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少数民族文学论文

海葩苗族《开路词》的内容与文化意蕴

来源:怀化学院学报 作者:杨童
发布于:2020-05-14 共10242字

  摘    要: 《开路词》是海葩苗族的口传经典,主要应用于丧葬仪式中的开路环节,祖师为亡灵指引道路从而顺利到达祖居地。海葩苗族《开路词》内容分为:祖师把刚死去的死者游荡的亡灵喊回来、祖师指引亡灵走阳间路、走阴间路及交代所需注意的问题、祖师告诫亡灵正式与人间告别。海葩苗族《开路词》反映了苗族社会的灵魂观以及祖先崇拜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海葩苗; 丧葬仪式; 《开路词》; 文化内涵;

  Abstract: “Kailu Ci”is an oral classic of the Haipa Miao nationality,which is mainly used in the funeral ceremony to guide the way for the dead to reach the ancestral home. The story is divided into:the patriarch shouting back the wandering spirits of the dead, guiding the dead to the afterlife and the underworld and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that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and admonishing the dead to formally say goodbye to the world.“Kailu Ci”by the Haipa Miao nationality reflects the soul view of Miao society and the connotation of ancestor worship.

  Keyword: Haipa Miao; funeral ceremony; “Kailu Ci”; cultural connotation;

  一、田野点介绍

  岱林寨,苗语称“莫改”(mox raif),意为竹子茂盛的地方,是隶属于贵州省龙里县湾滩河镇岱林村的一个自然村寨,距离龙里县城约70公里,交通状况尚好,驾车需约一个半小时。据调查,岱林寨现有60余户人家,均为苗族。祖先从龙里附近迁过去的,至今已有十五六辈人,400年左右的历史。寨中现有王、唐、潘、陈、陆五个姓氏。其中王姓是最早来的姓氏也是至今人数最多的姓氏。据岱林的老人们口传,他们的祖先在与其他民族争斗的时候,曾经攀来唐姓武将带兵援助,才得以赶走侵入者。因为这个原因,王姓与唐姓结拜为兄弟,至今不通婚。在居住格局的安排上也颇为讲究,王姓人多居住于寨子中央,而唐姓人则居住于寨边上。而寨中的其他几个姓氏,多为女婿上门婚所致。

  茂穰苗是这支苗族的自称,意为“生活在田坝之中的苗族”。茂穰苗也称为“海葩苗”,据说他们的老祖先是从海边迁徙过来的,因此在女性传统服饰中体现出来的浅蓝色就是象征着大海,而女性背牌上镶嵌着的一串用银打制的形如贝壳的饰品则是他们对于祖先原居地的一种历史记忆。海葩苗的称呼也由此而来。
 

海葩苗族《开路词》的内容与文化意蕴
 

  二、《开路词》的仪式条件与程序

  海葩苗族丧葬仪式程序复杂繁琐。一共有送终、报丧、净身换装、入殓、布置灵堂、解百口、陪亡灵吃饭、祭祖、开路、杀牛献祭、接母舅、出殡、送葬、下葬、回头杀等环节。其中,开路是丧葬中最为重要而关键的一环,开路苗语为“哦给号”。海葩苗人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男性死者满七岁以后才有资格开路,而女性为九岁。一般在亡者过世后的第二天,就要为其开路。开路意为给亡灵指路,让亡灵沿着祖师指引的方向顺利到达祖宗之地,与列祖列宗们团聚,以便成为被后人认可与供奉的祖先中的正式成员。开路由祖师主持,在仪式中他充当着沟通人与神的中介。祖师是本家族内的族人,需要熟知祖先名册并能熟练背诵之人才可胜任。同时,他要熟知每一套程序每一个细节并能将其准确无误地操演出来,保证丧葬仪式的神圣性。

  在开路之前,祖师要把灵堂里的祭品摆置好。在棺材旁边设有一张四方桌,桌上摆有八碗九碟(瘦肉、蛋类、豆腐、面条、茶叶、酒、粘米饭);八碗九碟的最上方设有香案;在四方桌脚放置了一小碗油灯。在祖师开路期间,亡人的家眷们要在旁跪拜上香点油灯,油灯需长明不可熄灭;孝子还要换上草鞋陪亡人走路。等祭拜结束,祖师就要开路。

  开路之时,祖师身着黄色的长衫(黄袍),头包花帕,戴斗笠,后背披着一件蓑衣1。他站立于棺材前,一边念诵祭祀词,一边往土坛盖里倒酒。念诵的内容就是一个个念到祖先们的名字并请他们回来喝酒(若亡人为女性,则先请女性祖宗们喝酒再请男性祖宗;若亡人为男性,则反之),告诉祖先们有后代过世了,即将上路去与他们会合。请祖先酒喝完以后,鼓师们就要敲鼓,这段鼓为“聚集鼓”,也叫“起势鼓”。意为迎请祖宗回来,召集祖宗到此处,告诉他们开路要开始了。

  祖师开路之时手抱着一只鸡(若亡人为女性用母鸡,亡人是男性用公鸡),这只鸡就是“开路鸡”,也名为“指路鸡”。这只鸡的使命就是带领亡人去找到祖先并与他们会合。祖师要用糯米水将鸡洗两次,洗得干干净净。并吩咐鸡:“某某老人已经离开人世了,你在那边听到亡人的消息。这个亡人在世的时候是好人,你要保护他(她),保护他(她)幸幸福福的。满25天,说他(她)坏话的人就像这只鸡一样后面也会死。”说完这段以后,祖师给鸡喂三口糯米。开路前要给“指路鸡”吃饱喝足,因为路途遥远需要消耗掉很多时间与精力,所以必须要让鸡能有充足的能量带领亡灵上路找祖先。

  三、《开路词》的内容

  祖师开路时,全程唱诵《开路词》全文2。该苗族经典并无文本,全靠祖师们的辈辈口传心授。因此在不断的仪式实践中,祖师们对于此文已经达到烂熟于心之境界。苗族支系众多,每个苗族的丧葬习俗与程序会有或多或少的区别;且由于每个支系甚至每个家族祖先迁徙的路线不一样,因此唱诵的内容肯定不尽相同。笔者将在岱林寨田野调查期间翻译整理的《开路词》部分内容呈现如下:

  (一)唱诵伊始,祖师先把游荡的亡灵叫回来,并交代其身世。

  “你去闹寨不快点来,我喊你三声你就快点来;你去游田坝游山林(亡者为男性)不快点来,我喊你三声你就快点来;你去游麻园游菜园(亡者为女性)不快点来,我喊你三声你就快点来;你去走亲访友、吃酒吃肉、喝别人的汤不快点来,我喊你三声你就快点来。你不晓得东方,我就拿剑指你的东方(祖师用剑指东方的方向),东方在这边;你不晓得西方,我就拿剑指你的西方(祖师用剑指西方的方向),西方在这边。你不晓得你的身世,你来我就给你说你的身世。很久以前我们民族爱好吹芦笙,你父亲是吹芦笙的能手,你母亲是跳芦笙舞的高人,他们就此相识。你父亲请人去做媒,杀鸡杀鸭,你母亲就来到你家坐你家的高楼。日经年久,你母亲怀孕了。你父亲爱吃酸李子,你母亲爱吃酸杨梅。六月间,你父亲带你母亲上山,母亲背背篓,父亲拿柴刀。撞见杨梅树李子树就摘下来放到背篓里给你母亲吃,你才得长大(杨梅李子是补品)。鸡喂了九个月才生鸡蛋下鸡仔,你母亲也是怀胎九月才生下了你。你母亲生你三天,你父亲去砍青冈树来洗你的身。你长大一点,你父母做龙做虎的玩具给你玩。再长大一点,你父母带着你到田坝看鸡看鸭看牛,他们养你大。你生是人,死了已经变成鬼了,安安静静去天堂会祖宗。”

  (二)祖师指引亡灵走阳间路(祖宗的迁徙路)。

  “鸡大鸡赶前,祖宗为大,你跟祖宗到那里去,到水冲;抬脸你看,睁眸你望,在冲头长满浮萍的三块大田;你又看冲头的三块大土长满草,它们养你大、养你老、养你死;你看了也要走,不看也要走。鸡大鸡赶前,祖宗为大,你跟祖宗到那里去,到马场。鸡大鸡赶前,祖宗为大,你跟祖宗到那里去,到黑石头。鸡大鸡赶前,祖宗为大,你跟祖宗到那里去,到打田寨。鸡大鸡赶前,祖宗为大,你跟祖宗到那里去,到风洞。鸡大鸡赶前,祖宗为大,你跟祖宗到那里去,到皇帝坟。鸡大鸡赶前,祖宗为大,你跟祖宗到那里去,到小甲晃。抬脸你看,睁眸你望,你就看看水井,你羡慕这口水井清,羡慕这口水井亮,你就喝三口;得喝也走,不得喝也走。鸡大鸡赶前,祖宗为大,你跟祖宗到那里去,到苦竹。鸡大鸡赶前,祖宗为大,你跟祖宗走到那里去,到甲航。抬脸你看,睁眸你望,祖宗装马,你跟他坐得稳稳当当。”

  (三)走完阳间路以后,祖师继续指引亡灵走阴间路的历程并强调需要注意的问题。

  “抬脸你看,睁眸你望,你看两边坡,男的就站在两边迎接女的,两个人拿着扇子。你走得很热很累,你不要让他扇,他扇就扇你的六魄。邪魂野鬼就说,那两个就是god和zas3。你讲不是,那两个是凶神恶鬼,他们让你赶不上祖宗的路去他们的天堂,你就得不到你的名声。抬脸你看,睁眸你望,你看上一条路,你看抬起旗子、吹起笛子、吹起箫、敲罄敲锣的路,那条就是多数民族的路;你再看下一条路,你看纸旗、纸伞,那条就是布依族和彝族走的路;你看中间一条路,你看旗龙旗虎、大牛大马、手拿铁炮、穿绸戴头巾,那条就是我们老祖宗的路。孤魂野鬼说那里就是大坡休息的三岔路,你讲不是,你说是混沌的浑浑噩噩的地方。鸡大鸡赶前,祖宗为大,你跟着祖宗到那里去,到樱桃花薄荷冲;鸡大鸡赶前,祖宗为大,你跟着祖宗到那里去,到杨梅花地……抬脸你看,睁眸你望,孤魂野鬼不怀好意,哄你夹一朵,一朵红的;孤魂野鬼不怀好意,哄你夹一朵,一朵黑的;你不要跟他夹。抬脸你看,睁眸你望,我们祖宗拿筷子夹一朵白的,你跟着祖宗夹一朵白的;祖宗夹一朵黄的,你跟着他夹一朵黄的。黄的是金子,白的是银子。黑的(指上吊和掉水死的)是孤魂,红的(指出血死的)是野鬼,你不要跟他夹,孤魂不怀好意,野鬼不怀好心。鸡大鸡赶前,祖宗为大,你跟着祖宗到那里去,到五倍冲;鸡玩你跟着它玩,鸡耍你跟着它耍。鸡大鸡赶前,祖宗为大,你跟着祖宗到那里去,到穿鞋的地方;鸡大鸡赶前,祖宗为大,你跟着祖宗到那里去,到吃烟的地方;你看你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姑妈这些三亲六戚来给你点支烟,你得吸要走,不得吸也要走。鸡大鸡赶前,祖宗为大,你跟着祖宗到那里去,到谈情说爱的坡上,这是男女交换戒指和手镯的地方,你当姑娘就跟着她当姑娘,当后生就跟着他当后生。鸡大鸡赶前,祖宗为大,你跟着祖宗到那里去,到射背牌的地方,射三箭,射得着也要走,射不着也要走。鸡大鸡赶前,祖宗为大,你跟着祖宗到那里去,到穿衣更服的地方。鸡大鸡赶前,祖宗为大,你跟着祖宗到那里去,到挂鼓的地方;抬脸你看,睁眸你望,三响鼓声传遍三条冲。孤魂野鬼说你是鼓声冲,你说不是,那是祖宗敲牛的大鼓,他的大鼓在等你。鸡大鸡赶前,祖宗为大,你跟着祖宗到那里去,到杀牛的现场。你看哪头来自左边,那头是哄你的牛;你看哪头来自右边,那头是骗你的牛;你看哪头来自中间,那就是你的大牛。你身上带有盐巴和草,你就拿给它。抬脸你看,睁眸你望,哪个声音传过三个坡,那个就是你的洋雀,洋雀就来夹你的手问你,哪个指你的路跨过九百九十道弯九百九十九道河你才来到这个地方?你就回答洋雀说是一个老人,穿祭衣黑漆漆的,挂牌黑漆漆的,戴斗笠,手持剑,但没看清他的脸(指祖师)。你来到满春的地方,看到春天很暖和,你就讲你想转回去了,但是你的引路鸡不再回去。你用好言好语交代洋雀,翻年开春的时候叫洋雀带信去给主人家,给主人家说来年等他的洋雀(正月初一要买只鸡迎接洋雀,意为要请老祖先吃饭,也要请寨子里面的人来吃,阴间和阳间都要吃);你就用好言好语交代洋雀,翻年开春的时候叫洋雀带信去给主人家,给主人家说准备他的庄稼(人逝去之后在种田的一个小角用草圈出一块给其准备的,以免亡人破坏别人的庄稼)。”

  (四)阴间路走通,祖师告诫亡灵正式与人间告别。

  “鸡大鸡赶前,祖宗为大,你跟着祖宗到那里去,走出天堂门口。抬脸你看,睁眸你望,你看祖宗住的地方,起房满半冲,池水干去半挑河,烧火熏去半边天。那里就是祖宗住的地方。鸡快进到祖宗家,你也快点进到祖宗家,祖宗拿你请酒请肉(指祖宗为新亡人设宴介绍给其他祖宗们认识),十三天十三夜。他杀牛给你吃,你不要和他吃;他烤酒给你喝,你不要跟他喝。你看祖宗吃鸡肉,你和他吃杀的这个鸡肉;他喝泡糟酒,你就和他喝泡糟酒;请酒请完,请肉请了。你看祖宗的住地,不是你该住的地方,你就暗地里流眼泪。转出祖宗的门口,来到天堂边,你看祖宗的地方是伤心的地方,是断情的地方。断绝地地方方,天天地地,断绝你的儿子孙子,断兄断弟,断寨断邻。断完以后就转回到天堂上来,你亲戚们的魂魄送你到天上来,不愿意回去,你就装龙作虎吓他打他让他回去。满你的二十五天二十五夜,你家儿子儿孙、叔伯弟兄,厨师炮手乐手,准备好肉满碗、饭满盆、酒满坛,到那里来,从天堂门口走回来,满二十五天以后你再回来。”

  四、《开路词》的文化内涵

  纵观《开路词》全篇的内容,我们能管窥苗族的社会面貌。《开路词》之所以能在苗族社会中历久不衰,与其自身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紧密相连的。这类口传的活的史诗,对于整个苗族社会的运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1丧葬以及《开路词》中所包罗的苗族文化的信息是广泛的,因此这些都成了探视苗族社会的一个通道与路径。也如格尔茨所表明的那样:“我以为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2]5因此,将这类口传历史的丰富内涵与深远意义剖析出来并落地生根,对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民族繁荣发展也会起着非同凡响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一)《开路词》体现了苗族社会的灵魂观

  在祖师念诵《开路词》的过程中,随之而兴起的仪式活动是给亡人献祭品;当祖师把亡灵送走后,就要招活魂,以免亡灵将其带走。这无不体现了海葩苗族灵魂观念的存在。那些“非物质性的、超越死亡的生命的概念,也即灵魂观”。人类学的开创者之一泰勒早已经关注到了这一问题,指出“野蛮的和古代的各民族宗教中各种不同的精灵和神批体系产生的基础是万物有灵观或灵魂观”[3]。灵魂观源于人类对于自身、对于死亡与疾病的思考。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死亡是人生一切事物中最具破坏性和组织性的一种,会引起人生的最大且最终的危机。”[4]82-86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各民族以此为基点形成了内容齐全的信仰系统。

  苗族人的灵魂观念深入人心,他们认为当肉体和灵魂相统一时,人就是有生命的且表现出健康的属性;当灵魂暂时离开了肉体时,人此时就会呈现出病态化的特征;当灵魂永久地离开了肉体,那则是意味着人生命的结束。海葩苗人相信祖宗灵魂不亡,人死后只是作为物质性的肉体先行离去。所以魂归祖地是海葩苗人灵魂不亡和祖先崇拜的重要表现形式与实现途径。在海葩苗人的丧葬中有一条严格的规定:只有在家中正常生老病死的人才有资格将尸体放置于堂屋内,而那些死于家外的或是非正常死亡的(车祸、枪杀、坠崖、吊颈、难产等情况)人的尸首是不可以直接放置于堂屋内的,需要通过一些仪式革除那些不干净与污秽的东西之后才能顺利进入堂屋。这就不难分析出,海葩苗人的灵魂观念是有善恶与好坏之分的。正常死亡的人,他们的灵魂是善的,是好的,他们的亡灵可在祖师的指引下得以安息并且可顺利回到祖地。他们的影响力是正向的,也就是说作为被认可的祖先中的一员能够为家庭带来福祉与希望。而那些非正常死亡的人,他们的亡灵会四处游荡,充满着不安定性,随时会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持续的污染、破坏与危害。正如朱凌飞在其论文中所论述的那样:“祖先灵魂既是护佑家族和个人健康平安的力量也是与家庭有着互惠关系的献祭对象,被认为是善鬼,但同时也是敬畏可怖的鬼魂,祖先鬼魂有时会将家族内的成员的灵魂带走。”[5]但是,在海葩苗人看来善好与恶坏两种灵魂并不是二元对立的一种关系,恶的灵魂可以在祖师的仪式实践中变成可逆的。魂归祖地之所以是苗族人生前最大的期盼和最高的夙愿,不仅仅是因为死后灵魂必须回归祖地才能得到安顿,也是因为祖界俨然已经是理想化的人间翻版,是另外一个时空场域的美好归宿。

  (二)《开路词》体现了苗族社会的生死观

  《荀子·礼论》中记载:“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生是人生命的起点,死是人生命的终结。由生到死的动态演变构成了人完整的生命过程。《开路词》作为苗族人在丧葬仪式上念诵的经文,指向性的问题就是何为死亡以及如何面对死亡,也必然要对人死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进行思索与解答。《开路词》中有悲痛的回忆、真挚的情感和理性的论述。在仪式中,以艺术化的手法对悲的情绪做了修饰,使得现世的人和亡者的灵魂更为接近,从而加深了“生”的表征。生死的转化体现了苗族人对于世界的认知与想象,他们把世界看成一种“轮回交替的世界”。因此,在苗族人的生死观念之中,死亡仅是意味着转入另外一个时空,他们对待死亡本身持有一种相对坦率的态度。

  其一,苗族人认为死是无可避免的。死只是意味着肉体的消失,而灵魂将回到祖界与先祖们汇合,接受后人的供奉并给后人提供足够的庇佑与保护,心中虽然有悲痛之情但还是能坦然接受。其二,《开路词》中借祖师之口表达了生者与死者的依依惜别之情,不仅生者对死者的离去伤心悲痛,死者也对人间充满了不舍与留恋。但是在祖界的生活就如同在人间一般快乐和美满,所以苗族人对死亡抱有一种乐观的心理。其三,灵魂不死和送灵归祖的死亡意识已暗含由有限的人生、生命向无限的祖界、祖灵超越的思想。在现实生活实践中人们已看到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也因此既对生命的有限和短暂充满了无奈,又企求超越这种短暂和有限而力图走向永恒和无限(杨树美,《从〈指路经〉看彝族关于人的思想》)。

  所以,苗族人对待生死的豁达通透已经成为他们集体的意识,即接受有生必有死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对待死亡本身坦诚而淡然。但是另外一方面,又重视生命本身,强调着人在世时要追求生命的价值,从而又超越死亡延续在另外一个时空的好名声。

  (三)《开路词》体现了苗族社会的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核心,其中以祖先崇拜与人类的现实生活最近,对部落祖先、宗族祖先和家庭祖先的崇拜,是原始人类自我意识增强的具体表现。”[6]海葩苗《开路词》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给逝者指路,不难看出苗族指路的这种原创性设计与智慧体现了他们对于祖先的尊崇与虔诚。

  其一,苗族历史上是一个迁徙的民族,若没有祖先们辛勤地开基创业,就没有今日苗族人民的生生不息。《开路词》对于祖先迁徙之路的记载,不仅是族群历史的印证,更是从情感上从心理上反映出苗族人对于祖先的感恩与爱戴,是对于族群意识的强化。其二,苗族是历史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也是在陆续迁往各地安稳定居后的农耕民族。在传统社会,农耕活动的习得并不是像今日一般便捷,而是需要一辈辈人在不断探索和实践基础之上对于经验和技术进行总结和传承,所以在这种手把手的教与学、传与承之中,后人必定会对先辈们萌发出一种跪乳之恩般的敬佩乃至拥戴之情。再则,苗族人指路的实质是为了让新亡人能成为被后人认可且接受祭祀的祖先,祖先的职责是保护与庇佑后人平安顺遂,当然也可对现实世界有不端行为的后人给予惩戒,因此从这些讲究都可以体现出苗族的祖先崇拜。“亡灵要达到祖先的居住地,就必须通过毕摩来进行指引,按照经文里所记载的具体路线,一站一站地到达祖灵居住地。所以,送亡灵归祖居地是子孙们对祖先必尽的义务,也是整个丧礼的最终目的,而‘指路’也就成了达到这一目的中心任务和必要手段。《开路词》内容名为给亡灵指路,实际上却是为了让活着的人保持对祖先的一种怀念与崇敬之情。”[7]苗族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祖先保佑”,这句话运用的场景呈现出多元性的特征,是在天灾人祸之后的平安无事的表述,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顺利安宁的祈福。在岱林寨的苗人家中,平时吃饭之前把碗筷摆好静默几秒,之后便沾三滴酒撒向地面,逢年过节若是杀鸡宰牛也会把心脏留下敬奉祖先(海葩苗人认为心脏是最好的物),这是在日常细节中体现出来的对于祖先的挂念与尊重,亦为祖先崇拜的重要形式。

  (四)《开路词》反映了苗族社会的万物有灵论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提出了“万物有灵论”,即相信所有人也相信世间其他所有的存在物都有灵魂的信仰。海葩苗《开路词》中有明确提及亡者会经过生前熟悉的水井、田坝、山林等地,然后才安心上路的事项。即是说,苗族人不仅相信人有灵魂,同时也信奉世间所有存在物都有灵魂。水有水魂、山有山魂、树有树魂、井有井魂等,由此构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灵魂系统。苗族是一个有着厚重的生存智慧与哲学的山地民族,倚赖其所居住的地势地形就形成了独特的生态观念与价值体系。因此,在苗族人看来,不仅祖先是需要敬奉的,而每一个赋予其生存资本的万物都是值得尊崇的。在记述亚洲和欧洲阿尔泰语系诸部落的万物有灵观哲学的时候,卡斯特林说:“每一块土地、每一座山岳、每一面峭壁、每一条河流、每一条小溪、每一眼源泉、每一棵树木以及世上的一切,其中都容有特殊的精灵。”[1]553

  在海葩苗人的生活世界中,传播并留存着林林总总对于万物有灵的思想。他们崇拜大树,希望人的一生能像大树一样健壮长寿,因此若是遇到不顺时以及逢年过节都要去祭树;他们崇拜石头,希望小孩的生命力能像石头一样顽强,因此对于那些刚生下来易生病易哭闹易惹口嘴的小孩,他们要去拜祭石头当孩子的保爷;他们崇拜桥,希望像桥一样能连接两岸给人带来希望,因此对于那些久婚不育的夫妇,就要选择合适的日期去祭桥求子;他们崇拜雷神,凡是举行重大的祭祀活动,不管是老人过世、杀牛祭祖还是集体扫寨,都要请雷神庇佑;他们忌怕水井,因此怀孕的妇女有着不能到水井边走动的不成文规定。对大自然的这种崇敬心理,能看出海葩苗人对于大自然深厚的情感寄托与心理抚慰。即是说海葩苗人认为他们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只有他们在最大限度尊重自然和敬畏自然的前提下,大自然才能反过来提供给他们需要的庇佑与恩赐。正是因为苗人的这种长远的自然崇拜的观念,才让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产生了一系列禁忌,规范着人们对于自然的行为,同时也保持了苗族社会生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五)《开路词》蕴含了苗族社会的道德教化

  在苗族人的丧葬仪式上,通过祖师的吟唱,既向亡灵传达着灵魂不亡与魂归祖地的信念,同时又在这种仪式性的场合之下传递着苗族社会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着民族道德教育的功能。因此,《开路词》中包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内容,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于父母的孝敬观与除恶扬善的善恶观。

  海葩苗虽说是一个无文字的民族,但是很多具有道德教育性的事项就以这种口头传承的方式延续至今。而《开路词》中虽没有直接吟唱要感恩父母回馈家庭的内容,但是仔细分析其中的细节无不是用一种含蓄的方式提醒着人们要知恩图报,要饮水思源。历史上,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儒家所倡导的以“忠孝”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也随之进入了苗人的价值体系中,并结合了苗人自己的敬天地畏祖先的道德理念。在苗族的传统中,能否为祖先举行丧葬仪式是衡量一个人孝还是不孝的标准,即使当时有些人受到经济窘迫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都会在数年之后待条件允许了把丧葬仪式进行补办。因此,不管是热丧还是冷丧,只要是尽了作为子孙的责任与义务,就不会受到社会的谴责与舆论的压力。这种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的孝敬观,深入到了苗族人的认知深处,成为他们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的一部分。同时,在苗族的家庭生活中,敬老孝亲是重要的内容,也是人们对一个人道德评判的标准之一。在苗族家庭父母与儿子们分家以后,儿子也有着赡养父母、给父母送终等责任和义务。今日都还在苗族社会中经常流传的一句话是:“虐待老人天打雷劈”,这实则是借助了巫术的神秘力量将不孝道的行为污名化,即是对于人们行为的一种控制和约束,以维护家庭的稳定与伦理的秩序。除此之外,在苗族《开路词》中详细记录了一些山川地名,祖师通过这些地名的吟诵让后人们知道苗族先民们艰辛苦难的创业史和迁徙史,实质上是向人们传递着一种要勇于面对生活中各种难题的信心和决心,从而能像祖先们一样通过奋斗过上安定的生活。

  不仅如此,《开路词》中也表达了对除恶扬善观念的追寻。在苗族人的观念中,认为人死后其实是过着与人间类似的生活,不仅要穿衣吃饭耕种劳动,而且还需要有好声誉,所有这些实际是对于人间生活的延续。因此,一个人在世的时候的心思要正行为要端,要多行好事做善事,要不死后就到不了祖宗的天堂。苗族社会是一个高度同质化的社会,人们在同一套文化系统中生活,形成了相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因而在苗族社会中,人们对善的观念反过来指引着行为上的一系列规范。也可以解释为对于善的要求与坚持,让苗族社会内部更加具有凝聚力和认同感,也就是涂尔干强调的“机械团结”。

  五、结语

  《开路词》是苗族社会文化的产物,将其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时空脉络、人际关系与社会网络之中才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在《开路词》中,反映了苗族的迁徙历程与社会生活图景,苗族祖先用他们坚韧勇敢、睿智勤劳的民族品格为后人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物质与精神家园。《开路词》中整体呈现了一种苗族人和谐共生的状态,而这些宝贵的财富都将是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和发扬的。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3]王越平.灵魂、祖先与社会:越南侬族“盖邦”仪式与灵魂观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5).
  [4][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朱凌飞,和芳.治疗仪式与文化表演---对白岩傈僳族“叫魂”的人类学阐释[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5(02):58-64.
  [6]余舒,黄卫华,吴勰,禄玉萍.从《指路经》探索彝族文化内涵---以威宁《指路经》为例[J].毕节学院学报,2010,28(02):27-30.
  [7]朱国祥.论云南武定彝文《指路经》及其文化价值[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33(04):76-79.

  注释

  1祖师身穿黄绸是亡人年纪大的象征,只有年龄大且寿终正寝的人过世祖师才会在开路中穿黄绸。
  2本文所有《开路词》均为王家祖师王GL口述翻译,笔者记录整理。
  3对未婚年轻人的一种叫法,亡者喊男性为god,女性为zas。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原文出处:杨童.黔中海葩苗族《开路词》的文化内涵——以龙里县岱林寨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20,39(01):30-3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