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美术论文

董其昌山水画创作的的艺术特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27 共3540字
论文摘要

  明代后期为山水画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工笔意笔迭出变革而并行辉映,名家圣手层出不穷而自成风致,其中以“师古出新、清和妙雅”的绘画特色而名动海内的“江左真逸”董其昌为个中翘楚。董其昌,表字玄宰,自号香光,云间华亭人,他出身诗礼之家,自幼喜作书画,壮年得中进士,累官至太子太保,后自弃官归梓,闲居隐匿不出,潜心研习丹青之艺。安逸自适的生活际遇造就了董其昌温逊谦和、澹泊无为的性情品性,其山水画博采五代董源、荆浩,两宋范宽、马远,以及蒙元赵孟頫、黄公望等名家之长,笔法兼合工意双笔之韵,整体偏于疏淡柔宛,线丝游走连贯流畅;构图章法多显工整精细,分置点映之间山水自成;设色表现则秀朗莹润,灵和明澈之气似流转翩动。笔法、构图、设色的映衬交互,使董其昌山水画形成了清远精雅、隽和幽致的艺术风格。

  一、疏淡柔宛的笔法运用

  董其昌早年以楷书工丽、行书凝润的书法风格而有“笔墨翰林”的美名,高超的书法造诣也对其山水绘画的整体笔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董其昌的山水绘画作品之中,随处可见楷书的中锋勾描与行书的侧锋点划这两类不同笔法痕迹的游走交融,画家又有意冲淡楷书的方折之力,同时巧妙增添行书的洒逸韵致。而在广泛吸纳前贤名家,尤其是董源、荆浩、赵孟頫、黄公望四大山水宗师的清和盈贯的小写意笔法之后,董其昌逐渐形成了兼工带写的笔法特色,这种既有工笔的齐整严密又有写意的随性无拘的用笔特色也使得他的山水绘画的线丝轮廓于疏淡浑化的基本表征之外,自有一种柔宛简练的飞动之气。

  《林和靖诗意图》为董其昌授翰林院编修之后、偷闲幽居江宁府所作的立轴精品,这时他已到不惑之龄,已露退隐林泉之迹。该作以北宋隐逸高士林逋(字君复,谥号“和靖”)所筑造的余杭孤山梅鹤别业为绘图蓝本,用笔以工笔勾描为主、意笔点划为辅,尽显疏清和柔的融合之妙。作者先以工笔中锋轻快齐整地斜作勾描以现位于画面底部中央的三两凸起的烟水洲渚,用笔疏润流畅,线丝起伏连贯,接着以意笔侧锋轻快斜划出洲渚之上细密如茵的长茎野草之丛,再以意笔小写的侧锋轻点出与长茎野草之丛相邻的矮茎新发草甸,平矮低缓的沙洲草渚遂幽清而生。在主体洲渚的右上侧,作者则以略为淡润的工笔中锋匀畅勾描出四五株翠碧高榆的挺拔树干,然后以意笔侧锋凝润轻盈地点划出高榆纤细摇曳的繁密枝桠,接着以意笔侧锋匀点出高榆疏密有致的四散叶片,线丝游走保持高度一致的爽练淡柔,葳蕤高榆遂卓然而立,赏之自有一种超脱昂逸的澹远之韵。

  在这四五株高榆之后,作者又以极为浅淡散皴的意笔侧锋轻划出数条斜横润痕,以作远岸之态,再以工笔中锋没骨快勾出岸上低矮乔木,笔法较之洲渚高榆则显酥凝柔和。与远岸相斜应的为高峦梅林掩映之下的茅舍山房,作者先以意笔侧锋快描出起伏连绵的高远峰峦,接着仍以意笔侧锋没骨快点出峰峦之上的矮密草木,然后以意笔侧锋细勾出峰峦之下的三两茅舍山房,再以意笔侧锋转工笔中锋的双变笔法轻快勾点出茅舍山房之旁的山岚氤氲之中的一脉梅林,后以工笔中锋淡润轻描出梅林之外隐约可见的矮山远树,以映空濛幽深之境。工意双笔勾描点划的融合之下,一派清谧野逸的高士林泉的仙源之气萦绕而生。

  《高逸图》是董其昌晚年因乡乱家破而外走避居吴中镇江的养心之作,该作所绘景物略简,仅有山峦林木两种,然其对于工笔、意笔的融驾功力则更显纯熟自如。此图亦为兼工带写之笔法,且纯以淡墨勾描点划,极尽淡远清疏之妙韵。作者先以凝淡柔细的工笔中锋轻描出占据画面底部的斜缓岸坡以及高立乔木,又以更显润盈的意笔侧锋轻快划点出缓坡之外的起伏远山与山上矮木,二笔之线痕游走连贯、互汇浑化,渺远清旷的烟水之间,缓坡、高树、远山、矮木高低错落,点映成境,高远清古之韵即荡流纸上。

  二、精微灵动的构图布局

  淡墨山水画鼻祖董源曾自述山水画类构图章法的精义要诀,其言曰“遍游名山林壑,其自在目中隙驹而已。然点映章法则又赖乎心记神会,以他山移此处,以他水置此间,此即自成其图矣。”董其昌初习丹青之时,即以董源为师,对其所倡导的“移置点映”的布局定论奉为圭臬。之后其技艺渐精,遂不再刻意追求既定规则,始求自如灵巧、随性精幽的洒逸之风。

  《秋兴八景图册》作于万历三十二年,是董其昌天命之年所作,此图册共绘制山水景致八处,各有清动旷渺之韵致,在构图布局上也多用纵横成线、互为映衬、夹衬凸景、留白增境的标志手法,遂显得潇洒明畅。譬如,《京口泊舟图》的布局处理就极尽斜纵一线堆叠、斜横错落点缀的遥对映照之妙。作者先在画面底部偏右的一侧自西南斜向东北轻勾出一段渐次升高的江岸洲坡,展现其和缓有致的绵延之态,接着又轻描出十余株高低各异的葳蕤碧树,这十余株碧树摇曳各生,虽朝向不一,但树冠顶部相互交汇,恰成一条斜纵之线,与斜缓洲坡的斜纵之向巧妙呼应,自有一种舒缓起伏的盈动之趣。与斜缓洲坡隔一烟水而望的是一座斜横向之矮平峰峦,作者以与斜缓洲坡略显平行的画面左侧三分之二处起笔,斜横向淡描出矮平峰峦的主体轮廓,后又轻点出其山腰之处的十余株新发松柏,松柏虽高低生长有异,但其树根统一布于一条斜纵横之线上,恰与隔水而望的成斜纵一线的碧树树冠互为平行衬照。这一纵一横之间,一应一衬之下,顿觉沧江烟茫、草木摇曳,舟泊其中,风满人远。

  《白蘋黄芦图》为《秋兴八景图册》的第四分景,亦为董其昌眷念昔时携友闲游的立轴精品。该图主要采用了夹衬凸景、留白增境的布局章法,遂显茫渺空濛的江乡之韵。作者先在画面底部斜向轻点出两痕依稀可辨而又紧密相连的丛生白萍,又在距离这两痕浮游白萍稍远之处起笔,再细密勾划出四五痕同样淡弱的丛生白萍,二者夹衬之间的画面空间则作留白处理,以造烟水空濛、浮萍隐隐的清深之境。在这浮萍之上的不远之处,作者则又轻勾出一段曲折连绵的杂生花树的平缓江岸,又与其下的丛生浮萍遥应夹衬,江岸与浮萍之间的画面空间亦作留白,以显淼苍空阔之态。而在丛生浮萍与平缓江岸遥应衬照的狭窄之处,作者斜纵向轻划出一丛细密垂摇的萋萋黄芦,既与曲折江岸相掩映,又与浮游白萍相隔对,清疏淡远、幽旷空茫,令人顿有泛舟水上、采撷芦萍的闲野心趣。

  三、秀朗莹润的设色表现

  少年以笔墨挥洒而名闻乡里,壮年以进士题名而步登庙堂,这种平顺得志的人生际遇也熏养了董其昌闲雅淡逸、谦适逊和的心性品情,因此他多用浅淡凝润之色,寄高古无为之思。所以细赏董其昌的山水画作,可以窥见其极为注重淡墨匀释与浅色撞水的结合融汇,以彰其澹泊和远的画旨。董其昌喜石青、湖绿、幽蓝等浅淡之色,并常以撞水混合稀释墨汁调和以作新色,遂成秀朗素洁、凝和莹润的设色妙彩,观之盈盈照人、韵趣无尽。

  《青绿山水图》作于董其昌暮年重归华亭旧居、闲暇游赏之期,该作设色极简,仅用石青、湖绿两色,又以淡墨兑释调配,平峦起伏,幽木绕生,盈动其间,叹为仙源。作者先以淡墨之色点染出位于画面底部中线位置的矮缓坡石,又以淡墨兑水晕染出石上的粗疏纹理,用色淡弱润酥,平缓莹洁的坡石之态遂跃然而生,接着以石青撞水分染出坡石之上的四五株绿树的纤长树干,后用淡墨统染出绿树的细密枝条与繁茂叶片,用色略显深润浑浓,似觉绿树摇曳于氤氲山岚之中,顿感润和清幽之气掩映绿树,可谓淡逸空谧。而在坡石、绿树左侧,作者又以与坡石相同的淡墨分染出起伏平峦的表层峰石和溪畔叠嶂,峰石与叠嶂皆用色朗素润,望之自有平滑和缓之感。然后其再混水勾兑湖绿平染出峦上密林,用色则与绿树枝叶的深浑之色保持一致,沿平峦大小峰石而生,或疏或密,又将这清奇山水映衬得绵远空幽。

  《溪山旅居图》是与《青绿山水图》作于同一时期的横轴小品,该作用色融合了淡墨、石青和幽蓝三色以作溪山悠游之景。作者先以极为淡弱的水墨平染出蜿蜒峰峦,接着又兑水对峰峦进行擦染,晕化断开其彼此相连的峰线,以生云岚萦绕的幽深之境。然后以石青、幽蓝二色撞水点染出峰峦之下、沙洲之上的高树和矮石,再兑水点染出高树枝叶,其自如卓然之姿遂出。

  清远山水静雅挥洒,云间名士幽致风韵。品赏董其昌的山水画作品,真如步入林泉洞丘、遍游川峦江湖,寸尺放目之间,卓然境趣尽现,自有一种闲逸文士的无拘澹泊之气。而玩味其山水画作,又觉笔法游走疏淡柔宛、连贯流畅,构图设计工整精细、奇巧别致,设色表现秀朗莹润、灵和明澈,高超绝伦的技艺手法所营造的艺术风格着实令人击节称妙、赞誉难止。细致领略董其昌山水画的内涵韵味,深入鉴析其山水画的表征风格,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认知山水画画种的属性特色,也可以促进当代山水绘画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文斌.《师造化,得心源——试述董其昌山水画程式意象的创生机制》.大众文艺, 2010(01).
  [2]谢华文.《论董其昌的山水画风格与美学特征》.美术界,2012(03).
  [3]周文利.《论董其昌山水画之平淡意境》.美与时代, 2012(04).
  [4]马永明.《论董其昌的山水画与“南北宗论”》.祖国, 2013(0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