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少数民族文学论文

赫哲族民族说唱文学(伊玛堪)的地位及其保护传承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7-31 共3929字

  赫哲族是我们祖国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世世代代以来,勤劳勇敢的赫哲族人民生息繁衍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合处这片黑土地上。赫哲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赫哲族的民族文学,是以口头的说唱、传说、故事和民歌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学。“伊玛堪”是赫哲族独有的一种口耳相授、世代传承的古老口头文学样式。这种叙事性说唱文学形式的产生,有其深刻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因素,并在历史学、民族学、哲学、宗教学、美学、语言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中展现出丰富的内涵,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民族说唱文学( 伊玛堪) 的概说

  在赫哲族口头文学中,“伊玛堪”是一种内容最为丰富复杂、形式最富有民族特色、深为民族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因而在人民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叙事传统。这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结合、篇幅长短不一的叙事作品。

  1.“伊玛堪”的涵义与范畴“伊玛堪”名称涵义的阐释,是研究“伊玛堪”这一艺术形式的起点,最先成为讨论的焦点。20 世纪 60 年代初由刘忠波等编着的《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认为: “伊玛堪是赫哲族以口头相传的说唱文学”,在马名超的论文《赫哲族伊玛堪调查报告》中,对“伊玛堪”的名称涵义“尚难作出语源学的阐释”,“通常情况下,赫哲人把那些长篇讲唱古代英雄故事的口头文学形式,习惯地称作伊玛堪”.“伊玛堪”的范畴,广义来说,满---通古斯语族广泛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俄罗斯,而属于这一语族的民族如鄂温克、鄂伦春、那乃、埃文基、涅基达尔、奥罗其等民族,都流传着类似“伊玛堪”的叙事作品; 而此处探讨的“伊玛堪”,是指流传在赫哲族中的长篇叙事文学作品,主要特征表现在讲唱结合,以“莫日根”故事为主要内容,在赫哲人里有个通俗的叫法,即“大唱”.当然,赫哲人也有“小唱”,只是“小唱”不属于“伊玛堪”的范畴,而是指民间流传着的韵语故事,有些韵语故事内容古朴,对研究同为赫哲族口头文学的“伊玛堪”的起源具有参考意义。

  2.“伊玛堪”的起源与传承关于“伊玛堪”一词的初始涵义众说纷纭,而作为文学形式的“伊玛堪”又缘起何处呢,有学者利用通古斯各族与“伊玛堪”相似的词汇进行对比,发现通古斯语的讲故事和故事等词与“萨满跳神”的意义有词源上的关联,在有的部族中甚至是一个词。根据词汇和词源上的这种联系,有人推测‘伊玛堪’最初可能起源于萨满的跳神活动,很可能是萨满运用边讲边唱的方式来讲述萨满神异事迹的一种准宗教的艺术形式,这种口头传统的最初唱者十有八九具有萨满的身份。

  萨满的宗教事迹在“伊玛堪”中多次出现,满---通古斯族群中最为古老、最为传统的萨满文化现象几乎都有涉及,因此,“伊玛堪”的内容与萨满经验是有很大关联的。当然,“伊玛堪”的萨满经历叙述和赫哲族传统的生活方式、精神追求、道德观念及理想人物的成长经历等,采取了互融方式,萨满似的超人经历与莫日根的人生事迹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事实上“伊玛堪”表达了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现实世界生活经验的看法和对精神世界理想人生的追求。“伊玛堪”是赫哲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民群众中口耳相传、世代传承流传至今。随着赫哲族语言的逐渐退化与消失,赫哲族“伊玛堪”正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因而,抢救、保护与传承“伊玛堪”的工作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而未来,“伊玛堪”的传承将不再在民间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其保护与传承的重心将向学术研究转移。

  二、赫哲族民族说唱文学( 伊玛堪) 的地位及现状

  1.“伊玛堪”在赫哲人生活中的地位赫哲人早年对民族说唱文学的浓烈兴趣和深厚感情至今仍留在许多年长者的记忆中。有才能的伊玛堪说唱歌手在人民中享有盛誉,受到全民族的爱戴与尊敬。优秀的演唱家声名远播,妇孺皆知。过去当赫哲人出远门探亲访友的时候,很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去那边的村子里听听他们说些什么故事,唱些什么“伊玛堪”.如果途中不远有个着名的伊玛堪歌手,甚至不惜绕道,也绝不愿错过一饱耳福的机会。

  当一群猎手结伴入山行猎,或者一群渔夫在江上打鱼时,遇到在外宿营,只要这群渔夫、猎手中有人会表演这种说唱故事,那么此人的一切操劳就会由他的伙伴们代劳。到了夜色笼罩四野的时候,人们就会把他围在当中,让他表演“伊玛堪”.有时一群人当中有两个伊玛堪歌手,那么他们之间就会暗暗地展开一场竞赛,每位歌手都要力图在故事情节的复杂性、生动性、讲唱时所加的花样和故事的长度上压过对方。

  2.“伊玛堪”说唱文学的现状及濒危原因
  
  ( 1) 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伊玛堪”濒危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汉族的不断接触,赫哲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人们已经不再过着单纯的渔猎生活,而是开始向农业生产、个体化经营方面发展。

  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赫哲族的传统文化。目前,赫哲族汉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在佳木斯的敖其镇,整个镇子几乎已经全部被汉化,语言、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都与汉族没什么区别。而传统的“伊玛堪”说唱音乐中,依然是以反映捕鱼和狩猎生活为主,但是网滩、森林等以往的“伊玛堪”说唱场所却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慢慢地消失。加上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电影、网络代替了“伊玛堪”来填补人们的业余生活,使得本来对“伊玛堪”就不甚了解的赫哲人对此就更加丧失兴趣。这对“伊玛堪”说唱音乐艺术在今天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影响。

  ( 2) 语言丧失导致“伊玛堪”面临濒危赫哲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这本身就使得赫哲的文化不容易被记载和传承下来,而在现在的赫哲族的文化教育已全部趋向于汉族的教育体制,学校中又没有单独开设民族语言的课程。据民族学者的统计调查,20 世纪 80 年代,只有少数的老人还会说赫哲语,55 岁以上的人还能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但交流时大多还是在用汉语和汉字。40 岁到 50 岁之间的赫哲人只能做到听得懂,会说的就很少了。

  而 40 岁以下的族人几乎都不会说赫哲语了,当然也听不懂。

  这无疑对赫哲族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一个民族灵感的源泉、创造力的钥匙以及文明的承传载体,失去了这种语言就意味着失去一种文明。“伊玛堪”说唱音乐艺术基本上是用赫哲语讲唱的,所以,赫哲语言的消失,使“伊玛堪”说唱音乐在传承上面临很大的困难。

  三、赫哲族民族说唱文学( 伊玛堪) 的保护与传承机制

  1. 提高公众非遗保护意识及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是赫哲族民族说唱文学( 伊玛堪) 传承的有效机制改变公众对非遗的价值认可度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赫哲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政府的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是一个国家层面的工程,不是任何个人和单位所能完成的,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配合。明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权限,消除文化管理中的真空地带; 同时强化文化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力度,让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找到生根的沃土。在“伊玛堪”的保护与传承中,可以通过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呼吁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伊玛堪”、研究“伊玛堪”,进而传承“伊玛堪”; 也可以在最有赫哲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赫哲人聚居点,建立赫哲族民间文化之乡,不仅可以保护“伊玛堪”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保护鱼皮衣、桦皮工艺品等颇具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同江市建立的“赫哲民族文化村”、“中国赫哲族网站”、“赫哲族历史文化资料库”、“中国赫哲族博物馆”和成立的“赫哲族研究会”、“赫哲族少儿艺术培训中心”、“伊玛堪艺术团”、“赫哲族文工团”等,都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具有巨大推动作用,这些经验都非常值得推广。

  赫哲族集中聚居区,应根据本地的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建立长远的科学的保护规划,制定扶持政策,出台保护赫哲族文化遗产措施,尤其是加强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其中最令人忧虑的是传承人的锐减。其原因,或是传承人年事已高甚至离世而去; 或是无人承续,后继乏人; 或是后人弃农经商,进城打工,改换身份等等,都致使传承线索的中断。这是今天我们深感中华大地的文化日渐稀薄甚至空洞的原故,也是我们要尽快认定和着力保护传承人的根由。传承人是中国民间文化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传人,是活着的历史精华。对“伊玛堪”的保护可以确立重点传承人的保护机制,使其技艺有延续和发展空间,选择传承人最好在本民族内部进行,这样可以更好的尊重其民族特点。

  2. 加大宣传力度,借助一些现代先进的信息手段比如建立“特色数据库”来加以传承及加强财政补贴是赫哲族民族说唱文学( 伊玛堪) 传承的动力机制各地应加大对赫哲族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能够在文化报道中多向非遗等民间民俗文化倾斜,少一些功利化的目的,在舆论上用非遗的魅力感染公众。使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保护赫哲族文化遗产,增强本民族的自觉保护意识,鼓励社会力量和有识之士参与保护工作。提高赫哲族的知名度,从而提升“伊玛堪”的知名度。

  由于赫哲族有语言而无文字,所以“特色数据库”可以采用音频形式、影像资料形式、汉语文字以及外语文字形式建立,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依据文化形式分门别类。为“伊玛堪”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特色数据库”是十分必要的,数据库的资料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范版本为高校教学、专业研究提供保障,同时也可为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持。

  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各级文化遗产项目和濒危的文化资源的投入力度,制定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使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晓华。“乌日贡”大会与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 黑龙江史志,2011,( 5)
  [2]刘敏。 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M]. 黑龙江: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凌纯声。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4]刘忠波。 赫哲族[M]. 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4
  [5]于鑫淼。 赫哲绝唱“伊玛堪”在“乌日贡”中的创新[D].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6]才小男。“伊玛堪”的叙事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