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美育书简》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6-27 共2344字
论文摘要

  《审美教育书简》 基本上囊括了席勒关于美和艺术的全部文献,包括了 26 封信,我们以前就叫它 《美育书简》。

  谈美和艺术从哪儿切入去谈?席勒很聪明,他选择了从审美切入。讲审美就必然要落到人身上。传统形而上学谈论美,就直接从美和艺术起步,结果往往与人本身有一定距离。席勒的 26 封信的核心则是思考人,人的现状如何。所以读这本书不必急于从里边找到对美、对艺术的定义,可以说这本书就不是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

  那么该如何定位这本书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呢?我引用别的学者的话,叫做“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美育宣言书’”.尽管席勒之前人们很早就谈及过这个美育问题,例如毕达哥拉斯,但是把“美育”作为一个明确概念提出,这是第一次。这个概念带给我们一个新思路,即,从人入手去理解美和艺术。席勒是历史上最早认识到人的危机的一个思考者。他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就面对着当时人的现代性危机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给出的路径是:走艺术的道路。

  要知道席勒所在的 18 世纪,大多数思想家都考虑过人的问题,考虑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幸福的人、自由的人。我把他们的思想归为两类,一类是强调感性自然的,另一类强调理性自律的。人身上永远都带有浅层次的感性层面的东西,但理性的发展才使得文明得以形成。说白了,文明就是禁忌,禁忌越多,文明程度越高;禁忌越合理,这个文明就越好。但文明终究是理性范畴,文明发展太快了,就出现人的危机问题。

  席勒是最早提及人的危机的,他的观点倾向于把上面所说的两类观点进行统一、调和。他谈国家权利理性,与这个对应的是人的生活感性层面的自然。如果谈两者都单方面地强调自己那一极,结果都会造成人性的异化。席勒思考问题是针对着当时的现实问题。他的最终理想落实到审美的国度,我们称之为审美乌托邦。可见,他没有最终否定国家的理性的管理作用。

  他倡导的仍是古希腊人身上的那种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强调一个整体的人。古希腊人自身就既是艺术家又是思想家 (那样的希腊人有一大批,就不列举了),理性和感性二者兼备才使人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

  席勒在权力理性和感性状态之间想要找到一个中介,使人进入这个状态,使感性和理性、内容和形式都达到统一。

  席勒深受康德影响。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声名大噪,戏剧 《强盗》 大获成功之后,他反思自己,觉得自己不够深刻。那么怎样深刻?他认定了要学习哲学。我读书时读到这样一句话:席勒走进康德用了二十年;后来我又听到一句话:席勒走出康德又用了二十年。本来席勒是诗人,但就这样一进一出,他就在历史上挂了一个思想家的名号。他就是要从人的生活矛盾处找到一个弥合的中介,对这个路径的提出,席勒和康德差不多。但他是诗人,借鉴康德的时候,肯定会带入自己的东西。

  他从康德那里拿来的最重要的概念是“自由”,但康德也不是那个时候唯一考虑“自由”的人,那个时代的思考者都在考虑这个问题。席勒从“自由”这个范畴,对艺术和美进行思考,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一条路。这些思考是深刻的,他对艺术的看法也有极其深刻的地方。他认为,人性的东西尽管受到破坏,但是“在大理石里仍然保留着人性”.大理石指的是古希腊的雕刻艺术,他指的是现实中已经没有了,但艺术作品中仍然展示着古希腊的完整人性。

  席勒对其后的哲学家也有很深的影响,但也是很潜在的影响,这一点不同于康德。

  这种影响是文化观念的深层心理根据的留存,是文化结构性的遗传,你可能是没读过他,但却已经受到了他的影响。我还是说说他对马克思的影响---尽管没有太多确凿的文本反映出这种影响。还是从康德说起,康德思考的最高点就是一个意义尺度。哲学当中有个谁也拿不走的东西,就是意义,就是对人的意义。我认为,对整个西方哲学的思考要抓住这个人的脉络,始终去梳理这个人的脉络。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就是抓住这个尺度,价值哲学的意义研究就是在追问: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应该成为的人?怎样成为那种理想的自由人?读马克思的时候觉得他像康德,觉得他的脑袋里也高悬着类似康德的那个意义尺度,他是按照这个意义尺度从事研究的,包括政治经济学,等等。这个意义尺度就是那个“类本质”,类本质是费尔巴哈提出的,但席勒那里也用了“类”这个概念。

  这个意思是说,人在他应该称其为人的地方,他的意义是什么?讲这个类的概念其实就在思考人。人也是马克思哲学当中最高的意义尺度。这个说法不是我的发明。

  权威的研究者称,马克思最大的贡献有两个,一个是剩余价值理论,另一个是物质决定精神的理论。而马克思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是这个世界发展的意义尺度,就是这个“人”.个体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基础之上谈个性自由的发展,这是马克思宣扬的人的理想。不敢谈个性自由,其实是对马克思的理解出现了问题。

  我认为有一种文化想象是必须的,这是我对所有这一类美好的乌托邦的一个诠释,尤其是今天你搞文学艺术这一类活动,你要有对美学的艺术的构想,这是一个文化的想象,不同于艺术想象。从事文艺创作、文艺批评要有文化想象,也就是说你要找到一个高的站位,从这个尺度俯视,向下看,这才能有一个高度的自觉。这个都没有,你想搞批评,你想说话,能说透彻么?你说话的意义是什么啊?所以我主张要有这个文化想象。当然要靠单纯的艺术和审美去解决现实的理性范畴的问题,能解决么?也解决不了。所以也别把这个艺术的功能说的太强大太绝对,审美不能救世,历史真正改变,还是要靠物质的发展,所以马克思搞政治经济学。但他始终高悬那样一个意义尺度,也就是人的尺度,用这个尺度去看历史、看现实,这样能看出什么是与这个尺度相悖的,那就是异化。

  当我们越感到世界的美好之时,人性的危机就显得越深重。这里边有很深刻的关系。马尔库塞的爱欲革命,讲的其实也是一个审美乌托邦。这个也和席勒很像,席勒讲审美,思考的起点始终是人,爱欲讲的也是人的自然性的觉醒。这个我就不多说了。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