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童年印象》的立体主义创作过程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1. 引言
2.创作历程
2.1 搜集和整理创作素材
2.2 绘制素描稿
2.3 绘制色彩稿
2.4 创作正稿
3.结论
参考文献
以下是论文正文
摘 要: 立体主义是1908年起源于法国的一个全新的绘画和雕塑运动流派,其发展一直延续到20年代中期,它对建筑设计和理论有着重大影响。立体主义的艺术家们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艺术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来构成画面是艺术家们所要表现的目标。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维空间的绘画特色。我的毕业创作《童年印象》正是基于这一点来进行的。 经过这几年对油画的学习,自己更倾向于形式语言上的表现。我喜欢毕加索对画面构成的把握,喜欢布拉克在绘画形式语言上的运用。对形与色的不同要求和表现会呈现出不同的画面形式,注意它们之间的对比变化可以得到很大的乐趣。我不愿拘泥于细节的表现方式,更多的时候我考虑则是形与色在画面上布局所带来的美感。而《童年印象》这幅创作就是用立体主义的方式来表现我脑海中支离破碎的童年印象。
关键词:立体主义,毕业创作,画面构成
1. 引言
我从来不敢轻易碰触的是童年的记忆,因为美好所以不敢亵渎,因为纯真所以不敢比照,因为物是人非所以不敢再念。而在一次次的创作中,那些支离的场景那些破碎的故事,总是一次又一次的浮现。看到了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知晓了《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了解了布拉克的绘画之路,我被立体主义的表现形式所深深吸引。他们的作品给了我巨大的震撼和启发,从而奠定了我毕业创作的基本思路。这又使我再回童年。 立体主义是现代一种产生影响最为广泛的形式流派,它甚至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推动了整个20世纪现代造型艺术的发展。立体主义思潮不仅影响了20世纪绘画的发展,还有力地推动了建筑和设计艺术的革新。 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加深了我对绘画本身的理解,它并不同于以往的绘画形式。点、线、面的巧妙结合,对物体进行的再创作,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此次创作中,我结合立体主义的创作手法,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体验立体主义带给人们审美的跨越,并找寻当今社会下立体主义的表现与传达,激发自我潜在的创作热情。
2.创作历程
2.1搜集和整理创作素材
回顾四年的创作生涯,发现绘画创作的过程有两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另一个是依靠物质媒介和科技手段传达一种审美认识,展现在人们面前。遵循绘画的创作过程,首先是寻找创作的素材,这是完成一幅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创作来说,选材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一幅成功作品的中心,一个好的题材也会使作者充满强烈的作画欲望,并且迫不及待的想要用形式感来表现自己的作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同时达到感染他人的效果。
在我小的时候,生活在姥姥家。家里有一群小伙伴,村中有一条小河,清澈见底。每天清晨的空气总是那么的清新,我喜欢在朝阳下和小伙伴们一起开始快乐的一天,在这样无忧的环境中,慢慢的我们长大了。城市也在发展,看着在小时候的欢乐家园上有了很多的高楼,很宽的马路。它们撕碎了我对童年的记忆。就像一幅风景画被撕碎而又重新组合、排列、再现。 初冬午后的阳光是那么温暖,我走在公园小道,无意中回头看到很多家长和孩子在新建起的公园中玩耍。就是这不经意的一瞥,突然间给我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我心头一震。引起我注意的不止是这熟悉的画面,还有一位老人和一个孩子。我注意到他们的时候,孩子正在给老人糖吃,我不知道这位老人是她的爷爷或者姥爷,但可以看出孩子很懂事。此情此景,我想到了我的姥姥,想到了我的童年。我努力的去回想那个属于我的记忆,可这些又是那么的模糊。暂且就把这一幕称为午后童年吧。如今面对即将开始的毕业创作,午后童年的那一张被打碎、重组的画面反复出现在我的脑海中──这不正是我想要表达的么,记忆里破碎的回忆被重新找回??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开始着手我的创作。经过反复斟酌我决定采用解构与重组来表现我对童年的理解,这就接近于立体主义的绘画表现形式。有了这个思路,对我下一步安排画面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2 绘制素描稿
素描稿对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素描是最基本的艺术表达方式,也是艺术家造型语言的集中体现。确定好了思路,我绘制大量的素描稿,并进行了多种构图的尝试。绘制小构图时,我对立体主义以及作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立体主义追求通过几何形体的排列组合产生的美感。它不是通过一个单一的视点、角度来表现事物。而是将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事物归纳成几何形体,表现在同一个平面上,把三维空间归结成平面的、二维空间的画面,所以整个画面有些支离破碎。不同的视点表现,依靠的是理性、观念和思维,从一定层面表现出了时间的持续性。通 过造型表达了内容与情感,把创作想要表达的第一感受以我的方式真实的反映到画面上了。
经过研究,我发现在大师的画中每个场景、每个人物的位置几乎都是经过计算和仔细推敲而定下来的,多一点都会影响效果。在这些构图中有的呈现三角形,有的呈现“S”形等等,都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他们把画面分割,让客观物体转变成画面所需要的形,每一线条的长短、每一方圆的比较、每一疏密的安排、每一造型方式的扩展,都在造型上都有很强的完美性,这些使我感叹万千。毕 加索说:“我要按照我的想象来作画,而不是根据我所看到的。”勃拉克也说:“画家并不想构成一件奇闻轶事,而是要造成一种绘画的事实。”于是我明白了要在构图阶段就要有一个自我保护意识,就是不受自然形态的影响,理性的去处理画面中形与形的变化。为了达到造型上的理性美,我首先在整体上采用了三角的构图;其次对画面人物的形体塑造进行了分解、重组,另外是对空间感的减弱,最后对画面整体的分割、变形和重组。(如:图1-1)
在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中,画面中的人物、静物或是风景都彻底改变了通常意义的视觉图像,通过变形、割裂、分解和组合进行了重新的布置和处理。经过了对创作的初步实践和思考,我大体确定了在画面上的各种形。首先在面积上要有所区别,面积上的等量会让画面在构成上缺少变化产生均等感;其次在 形状上寻求变化形的相似也会在造型上产生雷同。在绘画的过程中,我遇到了相近相似的形,就对它进行了主观的处理,并在强调形的特点的基础上强化两者之间的宽窄、大小、长短和整碎的对比关系。(如:图1-2)形体的变化来自于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感受和主观强化,而处理到什么程度,则要依据画面的构成关系和主题的表现来进一步的确定。对于画面的形式感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这些认识也将会指导我在下一阶段的创作中更好的把握画面。
2.3 绘制色彩稿
在确定好构图并安排好人物造型之后,我开始进行小色稿的绘制。此时,我主要分析了毕加索在《亚维农的少女》中的色彩运用。在这幅画中,从右边背景的那些蓝色块面中,可发现画家的匠心独具。蓝色,通常在视觉上具有后退的效果。毕加索为了消除这种效果,便将这些蓝色块勾上耀眼的白边,于是它们看上去就拼命地向前凸现了。这种效果也在我的创作中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色彩稿的绘制过程中,我也使用了蓝色的背景加之白色的分割线(如:图1-3),既把画面有序的分成了上下两个大的块面,又使画面中的人物更加的凸显。画面中亮色直线的有序穿插,意在达到重组后的稳定感。画面的正上方采 用了大面积的白色,与下方的深色调形成比对。人物上其面部使用单一色块且边缘线模糊处理,身体部位采用深灰色调和冷暖结合的塑造方法,进一步的突出分割画面后的节奏感。
色彩形式语言在创作中的表现,是发展油画语言问题的关键。这个过程中我有目的地尝试了相关的色彩搭配,反复的研究色彩之间组织的关系,试图达到一种和谐的美的享受。这期间,立体主义的代表画作总是提醒着我:色彩是将现实升华为艺术的桥梁。在立体主义的成熟期──综合立体主义中,画家开始注重画面的整体效果,不再只是强调局部的分解,色彩也渐渐丰富起来。在绘制色彩稿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种起推动作用的色调关系存在着,它引导我去改变人 物的形或变化作品的构图。让我感到对画面重色调的处理不是很理想,整幅画面灰色调的搭配显得过于生硬,不和谐。
我仔细的去分析了画家的画,布拉克在《曼陀铃》这幅静物画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画面让我感到沉稳,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那个被形与色的波涛团团包围的乐器,隐没在块面、色彩与节奏的振颤中,所有要素都与那具有音响特质的阴影、光线、倒影等产生共鸣。整个画面布满形状各异的几何碎块,几乎找不到一点空着的地方。那些朝着各个方向倾斜的块面,相互之间彼此呼应。这对我的画面修改的确很有帮助。所以在小色稿中我融入了黑色的直线与块面,这不仅没有使画面沉闷而且大大增强了画面的稳定感,把因人物几何交叉产生的浮动降到了最低。
在小色稿的创作过程中,我从色彩的纯度、透明度以及色块大小的对比关系去 研究画面;通过科学理性的分析,进而有意识地运用色彩关系、笔触、图形间的组合来表现我童年的记忆。而在表现画面空间的时候,我借鉴了立体主义观察物体的方法,在抽象的安排中形成一个具有多视角的综合体。它们由不同位置的透视而包容了不同视面、包含了无数个瞬间看到的形体,经过叠合组成一个新的空间。我刻意的消弱了画面整体前后的空间感。利用素描稿中的直线与曲线的穿插,进一步的分割画面。力求达到一种稳而不浮的视觉效果。由此,在绘制正稿前做一些色彩构图是非常必要的。先画几幅小构图,目的是从各个角度去研究构图和所画物体及各物体之间的位置、大小、方向、色调等问题,然后从中选出一个最满意的色稿。这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研究进步的过程。
2.4 创作正稿
油画作品作为一个绘画整体,它的线条、色彩、造型和构图都是为了完成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绘制正稿做准备。绘制正稿首先我要做的就是根据素描稿在画布上把要画的每个对象大体画出来,然后根据色彩小稿的基调进行绘画:勾勒形体——铺大色块——深入刻画——调整画面。 素描稿以及小色稿已达到创作初期所要达到的效果,为下一步的上色和深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进一步的深入就需要对创作本身有更深层次认识,立体主义时期的画家根据内在创作激情与画面需要来分解物体中的这些要素与基因,使之形成各种大小不一的几何碎片,加以主观有秩序的重组,再在画面上将它们作同时性的表现。这些碎片之间有的透明、有的重叠、有的互相穿插和缠绕交织,使整个画面具有更强的视觉感。在创作《童年印象》中我首次大胆的使用长直线来分割画面,比如画面的上下三分之一处,用黑白两种对比强烈的直线贯穿整幅画面(如:图1-4)。立体主义告诉我,绘画中要试图摆脱把绘画当作视觉真实反应而 勒形体——铺大色块——深入刻画——调整画面。
素描稿以及小色稿已达到创作初期所要达到的效果,为下一步的上色和深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进一步的深入就需要对创作本身有更深层次认识,立体主义时期的画家根据内在创作激情与画面需要来分解物体中的这些要素与基因,使之形成各种大小不一的几何碎片,加以主观有秩序的重组,再在画面上将它们作同时性的表现。这些碎片之间有的透明、有的重叠、有的互相穿插和缠绕交织,使整个画面具有更强的视觉感。在创作《童年印象》中我首次大胆的使用长直线来分割画面,比如画面的上下三分之一处,用黑白两种对比强烈的直线贯穿整幅画面(如:图1-4)。立体主义告诉我,绘画中要试图摆脱把绘画当作视觉真实反应而 进行模仿的概念,建立一种在空间里、时间中形体的新的观察方法。要形成完全有别于传统的视觉领域,演化成一种崭新的造型系统。这样我把位于画面右上角的树被抽象成两根交叉的黑色斜线,与长直线相交分割后景空间;右上方的立柱也被画作一条橘红色的带状,起到支撑画面的作用。立体主义一直在不断努力破 解着一切客观对象,不断的认识过程中描绘被认识的形象,并把它们穿插、交错和堆积到作品中。在我的创作《童年印象》中,我结合《格尔尼卡》,在画布上大大小小的安排了十个被抽象化的人物。画面右侧是整幅画的重点,也是画面的主体。画面的刻画重点是前景中的五个人物,包含了两个大人三个孩子。我采用了黄与蓝的冷暖对比来强调他们。根据画面中的两条直线,人与景、色与形的安排也是层层削减,既保留了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也使画面保留了细节上的层次感。
立体主义的发展意在引领读者的思维去进行整理、猜想和再创造,从而实现立体主义的认知态度。也正是这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视野,把人们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它追求通过几何形体的排列组合产生的美感。不是通过一个单一的视点、角度来表现事物,而是将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事物归纳成几何形体,表现在同一个平面上,把三维空间归结成平面的、二维空间的画面,所以画面支离破碎。然而不同的视点表现,依靠的是理性、观念和思维,从一定层面表现出了时间的持续性。在《童年印象》这幅画中,我把空间感摒弃掉,用逆向透视使画面人物近小远大,更加趋向平面化,交织于画面的线条和色彩却用来讲述画面中的故事。绘画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运用线条、色彩、造型和构图,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搭配组合,完成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它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画家的情感靠其特有的绘画语言来表现。这种语言的运用,则是取决于画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绘画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其中油画的绘画语言包括色彩、明暗、 线条、肌理、笔触、质感、光感、空间、构图等多项造型因素。就像英国人贝尔说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在两次定稿的基础下,我更加清楚了自己想要表达什么,下一步该如何去画。把模糊的记忆与立体主义这一绘画形式结合起来,让画面更具感染力,也通过不断的思考加深对绘画领域一大画派的理解,进而达到提升自身知识与技能的双重提高。
3.结论
绘画是一件技巧性很强的工作,同时它也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它要求绘画者全身心的投入,无怨无悔。艺术不是技巧,但要通过被称为技巧的东西来表达。
我痴迷于美术大师的画面,模仿着去接近他们,读他们的画、看他们的传记、窥视他们的内心、揣摩他们的造型、构图、色彩、用笔。并研究大师们的神来之笔是怎样得来的,是怎样从生活变成画面的。 在我走到创作颈瓶的时候,立体主义给了我启发。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理性的控制画面,让我知道了画面构成与色彩之间的“默契”。透过《格尔尼卡》、《浴女》和《亚威农少女》我能强烈的感受到分割构图给画面带来的效果。纵观绘画史立体主义的影响深刻,它拉开了现代主义的帷幕,各种纷繁变化的的艺术流派纷至沓来,它们的登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丰富而又精彩的艺术世界。当代艺术的多元,意味着选项的多种可能,其中没有是非与对错。个人对艺术创作路线的坚持与选择,非关潮流,也无前卫或传统的界定。绘画是件“高贵”的艺术劳动,但更是一件平凡的手艺活。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无数的肯定与否定。此次的创作使我的精神和艺术得到了历练,使我可以更加自由的发挥冷静、理性对待问题的态度。
通过《童年印象》我明确了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创作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找到了一种更适合我的作画方式。诚然,相比于对画面再现性的写实,即对物象空间感的细致刻画,我更偏爱将景物处理得平面化,这不仅是我自身风格的取向,更是因为画面的平面性排除了空间刻画对画面的干扰,让我可以在一个平面化了的视域上更纯粹地研究与表现画面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使画面更接近绘画的本质。我知道自己的绘画之路还很长,我会向着自己憧憬的目标不断向前走。我相信,凭着对绘画的热情、勤奋和思考,我会画出一片新天地。【图略】
参考文献
[1] 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编写组.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洪再新.中国美术史.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4] 杨国平、邹正洪.构图学.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5] 刘七一.立体主义绘画简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郭文堉.西方美术史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7] 意.里奥奈罗·文杜里.西方艺术批评史.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