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地与草地退化相关概念的界定
草地是能够为草本植物提供营养,水分等生存条件的土壤结构,草地上生长着多种草类以及少量种类的乔木和灌木类植物,草地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它能够为动物提供食物及过冬的饲料。由于不同的人对于草地内涵的界定不同,本文中所论述的草地与草原具有相同性,重点强调温带地区的草原---内蒙古草原。
中国的草原总面积居世界第二,草地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生态屏障,是耕地面积的 2. 2 倍,森林面积的 2. 5 倍,草原具有防止水土流失、清洁空气、调节温度,湿度、稳定气候等生态功能,可以减少地表水土冲刷和大江大河流沙淤积,降低水灾等自然隐患。
草地生物资源丰富,中国草原有野生植物 1. 5 万种,野生动物 2000 多种,可以为人类提供物质和能源,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是牧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草原牧区的发展在消除贫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边疆地区社会安定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草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一种方式,它从物理和生物的微观层面改变着土地结构从而导致生产力、经济指标、服务性能和健康状况的下降或丧失。草地退化加剧了沙漠化进程,因为在干旱地区,草原周而复始的退化导致了荒漠化,最后使该地区变为沙漠。
草地退化表现为一定环境条件下的草地植被逆行演替,具体表现为现行情况下高端植被的质量和可食量的下降,从而降低了草地的可利用性也使环境恶化速度加剧。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草原的退化意味着指整个生态系统的退化。
草地退化的基本特征为土壤活性减小,沙化加剧、土壤肥沃度下降,养分减少、土壤结构性变得简单、土壤密度增加,通透性降低。就内蒙古地区而言,由于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原因,草原退化严重。首先表现为草群组成和土壤性质变坏,草地产草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草地牧草生物产量降低与品质下降,进而导致草地利用性能降低,甚至失去利用价值。其次还表现为退化群落的生物产量降低、退化群落的羊群饲用品质变劣、退化群落处于稳定性很低的状态。
二、草地退化的数据分析
内蒙古牧区的草地退化是比较严重的,下面我们通过一组数据来了解相关内容,如表 1.【1】
通过对内蒙古近 50 年草地资源退化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20 世纪 60 年代虽然也存在草地资源的退化,但所占比重还是较小的,60 年代以后草地退化的趋势是逐渐加速的,尤其是世纪之交的时候,草地退化的速度大幅提高,这其中虽然国民生产总值也提高了,但是草场退化的速度大大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从表 1 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内蒙古地区草地的退化与草地产权的变化具有一致性,下面我们将重点从内蒙古地区草场产权的分析来寻求促进草场有效利用的方式。
三、内蒙古地区草场产权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彻底的土地改革,草地制度也在这次改革中发生了转变。自 20 世纪 50年代到 80 年代,我国草原的产权逐渐由多种所有制变为国家和集体所有制,也就是说集体对牲畜和草场拥有所有权。当时草原的使用基本上是“大锅饭”的状态。
而在 80 年代由于农区土地改革取得了成效,因而旨在提高草原利用效率的改革也在草原地区推行,主要经过三个阶段,如图 1,这次的草原产权变动对于草场的冲击是最为严重的,如果说 60 -80 年代的草原开荒是对草原退化的一次表面性的冲击,那么在缺乏对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本质区别下而推行的草场产权变革将会是对草原生态的根本性冲击。【2】
四、草地产权变化的影响分析
( 一) 对 1949 -1979 年草地产权的短期影响在 80 年代以前国家通过土地改革将草地由原来的多种所有制形式转变为国家和集体所有制,后来国家又推行建立农村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确保国家能够调动一切资源进行工业化建设。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牧区的发展,提高了草原牲畜的数量,但是总体来说弊大于利,即增加了土地政策的不稳定性。牧民对于这种不稳定性没有任何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从而牧民也就无法做出稳定的预期,没有合理的预期,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牧区的生产就会在低水平徘徊。
( 二) 对 1979 - 至今草地产权的长期影响中国的土地改革已经在牧区建立了草地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基础,这也就决定了中国以后的草地制度变革将不会脱离这个基础,人民公社时期对草场的低效利用决定了要对原有的草地制度进行变革。
一种是改变草场的集体所有制形式,即恢复草地私有化; 另一种则是在保持原有的草地制度不变的基础上,变革经营方式,实行两权分离,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中国的草地制度的变革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再分配,前一种道路会对牧民更有利,而后一种道路会对国家更有利,因为如果实行土地私有制,就会使国家丧失大量的农业剩余价值,这与当时的国家目标相冲突,而后一种道路则对国家更为有利,它不仅有利于保证集体土地所有制,而且国家继续可以通过农业税的形式占有一部分农业剩余,这也有利于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中国当时缺乏明晰产权的草场产权变革,对后来的草场利用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
五、不同产权下草场退化分析
( 一) 集体所有制下草场退化分析
在集体所有制下,由于牧场和牲畜都是归集体所有,当时的分配方式是“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虽然牲畜的总量在增加,草场的载畜量也增加了,但由于人们在没有物质激励的情况下,还是存在工作惰性的,并且由于当时大部分情况下还是采取轮流放牧的形式,因而总体来说对于草场的破坏还是比较小的,草地退化较轻。
( 二) 草原承包责任制下的草地退化分析
在草原承包责任制下,虽然集体拥有草场的所有权,但是牧民对于自己的牲畜具有所有权、对于自己所承包的草场具有使用权。在这样一种物质激励下,牧民对于草场的利用效率会明显提高,但是牧民要想维护自己的草场不受外部不经济的影响,就需要通过增加围栏等方式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又会增加牧民的成本。牲畜作为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增加势必会带来收入的增加,但是它的增加也会对牧民特定的草场造成更大的破坏,草场的破坏又会增加牧民的生产成本,牧民要增加收入必然要增加牲畜的数量,又会进一步造成草场的恶化,原有的牧民---草场---羊群的良性循环却在这一制度下向恶性循环转变( 如图 2) .【3】
如果在牧民周边存在一部分公共草场,当这部分公共草场缺乏有效保护时,它的发展趋势将会是“公地悲剧”.
当前草场的过度使用,缺乏有效地保护,草场的可持续性严重下降,根源在于原有草地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草场的产权界定不明晰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因而产权的界定将成为有效利用草场的前提。
六、防止草场退化的对策
( 一) 牧民使用下草场退化的对策
明晰相应产权的界定,完善牧民对于承包草场的使用权,用相关的法律制度来维护牧民对牧场的相关权利,延长承包经营权,总之,使草地制度趋于稳定。因为只有稳定的制度才能够使人们具有稳定的预期,预期对于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80 年代以前的草场破坏性较小,主要是由于草原牧民在草原文化这一低成本的制度引导下有效地维护了草场资源,保持了其可持续性。80 年代以后,中国的草地制度一直处于调整过程中,这种制度的不稳定性使人们无法做出理性的预期,加剧了人们为追求短期利益而采取的不当行为,这也就为 80 年代以后草场的退化做了铺垫。
( 二) 公共草场退化的对策
完善相关的治理权,可以让公共草场周边的牧民轮流管理公共草场,由其分配草场资源,但是他只能够在每一次使用中最后一个放牧,这种通过影响行为人自己的利益来与约束其行为乃至约束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将有利于公共草场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李建龙。 草地退化遥感监[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2.
[2] 宋洪远。 中国草原改良与牧区发展问题研究报告[M]. 北京: 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06.
[3] 韩俊。 中国草原生态问题调查[M].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4] 内蒙古草场资源遥感考察队。 内蒙古草场资源遥感应用研究[M].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