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黑格尔《美学》中理想定性的解读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2-05 共4963字
论文摘要

  黑格尔在《美学》中讨论完理想的普遍概念后,按照其三段式的典型论述方法,进而讨论理想本身的定性和特殊性,这将近100 页的篇幅讨论的并不是理想怎样转化为有定性的现实存在,而是理想转化为外在有限存在后,如何保持它的理想性,在解读和总结这一部分之前,我先引出以下几个概念。

  首先是“理念”。就“理念”本身来说的理念虽是自在自为的真实,但是还只是有普遍性,而尚未化为具体对象的真实;作为艺术美的理念却不然,它一方面具有明确的定性,在本质上成为个别的现实,另一方面它也是现实的一种个别表现,具有一种定性,使它本身在本质上正好显现这理念。

  其次是“理想”。只有真正具体的理念才能产生真正的形象,这两方面的符合就是理想。这样可以得出艺术美的理念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理念本身就是真正具体的;二是与其产生出来的真正形象完全符合,这才是理想,也就是黑格尔对艺术美的基本观点:一,内容(理念)决定形式(显现的形象);二,只有本身真实的内容表现与适合内容的真正形式,才能达到艺术美。

  最后是“定性”。定性即规定性。要获得感性形式的表达,内容本身是一个主体,也就是说思想是主体,主体要实现自身,就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出来,在没有找到时就只能是一个客体。

  “具有定性好像是使理念显现为形象的桥梁,而实际上本身具体的理念就包含它采取什么显现方式所依据的原则,因此理念本身使自己显现为自由形象的过程就是定性”。

  有人把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比作一个花环,那“美学”应该是这个花环中的小小一环,也是最灿烂的一环,他把美的每一个基本原则和艺术的每一个基本方面都编到了《美学》这个环中。之所以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一个环,是因为万事万物包括艺术美,他都能把普遍的共性的概念通过否定使其成为他在的对象,再通过否定消除对立达成统一,回到概念本身(是升华了的自在自为的本身)。黑格尔用这样一个原则将美和艺术的基本观念变得具有确定性并易于理解。“如果没有止境的无限可以比做一条无限的直线的话,黑格尔的真正的无限(美是其主要例子)就可以比作一个圆形或球形。”

  而这由共性到个性再将二者统一的过程,也就可以说是“定性”的过程。我们要解读的这一部分就是理想的定性问题。

  关于理想的定性问题,黑格尔是分三大块进行讨论的,其在之前的A部分讨论了理想的普遍概念和理想本身,很显然,这个 B 部分要进而论述理想作为具有定性和特殊性的有限存在,如何保持其理想性,这又引发了三个部分的论述:1.理想定性的本身;2.“动作”和“情节”;3.外在的定性。

  我们要解读的主要就是前两部分,即理想定性本身和“动作”或“情节”。首先看第一部分——理想本身。作者用了非常少的篇幅来谈论这个“本身”,但就是再小的篇幅也是遵循了典型的三段论结构:1.具有统一性和普遍性的神性的东西;2.神性体现到个别神上;3.二者统一为理想的静穆。非常明显,我们发现黑格尔无时无刻不在将其原则注入他的体系中,统一的共性的抽象概念转入个别的、具体的事物中,最后又将二者统一,这就是他的“否定之否定”,这就是他的发展的辨证观。掌握了这把钥匙,要理解他的逻辑结构就不是难事了。

  在黑格尔看来,神性的东西就是艺术应当表现的中心。而他这里所讨论的神已经是理想化了的,即思想,是高于自然、高于现实的,是具有统一性和普遍性的一个抽象的概念,因此本质上并不能用具体的形象表现,而更适合于用诗表现。也有人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理性框架内的神学,也许不无道理,因为他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者。

  接着黑格尔带我们“开始走进理想艺术的真正领域”,按照他的原则,无论什么东西,包括神性的,无论它再“怎样具有统一性和普遍性”,都是通过个别的、具体的事物来体现的,因为只要不是抽象概念,在本质上就是具有定性的。下面黑格尔就用基督教的神人一体以及神也是显现凡人的感觉、情绪等,并最终转化为人类现实的个别性相的例子论证了神性在个别神上也会显出其定性(独特性)。

  谈完了神性(共性)的统一性和普遍性,又谈完了神性的独特性和具体性后,接下来黑格尔自然是将二者统一,达到理想的静穆,消除二者的差异和对立,这就回到理想本身,即达到理想本身的定性。

  到此,B 部分的第一节就算论述完毕,但我们发现这还只是对理想定性,是就它本身而言的讨论,是在一种内在的、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相对“真空”的状态下进行的讨论,而一旦将这种理想的定性放入外在事物中,与外在情境发生关系时,这种神性的东西又会如何发展,并在发展中消除与外在联系时的对立和斗争,达到理想的定性,这就进入到了第二节对动作或情节的讨论。

  可以说,以上部分是把理想的定性本身作静态的论述,那其接下来这部分就是在动态的、外在的、有着具体情境的状态下的论述,当神性的理想的定性与外在世界发生关系时,就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这一部分又主要讲了三点:1.一般的世界情况;2.特殊的世界情况,即情境和冲突;3.主体消除对立和斗争,即动作或情节。由于外在有限的现实世界的参与,理想的定性也就不再神圣,不再静穆,不再纯洁无瑕,而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且每种环境下又会有不同的矛盾和斗争出现。因此,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这个“环境”,即社会背景和特殊情况,而前者是引发动作的外因,后者则是内因。

  讨论社会背景时,黑格尔又分成了三个小点来一一论述,分别是个体独立自足的英雄时代,还有丧失独立自由及主体性的“散文气味的现代”(实际是作者所处的资产阶级社会),以及个体独立自足得到恢复的近代。在讲英雄时代时,作者首先解释了“独立自足性”这个含混的名词,基本上就可理解为:独立自足既不是神性和绝对的,也不是单纯形式上的个性,而是个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和交融,内容与形式互相符合,当普遍性与具体性在思想里达到自由的统一时,才可称作独立自足性。

  在这里,思想即人的理念是绝对自由的,至高无上的。同时作者认为英雄时代是最适合表现理想艺术的时代,因为只有在英雄时代,个体没有法律、制度等外在情况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实现自我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相反这个在我们所谓的现代文明社会是实现不了的,作者似乎也在疑问当今的文明是否优于远古的英雄时代,至少他引导了我们进行这样的思考。

  在接下来对近、现代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较为简短的讨论,他谈到人的自足性已经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尽管到近代有所恢复,那也只是在歌德等的一些文学作品里。到这里,就引出了对大环境下的小环境的讨论,即“情境”部分。

  由于在一般的世界情况下,还是“没有显示出个别人物在现实生活的活动”,也就是说还是在讨论相对独立、相对普遍且抽象的情况,然而要实现个别的形象,就应当有一个定性的环境和情况,这就是“情境”。作者又把“情境”部分分为了无情境、有定性的平板情境以及冲突三个部分。

  如果说社会背景是大环境的话,无情境就是这大环境中包含的一个小环境,那它也是相对独立的,尽管有其自己的定性,但还是不和外在发生关系的这么一个情境;而到了有定性的平板情境时,也还是外在的,不与心灵发生反应的情况,尽管这时的定性相对增多。只有到冲突时,从黑格尔用的大量笔墨就可看出其“醉翁之意”开始微显,也就是他自己说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因为在这里,“定性现出本质上的差异面,而且与另一面相对立,因而导致冲突”。

  对冲突的讨论,黑格尔也是分为三个方面,主要是以冲突的深度为次序,依次从自然到心灵,进行了由浅至深、步步紧扣的讨论。首先是由自然的情况产生的冲突,也还没有与心灵发生直接的关系;然后是由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在这里心灵并没有完全的独立自足性,而是受到自然条件即外在条件的限制,也无法成为真正艺术所要表现的。按黑格尔的艺术美的理想来说,前两者都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美。到了第三部分,由人的心灵自己产生的分裂和矛盾,这才会引起人们采取行动去对抗和解决这种冲突。因为这种冲突从人的心灵产生,正所谓“心动才心痛”,这样受到由这种冲突带来的伤害的也是心灵。因此在这样一个矛盾中,引起人心“不得不采取行动去对抗”,这就到了我们所要解读的最后部分——动作,这也是整个解读部分的重中之重。因为动作“起源于心灵”,也是由“动作”及反动作将他在的世界再一次统一到自在自为的世界、理想的世界、艺术美所要表达的世界。

  在“动作”这一部分里,作者还是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动作到反动作这一运动的过程,分别是:1.普遍的力量;2.个人发挥力量的作用;3.人物性格,即前面二者的统一。在“普遍的力量”部分里,作者引出了这样一个矛盾,即如何将保持独立自足的个体性与自由自在的理想旨趣相统一。这样也就引出了第2 部分的讨论,因为上述普遍力量只能通过个人发生动作而发挥出来。这一小部分主要讨论的就是人物与神(理念)之间的关系,二者不能是从属关系,也不能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要在本质的高度达到统一。而把普遍的神性转化为具体的个体性格,也就是艺术家的任务。这种普遍力量与个体的统一体,黑格尔将其称之为“情致”。然后他又分三个小节论述了“情致”。

  黑格尔最后得出,“情致”要具体化,就“必须作为一个丰富完整的心灵的情致而达到表现”。这就到了我们解读的最后一小部分——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作为“普遍力量”和“普遍力量的发生者”的统一体,简单而言也就是“情致”的具体化。作者也谈了三个要点:第一,人的性格是丰富的,可同时具备各种性格(普遍力量),但也还是有一个主体,即性格的整体性;第二,整体显现为某种特殊形式,得到定性;第三,前面两者即普遍性和定性相结合,要统一为自在自为的坚定性格,这能成为现实理念的确定的主体。

  到这里,对这一部分的解读就可以说是结束了,从整个结构上来看,我们可以说黑格尔的整个体系是滴水不漏、有章可循的,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一步一步细化——将普遍的东西特殊化、共性的东西个别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这样一步步引导我们走进他一手编织的“美学”花环中。另外从内容上讲,由浅入深,有理有据,由概念到例子、由外在到内在,把美的标准和观念、理想的定性论述得确切并易理解。这也许就是黑格尔的伟大之处!

  在作完这一部分内容的解读和总结后,我想要谈的是理想的艺术是否真正终结;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今天的艺术又何去何从?

  黑格尔在讲“一般的世界情况”时谈到远古的英雄神话时代是最适合理想的艺术表现的时代,并且他在序论的结束部分也明确说“艺术的形式已不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并论述到艺术最终将被绝对精神的另两个阶段即宗教和哲学取代。那么我们今天是不是就没有艺术了呢?是不是文明真的在倒退呢?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是不可改变地终结了。首先我们看黑格尔对艺术的定义:美就等于艺术,艺术就等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艺术在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中的位置,也可由理念的发展历程见出:1.理念首先是概念在自身中进行逻辑推演;2.理念异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自然界;3.理念重新回归自身——人的精神的绝对心灵。随着精神继续向无限发展,人的理念已经完全不能被感性形式表达,只能上升到哲学并被其取代,最终终结。

  是的,看上去黑格尔的这个体系是无懈可击的,“表面上是运动的、发展的、辨证的,实际上却是封闭的。”

  我们应该承认黑格尔预测到艺术最终要解体是非常有远见且具洞察性的,但他并没有预测到艺术的真正走向。我们可以说当艺术成为自律的艺术后,就“第一世界”的艺术终结了,然而终结后并没有完全被宗教和哲学取代。在今天,我们仍然有艺术,只是不是黑格尔所规定的纯粹的艺术,艺术走向了它的“后艺术时代”。

  艺术终结后可以说有以下四种形态:

  1.前卫艺术:现代艺术体制内的反动。这是一种不仅反艺术,而且反艺术体制的艺术形态;2.通俗艺术;3.设计艺术:艺术结合技术,服务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4.生活艺术:艺术终结的原因是艺术家已经失去了创新的可能性。

  “艺术终结”后的“艺术”,就是表现在场经验的艺术。在场经验是人生真正的组成部分,在一切都可以被信息化的今天,能够保持和表现在场经验的艺术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人类的未来:人类究竟是进化为信息终端,还是继续保持血肉之躯。而艺术不能终结也不会终结,我们也不难发现艺术正在重新回到生活,艺术还是艺术,保留着它固有的本质特征,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或异化。我相信艺术将越来越成为我们今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终结!

  注释:

  [1][英]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1页
  [2]傅松雪.时间美学导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88页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