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态自我与审美意识重塑
在21世纪,生态美育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共同重视的学术热点和全球热点,不仅是因为新时代需要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以推进生产力的发展,更是现代化的负面效应将社会问题、个人心理问题扩张到不容忽视的地步的结果。当今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需要人类以健康的、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与自身,以免由于激烈竞争导致身体疾患与心理疾患。此外,由于工具理性、科学主义泛滥以及环保意识淡薄导致的生态失衡、自然环境破坏,更加警醒人类需要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与人生。而生态美育正是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审美态度。这显现出重塑人的审美意识与反思机制、实现生态自觉与审美自觉统一的生态人格的重要性。曾繁仁在《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与美学的改造》一文中提出"生态自我"新型人格,如何塑造"生态自我"尤显重要。
曾繁仁从人的生态本性出发来阐明如何塑造"生态自我",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的生态本源性。人类诞生于大自然,地球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类的衣食住行来源于大自然,这充分展现人具有生态本源性,生态自我正是诉求人性回归本源。
第二,人的生态环链性。宇宙万物是一个大系统的生态链,人类与自然都需要依附于整个生态链并都是生物环链之一环,这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共同性与亲密性。第三,人的生态自觉性。人类作为大地之子,远古时代作为婴幼儿阶段的人类对大地母亲既敬畏又崇拜,近现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人类,不再敬畏与崇拜,不再遵循大地母亲的生态平衡原则,人类沉浸在自以为傲的成果的创造中,发明高科技并创造了工业文明;人类自以为是万物的灵长、世界最聪明的智者,尽情恣意地发挥才智,尽情贪婪地吸吮大地母亲血肉,尽可能地打击大地母亲,终于招致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化、人性危机突出、心理疾患严重等惨痛的教训,警醒了人的生态自觉性。
因此,人类呼唤生态自我,回归人的生态本性,重塑人的新型审美意识,以使生态自我实现生态自觉与审美自觉的统一,走向生态人格的塑造。重构人的反思机制尤其重要,要使人拥有敬畏之心、羞悔之心、感恩之心与谦恭之心。当人有且只有做好自己的时候,人才会感到幸福,感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感到自我生存的意义。
二、以诗意栖居为旨归
(一)诗意:生态自我的精神诉求
生态美育作为人文学科,最好地诠释了人文性、审美性、生态性、主体性的完全统一。如《大英百科全书》所界定的,"人文学科包含(但不限于)下列学科:
现代语言、古典语言、语言学、文学、历史学、法学、哲学、考古学、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以及含有人道主义内容并运用人道主义的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6](190).这个界定的关键在于"含有人道主义内容并运用人道主义的方法进行研究",以"人性"与"人道"为研究对象和方法,而不是以客观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为其研究对象并作自然科学式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生态美育从人文学科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了一个具有更大包容性、彰显时代精神的生态审美观。
曾繁仁生态审美观揭示了生态自我的精神诉求:第一,人的生态本性自行揭示之生态本真美。从人的审美天性来说,审美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处,也是人之为人的高贵之处,更印证了人之为人的审美天性;从现实来说,生态自我的塑造必然走向生态人格的高度。一旦实现了生态人格的培养,人类走向诗意栖居就成为可能。人格属于心理学范畴,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心理积淀,以个体的方式展现出来。当然,人格的形成、发展与塑造,不仅与个体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及时代环境等因素密切有关,也与个体的文化的积淀程度、个性特质、价值取向等因素有关,以个体的为人处世、行为模式、习性爱好外显方式展现出来[7](103).长期以来,人类生态意识淡薄、社会发展导致的生态问题,已经成为时代的前沿话题。在当今,不论各国政府采取硬性措施以立法程序拯救生态危机,还是学术界纷纷以当代存在论哲学研究、生态学研究、环境学研究、生态美学研究等为学术武器救赎人类世界,都是为了建设一个诗意家园,实现诗意栖居。第二,人的诗意地栖居之生态理想美。在当今,人对大自然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审美诉求。由于人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学习压力等一系列巨大压力,促使人向往自然之美,在自然风光中怡然自得、释放压力、陶冶性情。
此外,自然美景对于救赎人的心理疾患原本就是一副良方,人在欣赏自然美景中不仅舒缓心理、愉悦心情,而且作为万物之灵更能够获得审美力与创造力。
(二)栖居:生态审美的现实诉求
生态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一旦抛弃了人的功利主义自然观,将"人类中心主义"转化为"生态整体主义",就可以建立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生态整体观一旦化育成人的审美意识,人与自然之间必然会形成一种精神交流的关系。
人的生态审美的现实诉求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自然与人的"间性"关系的生态自然美。当今社会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与转型期,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时代意识、国家意识、学者意识,现在逐渐扩容到全民意识的时代意识,逐渐彰显出从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提升到审美关系的趋势。第二,天地神人四方游戏之生态存在美。美学学科正由思辨美学走向人生美学;美育学科则正由人性的审美救赎拓展到生态整体的救赎。因而,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正是展现了宇宙、大地、自然与人的和谐协调发展的共生关系。当人面临着精神家园与物质家园的严重危机时,人对于生态审美的现实诉求与精神诉求越发强烈。
总而言之,生态美育理论的建设不仅是为了救赎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心理疾患问题,更是为了重塑人的审美意识与心理反思机制,从而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健康、明朗。生态美育理论体系正处于起步状态的建设之中,生态美育理论还不成熟,体系还不完善,范畴还不稳定,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生态美育理论的前瞻性、生态性、人文性、审美性、科学性使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曾繁仁的生态美育理论是其30年来整个学术思想的结晶、延续与超越,其理念诉求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协调发展,这正是当今社会乃至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与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现代美育理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曾繁仁。转型期的中国美学:曾繁仁美学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曾繁仁。人与自然: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4]徐国超。生态美育的生态之维[D].苏州: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9.
[5]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3)。
[6]尤西林。人文学科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彭立威,李明辉。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人格重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6)。
【论文来源】:袁敬娜. 曾繁仁的生态美育观[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24-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