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客观上对涉农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农业经济领域的变化及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出发, 以农业经济学教学为例, 探讨“教师讲授+线上自学”“理论知识+社会实践”“校园培养+职业规划”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并摸索在教学中引入共享、直播等新兴概念及手段, 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科学途径。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 多元; 新模式;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objectively puts forward new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From the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teach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a new teaching mode that is "classroom teaching plus online self-study" "theory plus practice ", and "campus cultivation plus career planning", and grope for scientific way of new concepts and means such as sharing and live,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Keyword:agricultural economics; multielement; new mode;
农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产活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的学科, 与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紧密, 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 尤其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农业的生产要素、组织形式、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环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革, 这客观上对涉农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对农业经济学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 2000年左右出生的孩子们, 已经逐步踏入大学校园。这些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有着新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 在传统理论讲授的基础上, 体现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和观点?如何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结合学生认知特点,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农业经济学教学活动的效果, 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尝试从农业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和“00”后学生的新认知特点两个维度出发, 结合教学实践心得, 探讨农业经济学教学新模式。
一、农业经济领域的新变化
发掘农业经济领域的新变化, 不仅是对农业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检验和应用, 更是对教材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完善。在农业经济学教材普遍更新较慢, 存在明显知识时滞的现实情况下, 在教学活动中探求农业经济领域的若干变化, 有助于教学活动与时俱进, 引导学生接触学科前沿知识。在教学活动中, 笔者尝试从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出发, 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经济领域的新变化。
(一) 农业生产要素深入变革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 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 将有力助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农业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中最能动的要素,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是否有贡献?潜力如何?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农民工返乡创业如何给予更多政策上的支持?当然, 在新的发展时期, 农业生产的资金、技术和信息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梳理这些变化, 有利于抓住农业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 对于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大有裨益。
(二)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悄然演进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安全及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一方面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向上游农产品生产领域拓展, 开始直接给农户提供种子、种畜和技术指导, 并建立专属生产基地, 传统农户正逐渐演变为企业“职工”;另一方面,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 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农业生产规模化、效益化趋势明显。农业组织形式的变化, 有助于学生在对比中了解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的原因, 探索各种组织形式的优缺点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三) 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农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 以保证农产品信息收集和处理的畅通, 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搭建网上交易平台, 完成农产品的销售、购买和支付等相关业务的交易过程。作为一种新的农产品交易模式, 农产品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易用性、广域性和互通性, 实现了快四可靠的网络信息交流和业务交流。农产品电子商务在不断探索中取得较快的发展, 政府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 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由于购买便利、选择性广、优惠活动多等优势, 不少消费者开始选择网购农产品, 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大型农产品电商, 农产品电子商务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授课过程中, 结合学生在网购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情况, 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深化。
(四) 农业功能全面拓展
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中央在农村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功能扩展, 农村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不断发展, 农家乐、休闲农庄、特色民宿等农业新业态快速涌现, 采摘、垂钓、餐饮、住宿、农事体验等新型农业经营活动如火如荼。大量下乡、返乡人员在农村创业创新, 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增添了活力和动力。农业多功能性的拓展,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农业发展的趋势, 激发学生学习农业经济学的主动性。
二、学生认知的新特点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性, 更是指教学过程是随学习内部矛盾展开, 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活动的过程。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00”后大学生在求取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上不断丰富和多样。[1]实际上, 除了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 新一代大学生更多倾向于利用电脑、手机等智能设备, 他们有强烈的“求新尝试”欲望, 能够快速接收并运用各种软件应用, 从网络上获取更为丰富和生动的知识。同时新一代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 普遍接受过系统的教育, 综合素质较高, 往往多才多艺, 视野开阔, 敢于尝试、富于创新精神, 更加注重实践知识的学习, 往往趋向于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技能实习等多种方式来增强知识的实用价值。当然, 在学生思维活跃、知识多元丰富的同时, “00”后大学生自我约束力相对较差, 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偷懒、逃课的情况, 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学生们自我意识较强, 不懂得换位思考, 缺乏团队协助精神, 缺乏对抗挫折的耐力和能力。这些问题需要在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予以重视。此外近些年来, 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严峻问题。如何为就业做好做足准备, 不要陷入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成为大学生在完成学业任务的同时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 许多大学生寻求快速“武装”自己的途径, 提高自身竞争力。“蹭课”“充电”“考证”成为校园热词, 职业规划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自觉行为。伴随着国家“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发展号角, 大学生创业意识高涨, 许多学生在校园阶段利用做学知识和技能, 就开始尝试创业。
“00”后学生彰显出的认知特点, 是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开展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 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并在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调动其积极性, 教学活动才会顺利开展, 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
三、农业经济学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面对农业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和“00”后学生在认知方面呈现出的新特点, 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理论知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兴趣需要和学科领域的知识更新,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 笔者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构建农业经济学新的教学模式, 以期做到既反映学科前沿知识和理论实践价值, 又能符合学生认知习惯和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教学活动的收效。
(一) 线上线下协同———有效利用共享课、直播
正如上文所言, 当今移动互联技术无处不在, 手机、电脑等各类智能设备无处不在, 深深植入人们生产、生活各领域, 而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探索能力、接受能力强, 更容易被新奇获知渠道吸引, 与其继续使用呆板的课堂讲授形式机械“填鸭”, 不如顺应趋势, 引入年轻人喜欢的线上方式进行教学。例如, 当下流行直播, 对于某些重要的知识点或学习的方法, 可以尝试将学生分成小组, 采用“翻转+直播”的形式, 让学生自己来讲、自己来学, 并可以通过打赏的形式, 进行评分。有条件的学校, 更可利用VR、AR等新兴科技, 给学生更为真实的教学体验, 同时更多的参与课堂, 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 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等综合素养。
此外, 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也可以直接引入课堂。例如, 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启动了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2012年又启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这些课程很多都是一线高校、一线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的沉淀, 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然而这些课程多数情况下只有授课教师会偶尔观摩学习, 学生实际很少使用, 使得精品课程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2]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精品课程视频。基于这种线上教育, 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优质教学资源。
当然, 在有效利用共享课、直播等线上手段的同时, 教师要做好线下的准备工作和总结任务。准备工作, 关键在于线上教学资源的筛选, 可以结合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 适当剪辑加工, 充实到授课过程中, 成为课堂教师讲授的有益补充和学生进一步拓展知识的平台。学生翻转课堂或直播, 要做好学习内容的选取。例如, 选择前述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多功能性等与学生日常生活体验有交集的内容, 将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线上教学活动开展之后, 讲师要做好总结和评价。要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脉络体系进行强调和解读, 并进行与学生的互动答疑, 一边做到课堂完整和知识系统, 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
(二) 课堂实践结合———回乡调查、企业实习、参观
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 常有学生抱怨学习无用, 只能用来应付考试, 换取学位。这虽与当下急功近利的歪风邪气有关, 但关键的是反映了高校教育, 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 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脱节。具体到农业经济教学, 实际上上世纪美国农业传教士、农业经济学家卜凯 (John Lossing Buck) 就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他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视社会调查, 规定当时的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高年级学生都必须自选题目, 拟制表格, 利用暑假时间实地下乡调查, 所获材料的统计、分析、撰写论文都需要亲自实践,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3]回到现在, 实际目前各高校均开设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但效果甚微。这之中有学生兴趣的问题, 但也存在组织形式的问题。理论源于实践, 高于实践, 最终还要指导实践。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课题研究型的学习方法比较适用于农业经济学的学习。学生在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形成了对相关学科领域的初步认识, 同时在逐渐步入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如何选取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选题和开展调查研究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紧迫感。教师可以利用农业经济学的课堂, 尝试设立小型课题研究项目的形式, 让有兴趣的学生自行组成学科小组, 进行科研课题申报, 调查访谈, 并匹配一定的科研经费。若学生完成质量高, 可以考虑将其列入所在院系、学校的科研项目, 甚至更高等级的项目。研究型小组的学习方式, 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 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 有助于学生培养研究态度, 拟定并实施研究方案, 完成学术类论文的构思及写作, 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 这些环节的实训, 对于学生按时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也十分有益。
此外, 农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定离不开也不能离开带领学生真正接触农业、农村和农民。结合教学课时的安排和实践条件, 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村庄开展实地调研。条件允许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经营管理较为成功的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参观、和访谈的过程中, 让让学生身临其境了解农业经济各环节现实运行情况, 用学习到的理论解释农业经济现象, 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
(三) 校园社会对接———请创业者、农民、经销商等讲课
近年来, 就业问题日趋突出, 从中学时文理分科, 到大学入学时专业选择开始, 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焦点。新一代的大学生满怀创业逐梦的热情, 希望能够学以致用, 体现自身价值。高校作为连接校园和社会的一座桥梁, 理应更多地为学生们将来步入社会提供更多的理论、智力支持, 也应更多地为其创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尝试结合农业经济学课程章节内容或知识版块, 邀请相应的从业者、创业者为学生们做介绍。例如, 在介绍农产品电子商务时, 可以邀请当地农产品电商负责人、经销商等为同学们介绍相关知识;介绍农业合作社时, 可以邀请合作社的相关负责人与大家进行交流讨论等等。这样校园与社会相对接, 在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 结合从业者、创业者的真实经历和感受总结, 增强学生们学以致用、创新发展的能力, 也为他们毕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创造价值奠定基础。至于教学采用何种形式, 可以不限微信课堂、远程视频、专题访谈、现场讲座、茶话讨论等形式, 只要可行、有效即可。
(四) 考核模式调整———教师与学生的考核
教学模式的改变, 必然要求考核模式做相应的调整。既然教学过程包含“教”与“学”, 那考核模式的调整也一定包括教师考核模式调整和学生考核体系调整两部分。首先看教师考核模式调整。新的教学模式弱化了教师课堂讲授职能, 更多地突出对学生的引导和答疑职能, 因此在进行考核时, 对教师课时量的要求应该适度削减, 而增加学生理论答疑、社会实际指导、学生参与式科研推广以及自身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工作量考核。甚至可以考虑建立理论授课教师和社会实践教师两支序列, 依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 有针对性的进行差异化、专业化的考核。[4]其次, 学生考核模式的调整。新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所以考核模式上也应该是“轻分数、重能力”的。结合教学内容的安排, 笔试应该只针对学科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 重在考核学生是否“入门”, 这部分分值占比要小, 应不超过50%, 最好在30%左右。此外, 若能取消笔试, 采用学生自己选择一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著作或文献进行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的方式, 实际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运用能力。在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方面, 也要调整传统“以实习报告为主, 交流答辩为辅”的方式, 而应该引入全程考核机制, 在学习过程中持续进行考核, 这样既能客观反映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表现, 又能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喜.基于“95后”大中专学生特点的求知需求现状及反思[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08) :100-102.
[2]崔宁波, 郭翔宇.关于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研究, 2013 (11) :216-217.
[3]陆玉芹.卜凯关于中国农业教育问题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05) :142-147.
[4]常伟.重点综合性大学《农业经济学》教学问题探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 (05) :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