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重型肝炎是目前临床常见病症,从我国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多是由慢性病毒性肝炎,如慢性乙型肝炎等迁延发展而致,其病死率可高达60%-70%.血浆置换作为目前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清除血液中的毒素,达到改善人体内环境的目的,使肝脏功能在一定程度得以代偿,进一步促进患者肝脏细胞再生。我院于2012.06-2013.06对47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了68次血浆置换术,现就血浆置换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 资 料:
47例 患 者 全 部 为 本 院 肝 病 科 于2012.06-2013.06收治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其中男34例,女13例,年龄27-71岁。所有入组患者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
1.2 方法:应用日本韶华PLASAUTD-IQ血液净化装置及配套的OP~08W血浆分离器、管路进行血浆置换术,每次置换新鲜血浆约2000ml.治疗开始前以肝素化生理盐水1000ml预冲管路。建立体外循环通路,根据患者静脉条件及全身情况选择通路类型。设定血流量为100-150ml,置换量118L/h,肝素维持量视个体而定。根据病情需要3-7d重复治疗1次。
(1)心理护理: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病情特点具有病情极重、病程较长、预后较差、心理压力大等特点,所以极易产生焦虑、悲观、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在慢性重型肝炎的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应始终坚持。
(2)饮食护理:依据最新临床研究显示,血浆置换术后24-72小时内饮食要求严格控制入量,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适量给予半流质、流质饮食,特别应注意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饮食总体原则为少量多餐,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低脂肪、低蛋白、无刺激饮食.
(3)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①出血: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是凝血机制较差,而血浆置换术中又必须使用肝素抗凝,为防止出现大出血,术前必须行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术中密切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常见出血类型:(一)穿刺点处出血:表现为渗血、皮下出血或血肿。如果术中穿刺部位出现血肿,尤其面积较大时应及时冷敷、局部盐袋加压包扎、抬高患肢,观察末梢血运情况,敷料渗湿后及时更换。做好导管的固定。双腔管避免作其他用途,如输液、抽血等。拔管后常规按压30min后加压包扎固定,术侧肢体5h内不宜屈曲用力,卧床休息,床上大小便。(二)消化道出血:表现恶心、口渴、烦躁、尿少、皮肤苍白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呕血、黑便。本组1例消化道出血,治疗无效死亡。(三)皮肤及黏膜出血:表现为鼻出血及皮肤大量淤斑、淤点等。本组3例出现上述症状,治疗后好转。②过敏反应:使用大量血浆易引起过敏反应,出现类似情况可以给予口服阿司咪唑对症。如过敏反应较重,出现如血压下降、恶心、呕吐、发冷等情况,应立即暂停血浆置换术,给予异丙嗪或地塞米松对症。本组共出现4例轻型过敏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顺利完成血浆置换治疗。③导管相关性感染:保持无菌环境操作,穿刺点局部护理要求为清洁、干燥,管路保持每天消毒1次,管路末端使用无菌纱布包裹。如出现导管阻塞等情况的发生,可先使用负压抽吸出血凝块,再使用肝素封管;如出现置管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化脓时,需要立即拔管,并向主管医师反映情况,选择合理抗生素对症。
本组3例患者置管处出现局部皮肤发红,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
(4)术后正确引导:个别患者在行血浆置换术后会短期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经休息或药物对症后好转。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病情,使其保持治疗信心。
(5)出院指导:嘱患者院外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情绪,遵医嘱继续药物治疗。
2 结果
47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缓解,好转41例,死亡6例。血浆置换68例次,出现不良反应10例次。
3 护理体会
血浆置换术是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已经广泛应用,加强血浆置换术的护理支持,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有力保障。从我院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在血浆置换的术前术后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工作,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一定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戊香.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65.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 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2.
[3]宋卫芹,惠娟,汪素琴.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42例护理体会[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9):84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