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内科学论文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76例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13 共3405字
论文摘要

  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球部,以前壁比较常见,好发于青壮年。笔者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7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内科学》拟定。(1)临床症状:长期反复发生的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应用碱性药物可缓解。(2)体征:上腹部有局限性深在压痛,压痛点多在剑突下偏右。(3)辅助检查:X线造影见溃疡龛影、十二指肠球部激惹征或球部畸形;溃疡龛影多见于球部偏基底部;内窥镜检查可见到活动期溃疡。(4)排除胃溃疡、复合性溃疡或胃十二指肠肿瘤等。

  1.2 纳入标准 (1)符合本病诊断标准;(2)辨证为脾胃虚寒证;(3)年龄20-60岁;(3)溃疡直径<2 cm;(4)同意参加本研究者。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本病诊断标准;(2)辨证不符合脾胃虚寒证标准;(3) 年龄<20岁,或>60岁;(3)溃疡直径≥2 cm;(4)胃溃疡或复合性溃疡者;(5)治疗前30 d内发生并发症,且行手术治疗者;(6)胃泌素瘤、肝硬化等特殊原因引起的十二指肠溃疡;(7)妊娠或哺乳期妇女;(8)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或血液系统疾病等;(9)肝肾功能不全者;(10)对试验药物过敏,或过敏体质者。

  1.4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1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6例。治疗组男45例,女31例;年龄23-58岁,平均(35.4±5.2)岁;病程1周至半年,平均(3.9±1.0)个月。治疗组男42例,女34例;年龄20-59岁,平均(36.4±5.8)岁;病程1周至半年,平均(3.7±1.0)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口服,20 mg/次,2次/d。每日早晚各1次;克拉霉素胶分散片(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口服,0.5 g/次,2次/d;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南京臣功制药有限公司),2/次,2次/d。上述药物口服1周后继予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20 mg/次,2次/d。疗程共为4周。

  1.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补中益气汤加味,方药组成:黄芪15 g,党参15 g,白术10 g,炙甘草15 g,桂枝10 g,生姜10 g,当归10 g,白芍10 g,陈皮6 g,蒲公英15 g,黄连3 g,升麻6 g,柴胡12 g,大枣10 g。临证加减:纳差便溏,大便潜血或大便紫暗者,加乌贼骨、三七粉、瓦楞子、艾叶、补骨脂;面色晦暗无华,腹痛如针刺,舌暗有瘀斑,脉涩者,加鸡血藤、五灵脂、蒲黄、丹参、砂仁;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者,加沙参、玉竹、麦冬、生地黄;胀痛明显,连及两胁,因情志不遂而发作或加重者,加香附、川芎、青皮。以上药物水煎服,1剂/d。连续治疗4周。

  1.6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评分:胃脘胀痛、胸胁胀满、倦怠乏力、畏寒肢冷、纳差、恶心呕吐、嗳气吞酸、便溏、食少等症状评分,按无、轻、中、重分别记0、1、2、3分。(2)辅助检查:14C呼气试验检测Hp;胃镜检查;(3)Hp根除率:停药1月后复查阴性者为Hp根除。

  1.7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1)胃镜疗效:临床痊愈:溃疡及周围炎症均消失;显效:溃疡消失,仍有炎症;有效:溃疡减少≥50%;无效:溃疡减少<50%。(2)中医证候疗效: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均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95%;有效:症状、体征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1.8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论文摘要
  
  2.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5%,对照组为86.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论文摘要
  
  2.3 两组胃镜疗效比较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5%,对照组为82.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镜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3】
论文摘要
  
  2.4 两组Hp根除率比较 治疗组Hp根除率为86.8%,对照组Hp根除率为8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表4】

论文摘要  
  3 讨 论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正常生理情况下,胃十二指肠具有一系列防御和修复机制,当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侵袭因素与自身防御因素之间平衡被打破,发生胃酸/胃蛋白酶消化黏膜而形成溃疡;侵袭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等。自身防御因素由上皮黏液、碳酸氢盐缓冲系统、上皮后毛细血管网、前列腺素、表皮生长因子等组成,同时心理、环境、遗传等是溃疡的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病的治疗主要通过避免危险因素、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和根除幽门螺杆菌等,奥美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能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抑制基础胃酸及食物、五肽胃酸泌素所致的胃酸分泌;非竞争性抑制促胃液素、组胺、胆碱及食物、刺激迷走神经等引起的胃酸分泌;奥美拉唑对胃蛋白酶分泌也有抑制作用。克拉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过阻碍细胞核蛋白50S亚基的联结,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而产生抑菌作用,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阿莫西林为青霉素类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大多数致病的G+菌和G-菌均有强大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对幽门螺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在中医学中属“胃脘痛”、“胃痛”等范畴,由脾胃受损,气血不调而引起,病位与胃、脾、肝关系最为密切;本病初发多为实证,病久则常见虚证,虚证病位主要在脾;劳倦太过,或失血,或病久不愈,伤及脾胃;或素体虚弱,脾失健运,运化无权,气滞血阻;脾胃阳虚,胃络失于温煦,则拘急而痛;若病势日久,阴液暗耗,则胃失濡养;脾气受伤,中气不足,运化无权,或中气下陷,统摄无权,血溢肠中;若病久失治,血络损伤,则可见便血。补中益气汤加味具有温中健脾,理气和胃的功效,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当归和血养阴;陈皮理气健脾,使诸药补而不滞;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补脾和胃;黄连解毒燥湿,并防诸药甘温太过;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引清阳上升,甘草调和诸药。若脾失健运,统摄无权,或胃络受损而致便血,则加乌贼骨、三七粉、瓦楞子收敛止血,加艾叶、补骨脂温阳止血;若兼气血不足,瘀血阻络,则加鸡血藤、五灵脂、蒲黄、丹参、砂仁,以养血活血,化瘀止痛;若病久胃阴暗耗,失于濡养,则加沙参、玉竹、麦冬、生地黄,以益胃生津;若病久不愈,肝气郁结,或素体易郁,则加香附、川芎、青皮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有研究表明,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能增强消化吸收功能,调节消化道平滑肌张力以及保护胃黏膜;柴胡具有增强胃排空及小肠的推进功能,陈皮能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胃肠运动,还能加速胃的排空时间;白芍可调节消化道平滑肌功能,抑制胃液分泌;半夏有促进胃动力作用,加快胃排空,促进黏膜修复的作用;蒲公英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黄酮类、萜类、酚酸类、蒲公英色素、植物甾醇类、倍半萜内酯类和香豆素类等,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抗自由基、抗病毒、抗感染、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本研究中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有较好疗效,可改善临床症状与胃镜下黏膜损伤。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87-392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1-155
  [3] 韩丽娟.中西医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出血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2,18(9):107-108
  [4] 李仪奎,姜冬瑛.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16-28
  [5] 熊建利.柴芍免煎颗粒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5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0,16(1):34-3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