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内科学论文

慢性乙肝的中医外治疗法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0-31 共4612字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以下简称慢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我国是 HBV 感染高流行区,2006 年全国人群乙肝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一般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为 7.18%,据此推算,全国约有 9300 万HBV 感染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 2000 万例,因此对慢性乙肝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中医外治法治疗 CHB 历史悠久,现已发展成熟的疗法主要有穴位贴敷及注射、针刺、灸法、脐火疗法等,现将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作一综述,以供同道参考。

  1、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

  药物穴位敷贴疗法通过药物对腧穴的刺激和经络的传导作用,使药物透过皮肤并发挥治疗疾病的目的,该疗法可保持药物稳定的血液浓度、防止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减少口服所致的药物副作用,是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彭莉莉等按中医辨证将本病分为肝胆湿热型、脾胃湿热型、脾胃寒湿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选择相应的中药,研成细末,用油或蜜调成膏,贴敷于大包、期门、章门穴上,2~3d 换药一次。治疗 100 例,结果总有效率 88%王荣英应用福贴膏(由牡蛎、茵陈、三棱、莪术、鳖甲、桃仁、桃叶、柴胡、穿山甲、枳壳、白花蛇舌草等 16 种中药研末蜜调),外敷右乳头下约 5cm 处,每周更换敷贴一次,共治疗 3 个月,治疗 30 例,结果治 ALT 复常率 26.27%,AST 复常率 26.67%。对病毒转阴率:HBsAg22.22%,HBeAg 41.00%,同时症状缓解率 90%以上。崔文平应用肝病治疗仪先肝照射 30min,再以中药(由青黛、猪苓、川芎、血竭、人工牛黄组成。共碾成粉末备用,用白醋、蜂蜜各等份拌和)外敷肝区治疗 20 例,1 次/d,15d 为 1 疗程。并与对照组比较,证明该疗法能明显改善肝功能、缩短治疗时间。陆原等应用疏肝化瘀方(由姜黄、炒当归、川芎、乳香、青黛、防风、虎杖、王不留行组成),敷贴期门、日月、章门、肝俞、胆俞、脾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协痛 33 例,每日更换 1 次。2 周 1 疗程,结果总有效率 81.82%。陈庆用疏肝贴(由独活、皂角、姜黄、续断、蔓荆子、紫荆皮、当归、川芎等组成)贴敷期门、章门、日月、肝俞、胆俞、脾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胁痛患者80例。结果显示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胁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吕震等用解毒消痞散(土鳖虫、莪术、三七、生大黄、广木香、冰片)敷肝俞、期门穴,隔日 1 次,每次敷 12h,联合内服软坚化瘀方法治疗淤血阻络型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 20 例,结果在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刘汶等用清热解毒膏(黄芩、黄连、凡士林等)贴敷神阙,1 次/d、每次 8h、配合中药清热解毒方治疗湿热型乙型肝炎 33 例,并与单纯内服清热解毒方组作对照,结果治疗 3 个疗程后,治疗组症候积分、肝纤四项明显优于对照组,但随访 6 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穴位贴敷维持远期疗效的结果并不明显。李研等用桃仁、当归、川芎、丹参、红花、鳖甲、白术、水红花子、冰片等研末,用食醋调成糊状,敷章门、期门、日月、肝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108 例,每 15d为 1 疗程。结果在症状改善、ALT 复常率及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2、 针刺疗法

  近年来针刺治疗慢性乙肝有了很大进展,报道的病例数日益增多,疗效满意,且在作用机理上也为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董志航等报道用脐针疗法治疗慢乙肝 1 例,结果 3 个疗程肝功能恢复正常。HBsAg 和 HBV DNA 转阴。阮跃龙等在西医常规护肝基础上,再根据中医辨证施治,采用针刺治疗。肝气郁滞型泻太冲、阳陵泉、足三里等穴,肝胆湿热型泻太冲、阳陵泉、足三里、至阳等穴,肝肾阴虚型补太冲、三阴交、夹溪,治疗 29 例慢乙肝。结果临床治愈 28例,总有效率 1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刘丽采用针刺足三里、至阳、三阴交联合中药汤剂治疗慢性乙肝 60 例,与口服拉米夫定对照,结果在治疗后总胆红素、HBsAg、HBeAg 阴转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 马国俊采用温针灸,取穴合谷、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绝骨、太溪,治疗慢性乙肝干扰素疗法引起的骨髓抑制 56 例。结果总有效率 71.7%,与鲨肝醇、利血生对照组比较有着显著性差异(P<0.05)。

  3、 灸 法

  胡卫东等采用中药茵虎汤配合艾灸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肝俞穴治疗乙肝 104 例。结果在 ALT 复常率及 HBsAg、HBeAg 转阴、抗HBe 转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李晓杰等用督灸的方法预防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显示,督灸可有效降低干扰素骨髓抑制及不良症状的发生率,与单纯使用干扰素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肖杰等报道用著肤灸双侧肝俞、脾俞 2 个月,治愈乙肝 1 例。吴娟等通过化脓灸结合中药治疗免疫性慢性肝损伤小鼠的实验研究,结果治疗组小鼠血清丙二醛(MDA)含量下降,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醇(GSH-PX),肝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上升,并能将某些指标恢复正常,为化脓灸治疗乙肝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

  4、 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是一种集放血、穴位注射、粗针透穴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治疗方法,拥有“以线代针”的长效针感和治疗效果。季盛等取双侧肝俞和足三里进行埋线治疗 30 例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肝患者,结果疗程结束后患者的症状评分、HBV-DNA 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IFNɑ 显著升高(P<0.01)。证实穴位埋线治疗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降低患者的病毒复制水平、促进机体生成内源性干扰素、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刘景洋等取穴双侧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进行穴位埋线配合静滴异甘草酸镁,治疗 150例慢性乙型肝炎,并与单静滴异甘草酸镁作对照。结果患者症状、体征恢复及肝功能的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5、 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除了有针刺的机械作用外,还可以通过药物的药理作用,穴位的刺激与传导作用,对人体产生良性调节从而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王自斌使用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注射液、复方丹参针注射液,在肝俞、胆俞、膈腧、脾俞、胃俞、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阴陵泉穴位注射治疗乙肝 165 例,结果总有效率为 86.7%。王博等在基础护肝同时用黄芪注射液注射足三里、阴陵泉、肝俞、脾俞,并在基础护肝治疗上针刺上述穴位作为对照,1 次/d,结果 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1.3%,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在改善临床症状、HBV-DNA 阴转率、降低 ALT 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6、 灌肠疗法

  中药灌肠是通过直肠和结肠黏膜的给药方式,是治疗急黄的重要方法,灌肠的中药高渗状态可发挥“透析样作用”,排出毒素,抑制肠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保持大便通畅,降低血氨,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郑温心等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 0.9%氯化钠溶液结肠透析及大黄马梅合剂(大黄、乌梅各 30g,水煎至 100ml),保留灌肠,治疗慢性乙肝肝衰竭患者 33 例,并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李建阳等在常规营养支持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大承气汤合黄连解毒汤灌肠及内服茵陈蒿汤加减的疗法辅助治疗重型肝炎 30 例,结果有效率达 90%。彭小辉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角黄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能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7、 其他疗法

  王俊勤用穴位发泡疗法(用青黛、甘遂、明矾、麝香、紫皮独头蒜,适量敷于臂臑穴上,使其局部起泡,然后刺破水泡并以纱布包扎),配合内服乙肝汤治疗乙肝 148 例。结果有效率 89.2%。林威明等应用中药斑蝥磨粉、凡士林调膏敷内关、至阳、大椎,使其发泡并结合凉血活血中药治疗慢性乙肝高胆红素血症 32 例,并与内服中药组比较。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具有远期疗效稳定的优势。刘晓娟采用穴位竹罐留罐和局部瘙痒部位玻璃罐闪罐的方法治疗慢性乙肝高胆红素血症伴皮肤瘙痒患者 48 例。结果 2个疗程后 46 例患者瘙痒症状消失,2 例患者瘙痒症状得到缓解。

  杨国红等用脐火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24 例。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疗效差异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欧阳敏余等认为刮痧疗法能疏通经络、提升免疫能力,激发、调动人体抗病毒潜能、利用刮痧疗法对 1 例乙肝患者治疗 8个月,达到了肝功能恢复正常、血清病毒学指标转换的疗效。王岚应用指针疗法,主穴取百会、神门、内关、三阴交、太冲,根据辨证采用不同的配穴,使用按压法、揉法或瓜切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睡眠障碍 62 例。1 个疗程后,总有效率达 90.32%,并与针刺组比较,P<0.05。徐双双认为太极拳作为内外统一的独特健身运动,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促使 HBV 携带者的健康。对 80 例 HBV 携带者随机分为 2 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健身教育、饮食调节、药物治疗等方面进行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太极拳锻炼。结果 3 个月后,观察组外周血 CD3+、CD4+细胞百分比升高。NK 细胞活性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孙绍贵等用手部经络锻炼配合内服紫珠饮(由地兰花、叶下珠、紫丹参、白术、鸡内金、茵陈组成)治疗慢性乙肝,可提高患者的阴转率。

  8、 结 语

  中医外治是通过施药于外而作用于内,或用针灸等方法治疗,可避免口服经消化道吸收所遇到的多环节灭活作用及药物口服带来的某些毒副作用,疗效明确,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乙肝的报道日益增多,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外用药物虽然组方不同,但药物的选择上大部分以清热解毒和活血软坚类中药为主,如表黛、蛇舌草、虎杖、黄连、桃仁、红花、莪术、丹参、鳖甲等;治疗穴位的选择上多以期门、日月、章门、肝俞、胆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神阙、太冲为主,且在作用机理上也进行研究,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虽然大部分文献设立了对照组,但缺少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证实,且对远期疗效的观察不够,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但能够做到辨证分型治疗的报告不多。针对以上不足,笔者认为,以后的研究可以着重于以下几方面:建立规范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调查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及手段,进一步作用机理,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1]彭莉莉,吕宇虹,杨保东.穴位透皮疗法配合中药循环内服治疗乙型肝炎 100 例[J].陕西中医,2006,27(12):1562-1563.
  [2]王荣英.中药“福贴膏”外敷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2004,13(3):56.
  [3] 崔文平. 肝病治疗仪合中药涂擦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6):49.
  [4]陆原,陈庆,邵铭,等.疏肝化瘀方贴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胁痛 33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6):21-22.
  [5]陈庆.疏肝贴穴位贴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胁痛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3,27(9):2890-2891.
  [6]吕震,陈晓蓉.软坚化瘀方联合解毒消痞散内服外敷治疗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10):30-30.
  [7]刘汶,王俊丽,戚团结,等.乙型肝炎湿热证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1,30(10):726-730.
  [8]李研,辛晓丽,马强,等.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108 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0):45-46.
  [9] 董志航,齐永. 脐针疗法临床应用举隅 [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3):39-40.
  [10]阮跃龙,米红,张高新,等.针刺综合疗法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9,26(1):50-51.
  [11]刘丽.针刺联会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3):65.
  [12]马国俊.温针灸对干扰素所致骨髓抑制副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11):21-2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