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民间文学论文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学传播与发展研究(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26 共10561字

  在此背景和趋势下,选择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作为研究对象,在完成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表象研究的基础上,侧重探讨隐含在这些传播技巧、渠道和传播行为表现背后的深层因素,探讨制约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方向及其效果---诸如文学的内容、形象、政治及其象征性等核心范畴,进而理解和把握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的深层发展规律,从而实现对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的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既具有可行性,也具有以下几方面独到的学术价值。

  从学识价值的角度看,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的价值有四:一是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研究可以扩展原有的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意义空间,使之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文化背景和文学经验、文学成果交流;二是对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复杂的传播过程和主要环节、构成要素进行研究,这种超越文学史层面的文学传播学研讨,在构建出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理论体系的同时,归纳总结出一定的当代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的规律和理论质素,为文学发展、文学传播提供学术支持,推进文学传播学本土化的学术进程;第三,对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过程中诸如传播者、传播形式、传播媒介、传播功能、传播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以理论分析,提出建设性对策;四是积极创新和构建当代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的新的传播体系,以此强化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学术话语权。

  从实际应用价值的监督看,该领域的研究机制主要是:丰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传播的理论信息、提升本土文学传播学的理论层次;为系统的中国本土少数民族文学传播研究提供示范和引导,拓展文学传播学科的发展空间;为广大读者了解文学传播的理论,做好文学传播的实务工作提供理论引导和实践借鉴,襄助和支持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国内传播和域外传播;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提供创新思路和创新研究示范。

  四、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从研究构思和推进的角度看,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研究的对象是该类文学的传播过程,及其主要传播环节和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包括传播的内容、传播者、传播形式与媒介、传播功能、受众与传播效果。

  这里所谓的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古代传承而来的与东北各少数民族起源相关的英雄史诗和英雄传说。

  如蒙古族的《江格尔》《陶克陶之歌》《嘎达梅林》《达那巴拉》;满族的《三仙女传说》《小罕诞生记》和《萨布素买军草》;朝鲜族的《檀君神话》《高朱蒙神话》《朴赫居世神话》《金首露王神话》《昔脱解王神话》《金阏智神话》《创世记》《史妹结婚》;鄂伦春族的《恩都利创造了鄂伦春人》《九姓人的来历》;鄂温克族的《来莫日根》《鄂温克族的根子在撮罗子里》;回族的《阿丹和好娃》《人祖阿丹》,以及锡伯族的民间长诗《迁徙之歌》等;二是古代传承而来的与东北各少数民族生活、生活环境和民族发展相关的民歌、神歌、说唱文学和民间故事传说。如蒙古族《吉雅其》《保牧乐》;《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巴拉根仓的故事》《十三泡的传说》《查干湖的传说》《八宝湖的传说》;满族的《珠浑哈达的传说》《红罗女》《百花公主点将台》《珍珠门》《大马哈鱼》,以及《海兰泡与大将军》和《火烧船厂》和《尼山萨满》《莉坤珠逃婚记》《清音子弟书》;赫哲族的“伊玛堪”作品(《希尔达鲁莫日根》《满斗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安徒莫日根》《香叟夏日丘莫日根》等;朝鲜族的风物传说和动植物传说《金达莱》《百日红》《三胎星》《年轻的大力士》《红松与人参》和《母子情深》等;鄂伦春族的《熊的传说》《飞龙鸟的传说》和民间故事(尼目罕)《欧新波的故事》《艾赫》《蛇王的女儿》《伦吉善和阿依吉伦》等;鄂温克族的《伊达堪》《尼桑萨满》《猎人的胜利》《仔鹿之歌》《猎人和猛虎》《黑熊报恩》,以及达斡尔族的舞春、达奥、民歌、扎恩达勒词、鲁日格勒词、祝词、赞词、史诗、萨满跳神歌词和祷词;俄罗斯族的《飞去的燕子》《孤女的婚礼》;回族的《阿当寻火种》《太阳的故事》;锡伯族民歌《萨满舞春》《亚奇纳》《猎歌》、叙事长诗《拉希罕图》《喀什噶尔舞春》等;三是当代民间创作的民间文学作品,如蒙东民间故事、民族地区的山水风物传说等。

  受上述传播内容的决定和影响,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研究可以从五个层面进行研究,并因此构成该研究的结构框架。

  研究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作为基础和起点。在对人类传播、文学传播与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传播的由宏观到中观和微观的考察综述中,纵向描述说明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的进程;概括并梳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这几个不同时代阶段的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及其发展。

  在此基础上,依次研究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及其发展的四个方面。

  第一,研究作为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信息的传播内容。将当代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内容归纳划分为三部分。即古代传承至今的民族起源神话、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民间故事传说;自古以来传承至今的说唱文学和民歌、神歌;当代民间艺人创作的民间文学作品。分析概括上述文学信息的多元性、神话性、传承性、形象性、感知性、共享性、娱悦性、知识性、音乐性等特征,以及该类文学信息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和宗教价值。第二,研究当代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者及其类型与特征。对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播者予以归纳和分类,划分出不同层次的传播者,即普通传播者的故事讲述人、职业传播者的口述人、歌手与故事传人,以及专司民间文学传播的媒介组织。分别考察普通传播者和职业传播者的代表性、自主性、专业性、集体性特征,以及媒介组织的双重性、兼容性、分工复杂等特点。第三,研究当代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播形式与媒介。分析说明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者进行传播活动时所采用的、作用于受众的具体传播形式:口述、说唱、文字、图像传播形式,以及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形式。在此基础上,对每种传播形式所运用的传播媒介加以描述说明,并对每种媒介在传播过程中体现出的时空偏倚、参与程度、传播速度、保存时间、媒介威望等进行分析讨论。第四,研究当代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播功能。分析揭示当代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或效能;对该类文学传播的传授生产生活经验、传播知识协调社会、树立英雄凝聚族众、记述历史积淀文化、传承民俗享用文化、称颂风土人情区域风光,以及抒情言志、教育和娱乐大众 、创造文化等功能予以描述分析。第五,研究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受众与传播效果。依据对文学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范围,将当代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的受众分为一般受众和专门受众;分析其自在性、自主性、自述性、归属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研究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播效果,亦即民间文学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研究该文学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以及传播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分析归纳该类文学传播效果的内隐性、累积性、恒常性、层次性、两面性等特征,以及传播效果的知识、智能、价值、态度、行为等方面的构成,阐释说明受众接收民间文学信息的原因、民间文学信息怎样对受众的信念、态度和行为产生效果,以及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的要素等。

  最后,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研究,对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思想及其对文学传播的推动和支持等作用进行描述说明;揭示、归纳、总结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研究中所发现的与文学传播、与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传播发展有关的规律和理论质素。

  五、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研究的思路

  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研究作为创新性的学术方向,目前还少有向导和借鉴,因此试试和推进具有较大的难度,尤其是在分析说明当代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过程中,作为传播信息的民间文学作品的多元一体构成,以及在具体的文学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一题多传、多族一史、多族同说、同事异名、同名异事等作品信息传播现象;以及分析并说明当代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者的多元构成及其地区性、民族性特征;描述说明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的文学意义扩大化,即民间文学传播成为民族经验传递、教育普及的主要方式、成为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史的主要承担者等方面需要投注更多的文献和实地调研材料来加以说明和阐述,这样,为了研究的便捷和突出成效,依据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学术研究的期待,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研究可以将其研究重点确定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研究作为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者的口述人、歌手与故事传人的文学生存状态与文学传播的关系,揭示和归纳蒙古族的琶杰、毛依罕,赫哲族的吴连贵、葛德胜,朝鲜族的金德顺,满族的傅英仁等民间歌手、民间故事家、故事传人在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中的作用和贡献。分析说明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者因其采取的传播形式和运用传播媒介的不同,其传播功能的发挥和传播效果也呈现差异;二是研究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过程中所采取的史书史诗传播、口述传播、乐舞传播、说唱传播、宗教传播、传人传承,以及续书传播和影视传播等传播形式并进行归纳和分析,阐述不同传播形式下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的发展和效果呈现;三是归纳、揭示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以及传播形式和媒介手段的发展与文学传播发展的互动关系。

  与此相联系,该方向的研究主要目标也应确定为以下四方面:一是勾勒并描述出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过程及其各发展阶段的特征;描述说明该过程的主要环节和构成要素,即作为传播信息的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传播者、传播形式和媒介、传播功能、受众与传播效果;二是描述说明当代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所采取的传播形式,以及每一形式中的传播媒介运用,以及民间文学传播受众群体方面体现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学传播特点,如传播形式与媒介的多元化、受众对象的大众化、传播手段的艺术化、传播途径的组织化以及传播范围的国家化与世界化等,从而分析揭示因地域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而体现出的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特征;三是按照传播学经典传播模式观察分析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播形态,研究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意识形态统摄下的民族起源传播、经验技术授受传播、人格教育传播、民族习俗传播模式对传播者的要求、对传播媒介的选择、对受众接受趣味的塑造和控制,以及对具体传播内容的经典型提炼;四是总结归纳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规律和相关的理论质素。通过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研究,承载特定的中国本土的文学传播理论阐述。

  为了完成研究的内容、突破研究的重点并实现研究目标,在具体的研究推进过程中,应该遵循这样的基本思路,即在追溯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生产与传播的历史场域基础上、在将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视为相对独立的文学传播信息板块的基础上,从文学传播学角度纵向梳理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播过程,而后从横向依次考察描述当代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的内容、传播者、传播形式与媒介、传播功能、受众与传播效果,形成如下的研究主线: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信息(作品)-信息传播者-信息传播方式与信息传播媒介-传播体现的功能-受众对文学信息接收及反馈-传播效果的呈现。

  每一构成要素的研究为一研究单元,之后,以结语形式对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史上相对独立文学板块之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播者、传播形式,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效果等要素及其发展变化进行归纳总结;揭示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信息传播形式的选择、传播媒介的嬗变与文学传播效果的互动关系、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过程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影响;阐述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思想,归纳揭示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的规律表现和理论质素,完成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研究的学术示范。

  在具体研究方法使用方面,则应在承袭当前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多与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心理学、民俗学研究方法结合做法之基础上,在宏观性研究中主要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方法和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以及一般的传播学知识理论。在具体的研究中,除采用文献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外,还较多地运用模式阐释方法,如赖利夫妇、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理论、米德等人的象征性互动理论;有关媒介的理论,如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麦克鲁汉的媒介决定论、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如罗杰斯的类型效果理论、层面效果、梅尔文·德弗勒的文化规范论等。

  [参考文献]

  [1]胡河宁。组织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3-25.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1-110.
  [3]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80-9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