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少数民族文学论文

周作秋壮族文学史理论研究与黄绍清壮族现当代作家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06 共5753字
论文摘要

  桂学产生于广西,这是一个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 12 个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各民族都有其自身特征、自身的民族文化精神,各民族文化精神构成“桂学”之魂,即桂学的人文精神。探索各民族文化精神,首先从广西各民族的文化现象研究入手,进行广泛深入的田野调查和搜集诸如实物、口述、抄本等民族民间文献。其次,探索广西各民族文化精神的共性。如桂南采茶戏、桂剧、壮剧、邕剧、壮族舞蹈、彩调剧以及各地的多声部民歌,既有各自特点,但共性也是明显的,这种共性构成了“桂学”人文精神;各具特点的各民族文化,构成桂学和谐的共同体;这种各民族和谐而构成的精神是桂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是本区域最该传承而发扬光大的传统。而人文精神的载体或其表现,又多在文学。在桂学研究中,壮族文学研究是走在最前列的学科之一,成果卓着,集大成者就是周作秋、黄绍清、欧阳若修、覃德清合着的《壮族文学发展史》(上、中、下)。分析壮族文学研究中的两位佼佼者,展示桂学研究中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开创性工作,探讨桂学具有典范意义的研究工作,以及研究工作者所具有的工作态度与人生风度。

  一、周作秋先生的壮族文学史理论研究

  周作秋教授,1934 年出生,壮族,广西田东人。1958 年毕业,留在广西师范大学(原称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并担任民族民间文学教研组组长。于 1958 年秋在广西师范大学首次开设了“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学”课,学界视其将壮学系列课题列为大学教育课程的第一位学者,进而表明壮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正式确立,这也是将桂学列入大学课堂的开创之举。

  周作秋先生作壮族文学研究,一是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二是出于对本民族热爱。周作秋先生作壮族文学研究,试图借鉴壮学、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美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对历代有代表性的壮族文学创作作出评述,阐明壮族文学发展的规律。壮民族是富有诗性智慧的民族,壮族的诗性思维和诗性智慧更为关注心灵体验和情感的直接宣泄,更为注重天人和谐与心情舒畅的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周作秋先生等人的《壮族文学发展史》,尽力突出壮族文学的个性,在多元一体的中国各民族文学格局中展示壮族文学作为独特“一元”的风貌和特质。该书以整个中国历史和文学发展史观照壮族文学的演化历程,把壮族文学作为一个子系统,置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学的系统中加以阐述,充分论述壮族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所呈现的特点,同时揭示汉族社会与文化对壮族文学的深刻影响。该书的体例创新为中国多民族文学史着作的编写,积累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壮族文学发展史》之前有周作秋先生等人的《壮族文学史》,兼容了口传文学与书面文学的多种创作与传承模式,彼此相互交织成壮族文学发展历史的壮丽画卷。周作秋先生主要负责流传民间的口传文学部分,他是壮族,懂壮语,又重田野调查,自然得心应手。壮族文学的研究,其指向之一就是壮族民族性的研究;而桂学研究的宗旨之一,就是本地域各民族的民族性研究。

  周作秋先生作壮族文学研究,首先注重解决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问题。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何其芳发表《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中的问题》,提出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的根本方法是“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引出正确的结论”[1]69。他提出在处理材料方面,有些问题要提出来讨论,诸如对口头的材料加以忠实可靠的记录和整理,在文学史中怎样具体地运用批判地继承遗产的原则,以及批判地继承不止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上,还有编书讲究体例问题等。周作秋先生在《编写民族民间文学史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其一,搜集资料时如何克服某种偏向,即只重视正面的、有积极意义的作品,而对所谓反面的、具消极意义的的作品弃之不顾;因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作品会具有不同的意义。其二,在搜集资料时要注意作品的断代以及随着时代演变问题,确定其“源”与“流”的关系;其三,对资料的搜集整理要保证材料真实可靠,这样才能保证研究上的科学性。周作秋先生完全是在编写《壮族文学史》的基础上谈自己的一些体会的,举的事例全是壮族文学史上的例子,他把撰作《壮族文学史》事件,上升为编写民族民间文学史的理论,读起来令人信服,与何其芳的论述相互辉映。一来晚出者转精,这是学术规律;二来,周作秋先生这些少数民族文学史编纂的理论问题,多是从其民间调研和文学史编纂的实践中来。

  周作秋先生作壮族文学研究,其成果有着多年的积累。1961 年 7 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广西壮族文学》,就有周作秋先生参与。周作秋先生的研究成果有《谈壮歌的形式问题》(《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2 年第 4 期)、《论壮族创业史诗〈布洛陀〉》(《广西师大学报》1984 年第 4 期)、《评民间长诗〈毛红和玉音〉》(《学术论坛》1984 年第 4 期)、《正确认识与对待民族民间文学和宗教的关系》(《广西师大学报》1990 年第 6 期)等。周作秋先生还出版《玛拉沁夫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 年)、《周民震、韦其麟、莎红研究专集》(漓江出版社,1984 年)、《李英敏研究专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对这些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家的研究,自然扩大了周作秋先生作壮族文学研究的视野。

  周作秋先生为壮族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为人却很低调,处世很淡定。《壮族文学史》获自治区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按例,一等奖获得者可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但周作秋先生却未获得,人们为之遗憾,但他始终很淡定。周作秋先生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爽朗大笑。1987 年,我们在玉林地区带实习生,我在陆川带队,周作秋老师与覃小曼、王川娅诸老师在邻近县,一起到陆川来坐火车返桂林。我们在火车与学生聊天,周老师坐在两节车厢交接处,靠在行李,默默地看书。我因为想写周作秋先生的壮族文学史研究,就问徐赣丽(93 级研究生,现在华东师范大学工作)对周先生的印象,徐赣丽说:周老师很聪明,他总是笑呵呵的,很少批评人,也很少生气,常常含而不露;但我觉得他有自己的是非标准。有次请南京大学的高国藩老师来讲学,他做主持,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发言,对于来宾的介绍,对于学校和教研室的介绍说得很到位。

  二、黄绍清先生的壮族现当代作家研究

  黄绍清教授,1934 年出生,壮族,广西上林人。1956 年入广西师范大学(原称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科学习,1958 年毕业,留校任汉语与写作教研室助教,兼任中文系团总支副书记。他的教学与科研,前者以写作教学“鸣”,后者以壮族文学尤其是壮族现当代作家研究“鸣”,二者的切合点在于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培养新人。

  黄绍清先生喜欢写作,当时班里志同道合者很多,他要好的同学一个是农学冠,另一个是刘国藏,也爱写诗,古体新诗兼擅,他们三人或一起讨论写作,或一起发表作品。后来刘国藏在江西出版局当领导。1995 年秋,江西师大主办古代文论学术会议,我和黄绍清先生一块去参加,还到了刘国藏老师的家,听他们在一起聊当时在班里写作的一些事情。

  刘国藏老师确实爱写作,他的儿子是我校文艺学硕士研究生,他重返母校见到他的老师、同学以及同事,于是写了好多篇诗歌,有古体,也有新诗,充满感情。黄绍清先生自 1957 年开始发表作品,一开始是在年级里办板报,陆陆续续参与的是命名为《晨曦》《百花亭》《叠彩》等板报和油印刊物,还有《钢花》,黄绍清先生任主编。1958 年,教育部指示开设写作课,于是成立写作教研组,黄绍清先生留校教写作。他说,自己讲的第一次课,是讲报告文学,就是自己没写过的体裁,那时找了很多参考资料,写出教案,工工整整的,请教研组的老师及系领导看,再试讲,通过了才能登上讲台。系里面也很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林老(焕平)刚摘右派帽子,分配在写作教研组,系里就指派他指导青年教师,他也非常热心。黄绍清先生说,自己写的作品常常请林老指导;文革后,也是林老与贺老(祥麟)推荐他参加广西作家协会。

  黄绍清先生教写作,最高兴的是就是推荐学生们的作品公开发表。黄绍清先生说,61 级有个学生叫黄静云,是印尼华侨,秋季入学后,写作课的作业是自己命题写一篇散文,她写了一篇《桃花开了》;当时印尼掀起反华浪潮,迫害华侨,她回到祖国,上了大学,虽是秋天季节,但她看到中文系教学楼前的桃花开了,心情无比愉悦,写下此文,语言流畅,文字优美,且寓意深切。黄绍清先生推荐这篇作品在《桂林日报》上发表了,大家都很高兴。报纸方面是因为发表了切合现实形势的作品,绍清先生因为看到自己的学生有了成绩,也就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了效益,学生是因为自己的心愿能够让世人知道、理解,更多的则是自己的作品由书写变成了铅字,发表过作品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的。我看过 88级肖晶一本散文集,《秋天的歌》是写黄绍清先生的,其中写道:“我记住你的话了。我知道,在另一座城市,你在注视着我,还有我手中的笔。我会一直一直写下去。”肖晶散文集《枫尾子》,黄绍清先生写的序言。黄绍清先生说,这些年来,经他指导并推荐发表的学生作品有几百篇,仅近年来推荐漓江学院的学生作品就有十几篇。黄绍清先生曾在 96 级基地班讲授《论文写作》课,从收集资料、确定选题等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训练,大受欢迎。有个学生叫文娟,后来考上华东师大硕博连读。她说,从黄绍清先生《论文写作》课“获得的是一根点石成金的食指”。

  黄绍清先生也喜欢做研究,他是壮族,研究自己本民族的文学,他就更喜欢。先前中文系做过一些民间民族文学的调查、采风与研究,而真正把这件事情做起来,则是改革开放以后了。黄绍清先生自撰或合撰的民间民族文学着作有:《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的宗教色彩》《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述要》《壮族文学古籍举要》《壮族现代文学卮论》《壮族当代文学引论》,主编《壮族当代小说民族审美导论》,合着《壮族文学史》《壮族文学发展史》等。壮族文学的传承,虽也有以民间流行的古壮字记录下来而作为载体者,绝大多数还是以口头创作和口头传承为主,所以,壮族文学研究就必须要进行田野调查,那么,顶风冒雨、风餐露宿就是常事,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黄绍清先生说:有一年春节刚过,阴雨不停,他到隆林去采风,那天坐在客车右边最前排,一个拐弯处,前方突然冒出一辆卡车,一下子撞上了,幸亏对方是空车,客车把它撞得戳到山坡石头缝里。学生们听了,就对黄绍清先生说:这《壮族文学史》不仅仅是心血的结晶,还是命换来的!20 世纪 70 年代末,黄绍清先生到柳州地区的柳江、柳城去采风,是春节期间,阴雨霏霏,到处泥泞;但住在柳州宾馆,与周作秋先生,还有曾庆全先生(以后调到中南民大工作)等,被作为第一批客人进驻。1982 年三月三,开壮族文学史讨论会,在长寿之乡巴马举行,北京及有关少数民族文学专家都有代表来参加,因为大家都要撰写本民族的文学史,壮族文学史的撰写是先行一步,大家都来参会,很多是来取经的。当年《壮族文学史》没有现当代部分,后来在《壮族文学发展史》中补足了,主要就是黄绍清先生执笔的。壮族文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即为周作秋、黄绍清、欧阳若修、覃德清合着的《壮族文学发展史》,在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壮族文学发展史》的体例构架,融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美学、文体论于一炉,文化与社会历史发展相印证,美学与民间口头创作相融合,以壮民族发展史统领壮族文学的演化,以民族史、文化史、审美史、文体风格演进史观照壮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以此构建起作为少数民族的文学史的一个统一整体。

  黄绍清先生不但自己做研究,还指导学生做研究。他指导研究生徐赣丽硕士论文《“布洛陀经诗”的文化意蕴》,六万多字,答辩是获得优秀成绩。他又指导徐赣丽“化整为零”,分成五篇系列论文,推荐发表在《广西民族研究》上连载。他还有指导本科生做民族文学研究而发表在专业刊物上的经历:91级学生刘永娟,本科毕业论文《意蕴沉重,文体潇洒:论壮族作家黄佩华小说创作的艺术个性》,发表在《民族文学研究》1996 年第 1 期。毕业时,黄绍清先生介绍她到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工作,刘永娟在桂林日报撰文《绿叶对根的情意》回忆母校生活,怀念母校老师,还说起这件事。徐赣丽虽然已经调入华东师范大学工作,但仍然从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她说:春节在河池乡下调研课题,收到黄绍清先生发的短信,就回短信说,自己很惭愧,为了工作,连节日的问候也顾不上了。黄绍清先生又发短信说,做老师的看见自己的弟子做出成绩来是最高兴的事情。

  黄绍清先生能在更大的范围内研究壮族文学史,或者说他能触类旁通,这就是对原始壮字的研究。他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2 年第 3 期上发表《壮族方块字的创造和运用》,提出民间流行的古壮字的构成有四种方式:一是借用与壮语同音的汉字表义;二是译音表义,用与壮音相同的汉字表达壮语的意义;三是音义结合,即用两个汉字组成壮字,一个表壮语的音,一个表义,也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与内外结构等;四是省去汉字的某些笔画来表义。一个从越南归来的华侨学生说,越南的喃字就是这样写的,黄绍清先生说,我也没有得到验证,可以进一步研究。

  作为一个壮族文学的研究者,黄绍清先生现在也成为研究者的研究对象,黄建光《谈黄绍清诗论中的民族性》[2]36-38,从民族生活及环境、民族传统文化及风俗、民族主体意识的觉醒、民族精神、民族审美等五个方面来分析、阐述黄绍清对壮族诗歌评论的民族性。

  2014 年,黄绍清先生 80 周岁,他写下《双禧赋》以示纪念,词曰:

  喜度八旬人世间,浮生荣辱苦酸甜。花开叶长随春意,日出月升由上天。 童稚焉知生路远,壮龄方晓旅程艰。晚霞怿见春光灿,丹景昭明鹤发妍。

  甲子轮周赤骥奔,践行誓约六旬春。丹心注入正能量,热血沸扬慈母恩。冬雪秋霜吮乳汁,春花夏菽沐朝暾。耄皤须鬓银光耀,炫丽锤镰浩气存。这是黄绍清先生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和感悟。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是桂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支柱之一。周作秋、黄绍清二位先生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或重理论开拓,或重田野调查,或重第一手资料,或重全方位研究,或触类旁通等,这些都是桂学研究中的各个学科研究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周作秋、黄绍清二位前辈学者对本地域文化、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以及孜孜不倦的研究,这也是广大桂学研究者所应具有的共同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何其芳.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中的问题[J].文学评论,1961(5).

  [2]黄建光.谈黄绍清诗论中的民族性[J].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