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口耳相传,反映他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语言艺术,是其它文学形式的源头。 海南四面环海,生活着汉、黎、苗、回等民族,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决定了海南民间文学的丰富多彩性。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于 2010 年 1 月正式步入正轨,海南旅游又掀起了新的热潮。 而文化旅游在海南旅游市场中所占比重相当小,单纯依靠热带海岛风光的自然风景游严重制约了海南旅游的整体水平的提高,而丰富多彩的海南民间文学在旅游业中具有可观的价值,可以在海南旅游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丰富的海南民间文学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旅 游资源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 ,如山川、河流;无形的非物质资源,如神话传说;有形的物质资源和无形的非物质资源的结合体, 如长城与孟姜女哭长城、故宫与历朝王朝的故事、泰山与历代皇帝封禅的故事、杭州的雷峰塔与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等。 海南的非物质资源以及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的结合体相当丰富,体现在民间文学上则有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歌舞、民间戏剧等多种,这些都是可以用来为旅游也服务的人文旅游资源。
(一)神话
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是“借助于幻想和神化的手法,采用文学的形式---诗歌或散文表达出来的原始时代的人们对自然的奥妙、社会人文情况、人类本身以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原始知识的一种积累和解答”
,它是人们创造一种语言艺术。
海南神话主要以黎族苗族神话为主。 黎族是海南土着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黎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神奇瑰丽的神话,如《大力神》、《天狗》、《洪水的故事》、《葫芦瓜》、《姐弟俩》、《螃蟹精》等,这些神话叙述宇宙万物的诞生、人类的起源、 本民族的来源以及黎族先民在生产实践中的各种认识,她以鲜明的主题、淳朴的风格、生动的形象,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特色。
(二)民间传说
海南民间传说内容众多,关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风俗等,如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说有黄道婆、苏东坡、海瑞、丘浚等;关于地方风物的传说有《五指山的传说》、《七仙岭的传说》、《鹿回头的传说》等;还有关于节日、民族食品、黎族纹身等的传说。黎族的民间传说常常充满了对图腾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正义、勇敢的讴歌和赞美。
(三)民间歌舞
海南少数民族不多,以黎族、苗族、回族为主,但海南同样具有丰富的民间歌舞, 勤劳勇敢的海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 是少数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海南民间歌舞中有崖州民歌、儋州调声、黎族民间打柴舞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另有数十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些民间歌舞是海南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他们的审美观念,给人强烈的审美感。
(四)民间戏剧
海南民间戏剧主要有琼剧、临高人偶戏等剧种,其中临高人偶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高人偶戏是全国惟海南独有、世界少见的稀有剧种,主要流行于临高县及其周边的海口市、澄迈县、儋州市等市县中操临高话的乡镇,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临高人偶戏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载体, 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 表演该戏剧时,舞台不设布幛,演员化装手擎木偶登台,人与偶在台上同扮一个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之不足。 以来自本地民歌调“阿罗哈”和来自道士调的“朗叹”作为主要唱腔,优美动听,地方特色浓郁。 戏剧大师田汉 1962 年到临高县视察工作,观看人偶戏的演出后,称赞人偶戏为“稀有品种,不同凡响,表演灵动,唱腔动听”,并赋诗云:“椰子林边几曲歌,文兰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刘三妹,唱得临高生产多”. 人偶戏古老的传统剧目甚多,解放后也演创作的历史剧和现代戏.
二、海南民间文学在旅游业中的价值
民间文学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永远活在民间,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道德塑造、承载民族记忆等多重价值。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民间文学也出现了新的价值,可以在旅游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总的来看,民间文学在旅游业中体现出来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增加旅游活动的趣味性
从民俗学角度来讲,民间文学是口承民俗文化,是很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一种极具魅力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是继自然风景游、名胜古迹游之后的第三大旅游形式,且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可以为旅游服务的民间文学其价值不可小觑。在旅游活动中,了解神话、民间传说,欣赏民族歌舞等,都能大大地增加旅游的趣味性。
1. 了解神话、民间传说
海南世居少数民族不多,但民间文学并不因此而缺乏。海南同样流传着很多瑰丽的神话、传说,异彩纷呈。 在欣赏自然风景、游览名胜古迹、品尝民族风味食品的同时,了解一些黎族苗族的神话、山川古迹的传说、土特产品的传说、民俗节日和风味食品的由来,无疑会增加游客对海南人文地理的认识。
例如,保亭七仙岭不仅温泉众多,水质好,更因为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使得七仙岭温泉美名远播。 传说古时候,保亭地区遍布温泉,黎民百姓劳作之余,用桔叶泡温泉沐浴能消除疲劳,医治百病,吉祥安康。 在温泉中嬉水游戏,更使人容颜美丽,精神焕发。这事传到天宫,王母娘娘就派了七仙女下凡,落实这块地方是否可以与天宫的瑶池相媲美。七仙女下到保亭,因温泉的美丽而陶醉。 后来一位魔力高强的风神也想占有这块地方,但他每次到来,都带来狂风暴雨,淹没土地,损毁田园。 七仙女看在眼里,气在心上,奏请玉帝,与风神进行争斗,将风神赶到海洋深处。为了不让风神再来危害,七仙女决心守护这块美丽的土地,永驻人间,后来竟化作七座秀丽的山峰,这就是如今神奇的七仙岭。 由此,每到七月初七,七仙岭下的黎族人民为了纪念七仙女给他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都来到温泉湖中嬉水游玩,并载歌载舞供奉祭品,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年复一年就成了如今的七仙温泉嬉水节。 诸如此类, 数不胜数,每一个旅游景点,都一个美丽的传说,在游客游览的同时,能够了解到这些人文内涵,无疑会增加他们的兴趣,也会增加海南的名气。
2. 欣赏民间歌舞曲艺表演
尽管跟广西、云南相比,海南的民间歌舞曲艺等相对逊色得多,但是海南同样还是有很丰富的民歌、民间舞蹈、民间曲艺的。崖州民歌于 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老的崖州民歌,至今仍在传唱,它没有任何花哨的修饰,可以任由歌手融入情感与热情于曲调之中,用质朴的语言淋漓畅快地一一释放。 崖州民歌演唱的场合不限, 田间地头、屋前院后都能尽情放歌。琼剧亦称“琼州戏”、“海南戏”,是南戏的一支,与粤剧、潮剧和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 除此之外,还有儋州调声、竹竿舞等等民间曲艺歌舞,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如果在欣赏优美的热带自然风光的同时, 亲眼一睹海南的民间歌舞曲艺, 那简直就是美的享受,是内陆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二)提升自然景点的人文内涵
民间文学是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传承的,反映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民俗艺术,极具文化魅力,开发为旅游资源收益无限。任何一个自然风景,如果少了点人文气息,再怎么美丽也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有句话就说“看景不如听景”就证明了景点的人文内涵的重要性。 其实,海南很多自然景点或者历史遗迹都有相关的民间文学叙述, 那些有关民族起源的神话、地名传说、人物传说、土特产的来历等等,无疑都让这些景点或历史遗迹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我国着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经指出:“旅游是带有很强的文化性的经济事业,也是带有很强的经济性的文化事业”. 如此说来,旅游既是经济事业,也是文化事业。现在,游客去旅游地旅游,已经改变了以前那种只是单纯地欣赏旅游地的自然风景的习惯,了解旅游地的文化习俗、参与旅游地的民俗活动和品尝旅游地的民俗食品更是很多游客的主要目的。较之内陆地区,海南的旅游地理环境,除了大海还能占点优势之外,其它的无任何优势可言,山、河、洞都无法与内陆地区的名山大川、奇特溶洞相抗衡。那么,能够增加海南自然景点的魅力的就是不一样的人文内涵。民间文学具有地域性,海南民间文学与海南的人文地理息息相关, 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又是内陆地区很多地区所无法拥有的,因而,民间文学能够增加海南景点的人文内涵,为海南旅游业增光添彩,提升海南旅游的文化品位。
(三)提高旅游工作者的文化素质
旅游业是文化事业,文化含量高,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要求也很高。无论是导游、旅游管理人员还是旅游开发人员,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味,只有这样,旅游业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阳光产业。 民间文学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头,是带着广大民众真挚情感的民间记忆,学习和研究海南民间文学可以从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也会得到情操的陶冶。民间文学本身具有道德塑造功能,它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对民众进行道德素质的塑造。无论是讲述民间文学还是聆听民间文学, 都能够在民间文学知识的汪洋大海中感受到道德教化的力量。 旅游从业人员应该了解和熟悉海南民间文学,尤其是与景点密切相关的各种神话、传说、故事、歌舞戏曲等,在为游客讲述地理山川文化背景、介绍地方风物的同时,也能够让自己得到民间文化的熏陶, 不仅增加了民间知识的培养,也得到了道德素质的升华。
(四)促进旅游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民间文学是一种丰富的人文资源,中国民族众多,创造的民间文学异彩纷呈, 很多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被开发成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慕名前往观光。 例如,彝族民间史诗《阿诗玛》广泛流传在彝族撒尼人地区,后来被拍摄成电影,融和了彝族的大量民俗文化基因,大受欢迎,引起了国内外游客强烈的兴趣,很多人专程去寻觅心中的阿诗玛,孜孜不倦。 阿诗玛形象永远留在了游客们的心中,由于阿诗玛的轰动效应,撒尼人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强劲的发展。
如果开发得当, 海南民间文学同样可以促进海南经济文化的繁荣振兴,就算不开发利用,民间文学本身的经济文化价值就是存在的,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文化资源的经济发展效应, 还可以带动海南本地的其它文化形式的发展。
三、海南民间文学在旅游业中的利用现状及对策
(一)海南民间文学在旅游业中的利用现状
1. 部分民间文学旅游资源得到利用 ,但 规模小 ,品牌效应低
近八年来,随着国家对海南的建力度加大,海南的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经济得到迅速有力地推动,已经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海南民俗文化在这个时期逐渐得到了重视,并有部分应用于旅游业,部分民间文学旅游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早在 2000 年,根据鹿回头的美丽传说,三亚市在鹿回头山顶雕塑了一座高 12 米、长 9 米,宽 4.9 米的巨石雕像---一只漂亮的梅花鹿和一个黎族少女的组合, 三亚市也因这个传说被称为“鹿城”. 2006 年,七仙岭的神话传说被应用于保亭县的旅游,催生了“七仙温泉嬉水节”,大受欢迎,这算是海南民间文学应用于旅游的成功的典范。
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海南的旅游发展是很不平衡的,自然风光游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而文化旅游比重相当小。海南民间文学旅游资源虽然有一部分得到了利用,但起步晚,开发规模也很小,难以形成品牌,在国内的影响相当微弱。 再加上海南旅游管理落后,尽管区位条件优越,但海南的民俗文化旅游与云南、广西相比,差距相当大。
2. 缺乏整合式的利用
在国内, 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式开发的成功例子不少,深圳中华民俗文化村每年盈利上亿元,其成功方法之一就是整合了国内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资源在一个浓缩了的空间中集中展示,魅力无穷。海南的民间文学旅游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但已有的民间文学旅游项目分散各地,且建设质量不高,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相距甚远,大量的民间文学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因此,海南在流动人口多、客源市场丰富的海口、三亚建设民俗主题公园,对海南民间文学以及其它民俗文化进行整合式开发利用, 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无限的发展空间。
(二)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民间文学旅游资源的利用对策
1. 民间文学旅游资源的宣传
要打造一个成功的旅游项目,宣传必不可少,且宣传还要重视力度和深度。云南在国内外知名,不仅仅是因为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丰富,更是由于云南对本地的民族文化宣传力度到位,从发放宣传手册、录制专题片、民族文化影视开发、大型民族歌舞全国巡演等手段全部上场,从视觉、听觉上都给与国内外观众强烈的震撼。而海南侧重于对自然风光的宣传,但对民族文化的宣传远远不够。因此,实现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目标,必须全方位发展发展旅游,大力重视民间文学等文化旅游类型,扩大对海南民间文学旅游的书面宣传、专题报道。
2. 民间文学影视开发
民间文学是植根于大众并为大众所传承的文学艺术,只有在民间才会焕发青春。随着现代影视技术的发展,很多民间文学作品被搬上了银幕,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影视传播形式不仅脱离了书本,而且把民间文学中的场景直观地表达了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这种传承方式更有利于民间文学传承面的扩大。 桂林山水风光可谓是甲天下,但人们对桂林的印象,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民族文化,那就是刘三姐。
电影《刘三姐》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一提起桂林,人们自然就会想起刘三姐,她成了桂林的形象代言人。桂林后来更是享誉世界,与 2004 年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有莫大的关系, 这些民间文学影视开发对桂林旅游起到了强劲的宣传作用。《阿诗玛》、《云南映象》等民间文学的影视开发对云南旅游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海南同样也具有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神话、传说、故事、民间歌舞等丰富多彩, 但是至今没有被拍摄成影视剧搬上银幕,因此,发展海南文化旅游,应该催生一批民间文学影视,以促进海南文化的宣传,扩大海南旅游的影响。
3. 民间文学旅游资源的人文景观塑造
人文景观是指旅游资源所特有的地方特色、 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等价值,人文景观带给游客的是形象美和意境美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可反映出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色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近几年的旅游“旺地”云南,除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条件外, 还有赖于居住于此的各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劳作习俗、不同的村寨民居形式、服饰、节日活动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服饰上的“风花雪月”、石林和蝴蝶泉壮丽的爱情故事, 这些都为如画的风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正因为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才使得云南更具魅力。
海南可以在城市的主干道或者是重要街区, 建设街头民间文学人文景观,增加城市街区的特色,摆脱全国千城一面的局限,建设具有海南特色的城市风格。海南世居民族有很多美丽动人的神话、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其中有很多杰出人物形象在老百姓中传颂,例如黄道婆、冼夫人、海瑞等等,流传千古,享誉万代。我们根据这些民间杰出的传说人物以及传奇故事做成塑像,竖立街头,形成主题式的文化广场,增加街头文化景观。 例如,设想要建设一个“冼夫人文化主题广场”,把冼夫人姐各种传说故事做成各种形态的塑像,再配上文字说明,像连环画册那样有一个情节, 这样能够增加这些塑像的可阅读性和情趣,能够取得多方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文联 、群 众艺术馆编。黎族民间文学艺术研究[M].1985.
[2] 韩 伯泉 ,郭小东。黎族民间文学概说[M].广 州 :广东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4.
[3] 陈运彬,等。通什歌谣集[Z].通什市文化局(内部资料)。
[4]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5] 陶 立藩 ,李耀宗。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传说选[M].成 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6] 中国科学院广东民族研究所。海南岛民族志[M].广州:广东民族研究所出版,1964.
[7] 梁福兴,吴忠军。民俗旅游学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8] 张浩文。论海南民间文学对海南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