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性心律失常指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性心率、室性自主心律、传导阻滞( 包括窦房传导阻滞、心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 等以心率减慢为特征的疾病。临床常见的有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中医无心律失常病证,但临床通常将之归纳为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真心痛一类病证范畴。目前临床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主要用拟肾上腺素类药物、β 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但这些药物不良作用多,不宜长期服用。近年来人工心脏起搏器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其为有创治疗,并发症不容忽视,且费用昂贵,难以推广。现代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其独特优势,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疗效肯定,易于推广。笔者通过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46 例,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入选的 46 例患者均为笔者自 2010年-2014 年门诊患者,其中男性 27 例,女性 19 例; 年龄 20 ~75 岁,平均( 47. 21 ± 16. 35) 岁; 窦性心动过缓23 例、病窦综合征 5 例、窦房传导阻滞 6 例、房室传导阻滞 12 例; 原发病: 心肌炎 3 例,扩张性心肌病 2 例,冠心病 21 例,心脏病术后( 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8 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12 例,排除高血压病、肾脏疾病及心力衰竭。
1. 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现代心脏内科学》和《临床心电图学》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1,2].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和 1993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①心肾阳虚型: 心悸倦怠,少气懒言,形寒肢冷,小便清长,五更泄泻,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 ②气虚血瘀型: 少气懒言,心痛时作,心悸气喘,失眠多梦,唇甲青紫,食少腹胀,舌质紫黯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③气阴两虚型: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易惊,舌淡红,脉沉迟细弱。
1. 3 纳入标准 符合《现代心脏内科学》和《临床心电图学》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内科学》和 1993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诊断标准。
1. 4 治疗方法 ①心肾阳虚型( 18 例) : 拟温阳益气、活血通络,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君子汤加桂枝、丹参、红花。处方: 麻黄 15 g,制附子( 先煎) 15 g,细辛 3 g,党参 15 g,黄芪 20 g,白术 15 g,茯苓 15 g,桂枝 10 g,丹参 10 g,红花 10 g,炙甘草 6 g.②气虚血瘀型( 15例) : 拟健脾益气、活血化瘀,四君子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 党参 15 g,黄芪 30 g,白术 30 g,茯苓30 g,赤芍 15 g,当归 10 g,熟地黄 10 g,桃仁 9 g,红花9 g,枳壳 15 g,川芎 15 g,川牛膝 15 g,甘草 6 g.③气阴两虚型( 13 例) : 拟益气养阴,行气活血,生脉散合四君子汤、四物汤加减。处方: 人参 10 g,麦冬30 g,五味子 15 g,白术 30 g,茯苓 15 g,熟地黄 15 g,当归 10 g,白芍 15 g,川芎 10 g,甘草 6 g.均每日 1 剂,水煎300m1,分 2 次服用,1 个月为一疗程,1 个疗程结束后,根据患者病情,继续下一个疗程。平均治疗 3 个月后,心率稳定的患者采用维持量( 以原方做丸剂,每次10 g,每天 3 次) 或间断服药。观察过程中,失访患者 2例和中药治疗无效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 3 例退出。随访 6 个月。
1. 5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症状变化,监测 24h 动态心电图、静息状态下常规心电图。
1. 6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临床痊愈: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24h 动态心电图心率经常在 60 次/min 以上,所有缓慢性心律失常消失; 显效: 主要症状消失,24h 动态心电图心率比治疗前提高 >10 次/min,缓慢性心律失常明显改善; 有效: 部分症状消失,24h 动态心电图心率比治疗前提高> 5 次 / min,有关缓慢性心律失常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效: 症状和 24h 动态心电图心率无改善。
1. 7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统计软件进行 t 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 1 患者在不同疗程的治疗结果 3 个月后,失访患者 2 例和中药治疗无效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 3例退出。临床总有效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3 个月后由于患者改用丸药、减少服药计量或间断服药,心率有所下降,但仍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见表 1.
2. 2 不良反应 个别患者服药初始出现轻微口干、便秘、便稀等症状,但可以耐受,服药 2 周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
3 讨论。
笔者认为本病以心肾阳虚最为多见,故临床常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加入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可增加益气温阳之力,加入麦冬、五味子可滋阴敛阳,且制阳药之燥,正合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意。对此古方的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麻黄中的麻黄碱能使冠状动脉血管扩张,增加冠脉血流量和心输出量。附子有效成分之一消旋去甲乌碱具有 β 受体激动作用,能提高窦房结的自律性,改善和加快窦房及房室传导。细辛挥发油可明显增加冠脉血流量,对心脏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具有正性肌力、正性频率作用。此外,黄芪内含糖类、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胆碱叶酸等,具有强心、降压和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等作用。人参含人参甙等成份,能作用于垂体而兴奋垂体-肾上腺系统,使心脏收缩力加强,其作用特点与强心甙相似。麦冬具有显着的抗心律失常及调节心肌兴奋性的功能,五味子有加强和调节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改善心肌营养和功能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疗效显着,不良反应少,且经济实惠,是一种患者易于接受、便于普及的治疗手段,具有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 陈国伟,郑宗愕。 现代心脏内科学[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95.
[2] 黄宛。 临床心电图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206-25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5: 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