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农业基础科学论文

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困境及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2-08 共5113字
论文摘要

  巴马瑶族自治县是世界着名长寿之乡,位于广西西北部,是传统农业县,全县粮食作物种植每年稳定在 1.67 万 hm2左右,以水稻和玉米为主,常年种植水稻 5 333.33 hm2、 玉米7 333.33 hm2;经 济作物以甘蔗 、 蔬菜 、 火麻等为主 ,2013年全县种植糖蔗 7 733.33 hm2、 火麻 3 333.33 hm2、 龙骨花3 333.33 hm2、蔬 菜 5 333.33 hm2、桑 园 866.67 hm2。林 业以种植油茶、八角为主;畜牧水产业主要以养殖香猪、山羊、麻鸡、银鱼为主。巴马县山青水秀生态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被誉为“上天遗落人间的一块净土”,农业生产以传统方式为主,多数农林产品生产多施用农家肥和有机肥,较少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田间农药、化肥残留少,十分适宜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1 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巴马县委政府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提出打造生态特色农业“一园六基地”(华昱有机农业示范园和油茶、糖蔗、香猪、龙骨花、火麻、五谷杂粮原料基地)的格局,并取得初步成效。

  1.1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以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园、甘蔗、龙骨花、火麻、五谷杂粮基地等为重点的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一是全力打造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园。全县建设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133.33 hm2,其中 ,巴马华昱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园取得欧盟有机认证证书,2014 年顺利通过德米特有机认证,成为巴马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的典范和最闪亮的“名片”。二是致力推动甘蔗产业发展升级 。糖蔗业是巴马农业的支柱产业,2013 年全县糖蔗种植总面积达 7 733.33 hm2。

  榨季进厂原料蔗逾 30 万 t,农民种蔗收入 1.5 亿元,人均种蔗收入 1 000 元以上。三是大力发展龙骨花种植。龙骨花是巴马县大石山区终年生长的绿色植物,因其形似龙骨而得名,属多年生肉质草本,无叶,与莲藕一样结节而生,花可入药,也可食用,是上等的佳肴。当地群众把它加工成特色的长寿食品,远销粤、澳、港。目前,全县龙骨花种植面积逾2 000 hm2,年 产量 1.8 万 t,实 现产值近 3 000 万 元 ,是石山区群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推进火麻生产开发。火麻是巴马县特有的长寿绿色农产品,2013 年巴马火麻产品被国家质监总局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等,是唯一能够溶解于水的油料,是巴马长寿老人经常食用的农产品。目前,巴马县年种植火麻 3 333.33 hm2以上,年产量 1 000 t 以上。五是积极发展特色杂粮生产。巴马县杂粮品种主要有饭豆、粳米、珍珠黄玉米、芭蕉芋、高粱、芋头等,是县内长寿食品加工企业的重要原料,其中加工产品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目前,全县杂粮种植面积 1 000 hm2,满足县内长寿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原料需要。

  1.2 特色林果业稳步发展

  巴马县把特色林果业列为党委政府农村工作重中之重来抓,结合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制定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重点抓油茶种植及油茶低产林改造工作,建立“百里油茶开发长廊”。目前,全县建设有连片 66.67 hm2以上的优质油茶示范基地 28 个,县内每条公路沿线都建设有连片66.67 hm2以上的油茶基地,每个乡镇都建设有连片 33.33 hm2以上的油茶基地,适合油茶种植的每个村也建设有连片13.33 hm2以上的油茶基地。其中“百里油茶开发长廊”总面积达 8 640 hm2,成为巴马县最大的油茶生产基地 。2013 年 ,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 2.03 万 hm2,投 产面积 1.61 万 hm2,年产山茶籽 1.36 万 t 左右,产值近 1 亿元。

  1.3 特色畜牧业发展较快
  
  依托“世界长寿之乡”和“中国香猪之乡”2 块品牌,重点抓以巴马香猪饲养为重点的特色畜牧业,通过扶持巴马原种香猪农牧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渔牧业企业,加强龙头与农民的合作,形成利益连接机制。目前,全县在巴马镇、燕洞乡、那桃乡、百林乡、凤凰乡、西山乡、东山乡等 7 个乡镇公路沿线村屯建立巴马香猪生产基地,养殖户发展到1.7 万户,全县 2013 年香猪出栏 37 万头,农民销售收入 1.7亿元。

  2 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为推动巴马县农民群众持续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因整体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故尚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入相对不足。县财政困难,对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的投入十分有限;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够,造成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的项目、资金、技术普遍缺乏,制约全县特色种植业的发展步伐。二是农民群众参与特色种植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部分群众只顾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利益。如实施龙骨花项目开发,由于其生长周期长,短期之内看不到效益,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火麻由于单产低,效益较低,部分群众不愿意种植生产等。

  三是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不够系统科学。在培训中,只单一地培训一些相关的种植、管理技术,而关于如何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的知识培训甚少,造成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四是龙头企业发展滞后,带动能力不足。生产基地规模小、产量低,农产品原料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不够,其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带动力较弱。

  3 巴马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当前,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又具有独特的发展条件,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潜力巨大。一是土地资源丰富。全县国土总面积 1 971 km2,耕地面积为 1.87 万 hm2。丰厚的土地 资源为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二是交通便捷。巴马县东临大化瑶族自治县,西邻百色市凌云县、右江区,南与平果、田东、田阳县接壤,北与东兰、凤山两县交界,交通便利,境内有巴马—凤山、巴马—东兰、巴马—田阳等二级公路,距全国南菜北调基地———田阳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仅 70 km,县内实现村村通公路,便利、快速的交通条件为巴马县农产品销售提供了良好的流通平台。三是气候条件适宜。巴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 20.5 ℃,日照时数达 1 605 h,年平均降雨量为 1 500~1 800 mm,无霜期为 337~358 d,春秋季温暖,夏季湿热,冬不甚寒,昼夜均小有温差,气候条件十分宜人,非常适合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四是发展潜力较大。

  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开发较晚,开发程度较低,这决定了农业生产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程度较低,化学要素投入较少,从而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的环境污染较轻,加之地域辽阔,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状况要明显优于开发较早、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

  4 推动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通过分析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全县农业生产实际及发展需要,突出科技投入、组织经营、项目招商、企业带动、品牌发展等措施,下大力气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

  4.1 坚持科技兴农,健全服务网络

  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巴马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要在提高科技含量上狠下功夫,从良种、良法到加工、包装、运贮、营销等整套系列化的新技术,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配套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个生产经营环节,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一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面推广优质农产品品种,使全县主要农产品优质率达 95%以上。二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采取激励政策,使全县科技人员的服务深入生产第一线,搞好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三是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建设。重点培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使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4.2 加大土地流转,突出基地创建

  按照巴马县委政府发展思路,结合实际,进一步扩大主导产业如甘蔗、油茶、龙骨花、火麻等生产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扩大规模生产;通过招商引资,把茶油、香猪、龙骨花、火麻等深加工项目引进到县工业园内落户生产,打造成为巴马县的生态特色农业加工示范园区。同时,一手抓新基地创建,一手抓现有基地管护。突出东山、西山、所略、燕洞等重点乡镇为主的火麻、龙骨花、杂粮基地创建及管理,着力打造一批火麻、龙骨花专业村和重点村;继续抓好管护技术措施的推广,努力提高火麻、龙骨花、杂粮等的单产,增强生态特色农业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聘请国际国内相关机构到巴马县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巴马县有机生态特色农业开发;按照“公司化生产,市场化运作,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申报及认证工作,为通过 GAP 基地认证和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打好基础;以年产 20 万头原种香猪生产基地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宣传引导农民群众发展香猪生产,扩大种群规模,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4.3 加大农业招商,增强发展劲头

  以农业招商为抓手,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生态特色农业开发示范及兴建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培育农业经济新亮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加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如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的招商力度,利用社会资金优势,实行基地种植、规模化发展,使生态特色农业种植上规模、上水平。同时,加强对开工在建、列入上级计划项目的发展,如年产 20 万头原种香猪生产基地项目、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等的跟进服务工作,力争早日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继续组织力量搞好农业项目申报、争取工作,力求早上项目,多上项目,增强全县农业发展劲头。

  4.4 培植龙头企业,完善运行机制

  农产品加工企业担负着连接群众生产的责任,也担负着支持农户发展生产的重要责任。在引导和培植过程中,将本着“企业壮大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理念,下大力气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使基地建设上规模,满足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原料生产需要,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促使其产品上档次、经营上规模、效益上水平;同时,积极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模式。一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建立风险基金等方式,规范产加销三方责权利,解决“同体不同心”的问题。二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突出强调“谁建设基地 ,谁提供服务 ,谁收购产品 ,谁获得利益 ”。三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与为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服务单位的经济利益关系。实行“分工协调,有偿服务”,由龙头企业向提供服务的单位和个人支付服务费用,使一个产业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形成一体化管理体系。四是处理好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专业协会与农产品产销的关系。按 照行业分工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加快建设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引导农民群众进入市场,使农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

  4.5 抓好品牌创建,促进质量提升

  以龙骨花、火麻、杂粮、无公害蔬菜、粳米等巴马特有农产品为着重点,以商标注册、加工包装为手段,突出抓好农产品品牌创建,提升巴马县农产品知名度,促进销售畅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加农民群众收入。进一步抓好农业综合执法、动物检疫防疫、兽医卫生和渔政管理等行政执法力度,维护农资、兽药、饲料等市场秩序和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为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经营环境;以取得巴马香猪、火麻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为契机,开展巴马香猪、火麻及其系列产品打假专项整治行动,规范生产加工及供销市场,维护巴马特色农产品声誉。

  5 结语

  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因为其鲜明的巴马长寿特色,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若能够因势力导,找对症结强化项目建设和产业开发,将成为推动巴马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笔者不断深入调研,提出科技投入、组织经营、项目招商、企业带动、品牌发展等应对措施,切合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 廖 静 ,刘振东 ,廖倩.我 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 代农业科技,2010(9):319-321.
  [2] 余德鸿,余德贵,白银凤,等.“六位一体”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实施途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12):122-126.
  [3] 张 冬梅 .生 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障碍 [J].内 蒙古农业科技 ,2005(S2):203-206.
  [4] 徐东瑞 ,马礼.坝上生态农业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J].华 北农学报,2003(2):114-117.
  [5] 肖忠东,周密,孙林岩.中国生态农业模式研究与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2):65-69.
  [6] 周小萍,陈百明,卢燕霞,等.中国几种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其实施途径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04(3):303-307.
  [7] 王继军 ,谢永生 ,卢宗凡 ,等.退 耕还林还草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J].水土保持学报,2004(1):134-137.

相关标签:生态农业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