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农业工程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结构的关系
农业工程对现代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结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 3 个方面。
4.1 提高了土地规模化水平
土地是农业的基本物质基础,但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得不面临土地资源稀缺的巨大挑战[47],即使乐观估计,到 2020 年中国耕地面积有望保住 8 亿亩红线,但难度也很大[48],因此中国提高农地利用效率的重点就必须转向优化土地结构,即在空间分布形态、高质量耕地占比等方面寻求突破。从历史、辩证的角度看,在世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政府普遍利用土地政策促进土地相对集中[49],但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土地经营规模也并非越大越好[50],规模适度的土地才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先决条件,这也是经济规律决定的。农业工程的发展不仅为土地适度规模化提供了条件,也直接促进了土地的集中经营。如遥感技术通过动态监测土地利用状况,预测其变化、演化趋势,有效指导政府对土地利用管理与决策[51],减少土地碎片化和分割化;土地利用工程通过用地配置、土地整治和土地保护[52]服务于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也为土地开发、改良,增加后备耕地提供支撑;农业机械化通过替代手工劳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者对土地的驾驭能力,使之能够利用农业机械化的杠杆作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53],使农业生产用地结构显着改善,以黑龙江省克山县西联乡为例,其通过发展农机合作社扩大农机使用效率,全乡 91%的土地实现规模经营,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达 98%[54],在中国各地,这种机械化促进生产规模化[55]、规模化促进高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4.2 提高了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组织制度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56],是农业经营体制的核心,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中国农业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包干到户”这种组织创新而发端[57],并始终是农业农村改革探索的重点,近年来,虽然中国农业经济组织的形式日渐丰富,但创新的速度和质量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58],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构建新型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3 年一号文件指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动现代农业的核心和基础,创新农业经营体制需要培育新的经营主体[59].现代农业客观上要求经营者有能力集中资金、土地、人才、信息等各类资源以具备科技集成化、设施工程化、作业机械化和管理信息化的条件,因此经营主体必须具有不同程度上的组织化,如农机化催生的各类农机合作社[60]就非常典型地反映出生产力带动生产关系[61]、工程技术推动组织变革的显着效果,在设施农业[62]、农产品加工业[63]的发展中,农业工程都对各类新型组织的产生和进化产生了显着的推动作用,齐飞等在“设施园艺工程集成模式构建方法[64]”一文中,对组织模式与工程集成的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
此外,组织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促进了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高素质劳动力向农业转移[65]的良性互动,在宏观层面优化了社会生产组织结构。
4.3 提高了产品质量水平
当前中国主要农产品供求仍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66],中国人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始终是调整产品结构面临的任务。农产品结构主要包括品种、质量 2 方面,品种结构受制于社会需求和市场,而质量结构则有赖于全产业链的技术规范化水平,质量关乎“舌尖上的安全[67]”也关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68],而标准化生产是治本之策[69]支持建设果菜茶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7288 个,通过农业生物环境工程(设施农业)、农业环保、机械化、信息化、农产品加工等农业工程技术的综合应用,显着提升了农业标准化水平。在大田作物生产中,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应用[70-72],实现了在土地、投入品、管理标准化基础上的全过程标准化生产,使大田农产品生产的效率、效益、质量大幅度提升。
5 农业工程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环境的关系
5.1 改善现代农业的生产环境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摆脱不了农业的自然属性,因此受到土壤、水、大气、生物的影响,同时现代农业生产活动也直接影响到自然环境,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短缺且受污染严重[73],不仅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也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一度频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74]更是引发了全社会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关注。除政策性、生物性措施外,工程措施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最直接手段,农业环保工程、农村能源工程直接服务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建设[75],其他农业工程的应用也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减少了对农业资源、能源的消耗,提高了农业生产生态化水平,从而保护了农业生产环境。如土地开发利用和水土保持工程自华北平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76]以来得到重视和发展,使 20 多年来中国农地空间分布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保持了总量稳定、结构的优化和质量改善[77],许多针对传统非耕地利用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78-80]也为进一步优化中国耕地储备打下了基础。农业机械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长、发展快,对农业环境的影响也很大[81],近年来通过深施肥、秸秆还田、精密施药、残膜回收[82]、保护性耕作[83]等都较为有效地保护了土壤;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对中国农地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乃至水土保持[84]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85-86];一系列农业机械化节能减排技术体系的构建[87]和研究应用也为降低农机化使用过程中对大气等农业环境的影响产生了积极效果。设施农业通过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设施“日光温室”,显着提高了水资源、能源、土地的使用效率[88].农业工程在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循环发展方面的许多先进的技术模式[89]在农业发展中得到应用(包括许多地方开展的“绿色农业工程”[90]行动等)。总之,农业工程在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上发挥着重要、直接和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未来信息化在农业工程应用上的深化,将会使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在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中发挥更加科学有效的作用。
5.2 优化现代农业的政策环境
农业在所有产业中的基础地位和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决定了这个产业需要来自政府的特意保护[91],因此引导性的政策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中国对农业的补贴支持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农业支持总量和主要农产品补贴水平大幅提高,价格支持和挂钩补贴等措施逐步成为主要政策工具[92].在此过程中,农业工程技术装备的快速普及直接催生了相关农业产业政策的出台,这些政策包括法律、行业发展规划、具体政策、规章等。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催生了 2004 年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使农业机械化从法律上正式上升为国家意志[93];随后“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开始实施,资金总量由 2004 年的 0.7 亿元增加到 2013 年的 217.5 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94],补贴种类也逐步向整个农业工程领域扩展,如农产品初加工、排灌、畜牧水产养殖、动力、农田基本建设、设施农业等机械设备均纳入了补贴范围[95].随着设施农业的迅猛发展,2011 年农业部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个《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96].2012 年为改善中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条件,中国启动实施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97]”.为积极试验、探索农业物联网实践模式,农业部 2013 年选择了领导重视、经济条件好、农业水平高的天津、上海、安徽 3 地[98]启动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99]”.2013 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颁布[100].这些通过鼓励农业工程发展、进而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重大政策出台,明确显示出近年来农业工程积极作用凸显、对政策拉动作用不断加大的事实,为形成系统化、法律化、科学化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政策支撑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5.3 改善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社会系统的再造工程,是中国农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现代化的主体已不单纯是农民,而涉及到社会各阶层、各领域,涉及到与农业相关的人们在知识、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特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因此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一个理解、支持、鼓励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现实中,农业工程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全社会了解、认识乃至利用现代农业的手段和机会,进而拉近了民众与现代农业的距离。
事实上,农业的现代化也是其功能不断强化和拓展的过程[101],现代农业工程直接促进了农业多功能、特别是都市农业的发展,使农业逐步由单一的食物生产转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制度供给在内的多功能贡献[102].城市居民通过亲身参与设施农业采摘、农产品加工体验、家庭园艺等,增加了农业工程科学普及的范围;农民通过先进农业工程技术装备的使用,提高了科学素质和管理能力;政府部门通过农业工程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强化了农业发展中的工程意识和重视程度。可以说,农业工程通过将现代农业具象化、系统化、直接化,加快改善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农业是人类社会性的一个集中的表现形式,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初级阶段是以自然环境为主导的,而进一步的发展则逐步转变为社会环境所主导[103],这在“四化同步”、构筑新型城乡关系的要求下显得尤其重要。农业工程在提高城乡各阶层现代农业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对形成相互理解、主动配合、积极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方面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6 结论与讨论
农业工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强度支撑并推进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国农业现代化也在推动着农业工程新的演化和进步,二者相互促进、彼此支撑的关系越来越明显。中国农业现代化面对的是一个变化速度超常的社会巨系统,其复杂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异质性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本文将农业现代化发展引申到现代农业建设,将现代农业建设具体化为“十化”路径,通过分析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多重系统目标、系统构成以及农业工程在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与其他要素、结构、环境的关系,揭示了农业工程发展的数量、质量、运动量、结构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质量和速度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农业工程发展受国家经济社会宏观发展目标、政策等农业现代化宏观环境直接影响,受技术、人才、金融、管理体制等现代要素的制约;同时,农业工程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自然、政策、社会环境和关键要素也有显着的改善作用。特别重要的是,农业工程对劳动者、土地、产品的结构产生显着的积极影响并表现出许多协同优化的发展同向性。
中国农业工程也应转变自身发展方式,不能仅靠本系统的力量孤立发展,而需在农业现代化这一更高层次系统的剧变中,把握规律、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更好发挥自身作用、实现与农业现代化在要素、结构、环境方面全方位的互动共赢,特别是要抓住当前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通过主动发展、积极谋变、全力协同来加快推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并在此过程中为农业工程学科建设、科技发展、重大项目实施等方面争取更多发展机会。
[参 考 文 献]
[1] 中 国 工 程 科 技 中 长 期 发 展 战 略 研 究 报 告 [EB/OL].2012-12-26.
[2] ***:一项工程科技创新可以改变世界 [EB/OL].2014-06-03.
[3] 陶鼎来。 中国农业工程[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ml, 2013-11-15.
[5] 吴超,魏清泉。 区域协调发展系统与规划理念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2(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