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人类 1 万年的农业发展史,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原始农业,持续约 7000 年;二是传统农业,持续约 3000 年;三是现代农业,发展至今约200 年。 中国当前已进入全面改造传统农业、升级石化农业,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特色生态农业之路的关键时期。石化农业发展受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日益增强、效益比较优势仍将持续减弱,不仅直接威胁农业生产本身的可持续性,也将加剧与城乡居民对粮食和食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的供需矛盾。因此,中国农业迫切需要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一、中国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背景
1. 石化农业的低效益引发农业“被抛弃”之忧。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口迁移大潮,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 2.69 亿人, 其中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 1.66 亿人。①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未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 大量农民离土又离乡,其根本原因是传统石化农业的低效益,与进城务工收入相比,冲破了农民仍旧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利益底线,石化农业对农民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
首先,粮食的“十一连增”并没有摆脱粮食利润低的现实。 近 6 年来,中国三种粮食(稻谷、小麦、玉米)的平均利润仅为 183 元 / 亩, 最高的年份也仅为 250元 / 亩,相当于进城农民工不到 3 天的工资。
其次,经济作物种植不仅利润低,而且风险大。花生、 油菜两种油料作物和棉花近 6 年的利润总体较低,其中,两种油料作物利润最高年份是最低年份的28 倍,而棉花种植的收益不稳定性更强,利润最高年份(2010 年)与最低年份(2013 年)相差 1200 元 / 亩。
最后, 农业生产的低效益不仅体现在种植业领域,农业养殖业亦是如此,作为养殖面最广的生猪养殖,近 6 年来的平均利润也非常低,且生猪市场价格波动日益频繁, 农户养殖生猪的收益风险也逐渐凸显,2011 年生猪养殖的利润在 377.57 元 / 头, 而到2013 年,生猪养殖的平均利润下降到-106.15 元 / 头。
2. 石化农业受到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
目前中国农产品所实现的生产能力中,相当部分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石化类的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快速攀升,单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也远远超过合理使用水平。 中国约有 5000 万亩的中度和重度污染耕地仍在继续耕种,而且这类耕地大多分布在农业高产地区。同时,还有 6000 多万亩陡坡耕地、4000 多万亩严重沙化耕地在继续耕作。①这些都严重透支了生态,而且在短期内难以恢复,这不仅影响国家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粮食质量安全,最终危害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
截至 2013 年, 全国耕地面积为 1.217 亿公顷,②从全国的耕地数量基本变化情况来看, 除个别地区外,2012 年与 2000 年相比, 大部分地区的耕地数量在减少,全国耕地面积共减少了 7.2%. 从省域的角度来看,各省(直辖市)之间的人均耕地面积差异较大,如宁夏、甘肃、新疆、吉林、内蒙古、黑龙江等 6 省的人均耕地面积在 2.0 亩以上;而上海、北京、广东、天津等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 0.5 亩。 按照 FAO 确定的人均耕地面积临界值 0.80 亩的标准,目前全国有 6个地区(北京、天津、广州、上海、福建和浙江)均显着低于 FAO 确定的标准。 可见,耕地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投入要素,中国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除了耕地资源外,水资源也将成为约束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影响面甚至要超过耕地资源。 目前,中国较多地区水资源均为过度使用,影响到水资源安全和农业可持续生产。 资料显示,宁夏、上海、江苏、天津、山东、新疆、安徽和甘肃的地表水利用率均超过了 1/3,为过度使用区。 同时,宁夏、上海、江苏、天津、山东、新疆等地地表水利用率超过了 40%,为严重过度使用区(地表水使用率=地表水使用量 / 地表水资源量;一般认为地表水使用率超过 1/3 即为过度使用)。
3. 农产品安全问题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保障农产品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然而,中国部分耕地严重污染,不适宜进行安全种植。农业部于 2002 年、2003 年、2004 年、2011 年先后进行了四次调查,调查总面积达到 4382.44 万亩,其中超标面积 446.79 万亩,总超标率为 10.2%,超标最为普遍的是镉,其次是砷、汞、铜、铅。另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表明,中国中东部农耕区有约 1.2 亿亩土壤存在潜在的生态危险,不符合农业安全种植的条件。长三角、珠三角、辽中南等经济活动比较活跃地区的耕地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累积,部分污染较重;湖南湘江流域、湖北大冶、江苏邳县、辽宁沈抚灌区等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相对严重。
据国家粮食局监测,2012 年中国粮食重金属样品超标率为 18.9%, 其中, 稻谷重金属超标率为21.5%,小麦重金属超标率为 8.33%,部分地区蔬菜和肉类、乳制品以及水产品都存在重金属超标。同时,连续发生的重金属污染事件,不仅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尤其生活在大数据信息化时代里,局部的、个案的食品安全事件能通过网络等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快速扩散,引发整个社会的担忧,甚至积累社会不稳定因素。
4.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呼唤农业生态创新
中共十八大报告以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独立成篇地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传统石化农业的经济上的低效益、石化产品的高投入,既无法满足保护自然的目的,也将丧失农业生产可持续的动力。 因此,迫切需要破解石化农业高污染、低效益的困局。从实践上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在探索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打破产业界限,形成了一、二、三产的有机融合,实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为中国加快实现从石化农业向生态农业形态转变提供了很好的先例。
二、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进展
1. 研究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理论体系
生态农业最早兴起于 1924 年的欧洲,20 世纪30、40 年代在瑞士、英国、日本得到发展;60 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开始转向生态耕作,70 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各国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中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引入了生态农业概念, 并迅速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生态农业模式、产业化条件、技术体系、效益评估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通过查询“中国知网”数据库,可以看出中国在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理论体系方面取得了显着进步(见图 1)。从图 1 可以看出,国内关于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成果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 如果以 10 年为一个时间段来考察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成果,会呈现出明显的“井喷”状态,为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理论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探索了具有不同区域特点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是指各地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探索形成的能够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农业生态系统。 为了总结全国各地探索生态农业的发展经验,形成可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 农业部在 2002 年向全国征集了 370 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农业模式:(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2)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3)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农业模式;(4) 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农业模式;(5)生态种植农业模式;(6)生态畜牧业生产农业模式;(7)生态渔业农业模式;(8)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模式;(9) 设施生态农业模式;(10)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3. 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政策
在近 30 年来,生态农业从概念走向实践,中国各地纷纷探索建设生态农业。 目前,在不同程度上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县超过 300 个,其中,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 102 个,省级试点示范县 200 多个。生态农业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步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形态,离不开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旨在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工程。 1994 年和2000 年相继批准设立了 101 个生态农业试点县,成为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工程。二是加强生态农业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设。中国对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定在《宪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国家层面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性的规章条例中均有体现。
同时,一些相关部委也出台系列标准、规定和条例。 如农业部制定了 《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条例》(试行)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三是财政部会同各部委推出一系列生态农业补贴政策。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以及在符合 WTO 农业支持政策要求下, 各部委设计了一系列生态农业发展扶持项目, 给予财政补贴。 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推出“优势特色示范种养项目”、“秸秆养畜联户示范项目”,给予 100 万元的资金补助。 又如,农业部从 2014 年开始大力推进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示范和低毒低残留农药示范补贴工作,引导农民减少高毒农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