枣林体育等关联性产业,做大做强枣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枣产业经营群体。发展电商产业园、枣批发市场,彰显枣特色、丰富枣业态、做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辐射带动泗水、嘉祥、汶上等县,打造10亿级枣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