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华东师范大学mba选题报告-上海户外俱乐部产品及其市场研究
一、立论依据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得到不断的改善。2007年我国开始实行新的休假制度,我国的法定休假日达到了115天,意味着我国居民一年当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闲暇时间。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缓解压力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不断涌现,但普通的休闲活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国内旅行社组织的一些旅游活动,越来越像麦当劳快餐一样来去匆匆,让旅行者错过隐藏在自然风光后的惊喜和乐趣。人们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回归自然,与自然亲密接触,感受自然的清新又不失惊险刺激,在惊险刺激中释放压力的休闲活动。为此,在一些大都市中形成了一种“有钱有时间又喜欢亲近自然”的“驴友”。这些“驴友”从普通的休闲活动中分离出来,热衷于在大自然中畅游,尤其是一些探险活动,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下户外活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户外运动俱乐部是户外运动适应市场需要的产物,是推动户外运动发展的重要载体。伴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户外运动俱乐部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2006年,我国正式登记注册的户外运动俱乐部有700多家,自发性组织户外群体则不计其数,有5000万人经常参加户外运动。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水平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户外运动最早兴起的城市之一。在上海,户外早已成为一种时尚的代名词。在百度工具栏中输入“上海户外运动”会发现大量的户外运动俱乐部以及户外运动用品商店,民间自发的还没有组建网站的户外运动团体更是大量的存在。1999年上海成立了第一家户外运动俱乐部——白浪户外,2003年开始,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和户外商店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到2008年底,上海登记备案的户外运动俱乐部已有50家,而没有登记的俱乐部有200多家。但纵观已有文献,发展仅有寥寥数篇关于上海户外运动的文章,专门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还是空白,发展如此迅速却没有引起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视。本为试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使得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获得更多的研究成果。1、理论意义相对于比较成熟的旅行社及旅行社产品而言,户外运动与户外俱乐部的研究确实非常少的。目前关于户外运动仅有的文献主要围绕着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户外运动救援、户外运动网站管理等,专门以户外运动俱乐部的产品——户外运动服务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比较少,所以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空白。本文选取上海市的户外运动服务产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观察、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一方面理清上海户户外运动俱乐部及户外运动产品发展的现实状况以及特征,发现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它们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对上海的户外运动俱乐部市场进行调查,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影响因素、期望等,希望能够丰富我国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理论基础与理论结构,同时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有关消费者行为,尤其是户外运动消费者行为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2、实践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较为清晰的了解到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户外运动产品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和消费者行为特征。本文的实践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二是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意义在于透过户外运动服务产品所折射出来的问题为上海市在制定和规范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的政策方面,提供一些有用依据,能够更好的引导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不断的发展。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迅速,足以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政府应当加强引导工作,为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微观层面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深入了解上海户外运动服务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了解上海户外运动服务产品市场发展规律,并发现户外运动俱乐部在产品组合、组织管理、制度设计、人力资源构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调查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客源市场,了解消费者行为特征和消费偏好等为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西方的休闲思想不同的东方的休闲思想,西方人更强调借助于休闲活动,寻求浓烈和刺激的感官享受并通过具有极大发展张力的活动形式,充实和完善以自我为主题的人格意识。因此,相对于中国语言的“户外运动”,国外更多的是用“特种旅游”或“探险旅游”来表达。特种旅游在西方国家由来已久。在这里并不赘述特种旅游的发展史,在中输入“adventuretourism”对国外探险旅游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国外对户外探险旅游的研究从最初的概念分析,逐渐发展到对探险旅游的安全、产品、市场、影响乃至专题探险旅游等深层次的研究。研究的地域也从发达国家的传统探险旅游目的地逐渐扩大到全球视野的新兴探险旅游目的地。
1.户外游憩理论研究
关于户外运动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在外游憩理论的研究中。ClayneR.Jensen在其《美国户外游憩》一书中,研究了户外游憩的基本理论,户外游憩的管理机构、服务组织以及户外运动产于和环境资源保护等方面。RobertE.Manning在《户期外游憩研究:满意度的探索和研究》中专门对户外游憩参与过程以及满意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NickHanley等在《户外游憩的新经济学》中,从经济的角度讨论了山脉(攀岩和攀登运动)、森林、河流海洋等集中户外运动的需求评价模式和方法。Sung(2000)对探险旅游、探险旅行与生态旅游、商业化的远征探险、户外游憩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
2.户外探险旅游安全研
究国外的户外探险旅游研究是从关注基本概念开始展开的,随着探险旅游的不断发展,研究的内容逐渐向探险旅游的安全问题、产品、市场、影响乃至专题探险旅游研究等深层次深入。Fluker(2005)研究认为虽然人们在生活中会努力降低风险,但是在探险旅游中确实在追逐风险,或至少是接受风险的,这也正是探险旅游的特殊吸引力。但是Cater(2006)认为探险旅游不是需要真是的风险,参与商业化的探险旅游活动的游客实际上是在追寻一种恐惧和挑战。本特利等(Bentley,Mayer,Page,Chalmers,2001)对新西兰户外探险伤亡活动,克里夫特等人(Cliftal.,1997)、维克斯和佩奇(Wilks&Page,2003)及佩奇(Pageetal.,2005)对苏格兰的探险旅游活动进行专题研究,穆萨等(Musaetal.,2004)得出到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89%的游客会受到高原反应、呼吸疾病以及肠道感染的影响。艾特肯(Aitkens,1990)、普劳尔等(Pralletal.,1995)、古莱特等(Gouletetal.2000,20001)、哈格尔(Hagel,2004)等学者不仅分析了雪上项目的基础数据,而且比较了滑雪与滑雪板运动对身体不同部位的伤害度,头盔和护腕的影响,以及技术及经验的作用。卡伦和佩奇(Callander&Page,2003)倡导安全经营和规范立法,并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保险制度是旅游赔偿中最符合帕累托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方式。
3.户外探险旅游产品及市场研究
目前,以户外探险旅游产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献比较稀少,正如More&Averill(2003)中所说的“游憩研究中最受忽视的部分是一个活动中的真是作品”。Buckley(2007)从价格、持续时间、团队规模、技术和遥远性等方面研究了探险旅游产品,发现产品可以被整理为从小规模、高难度、高价格到大规模、低难度、低价格。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早期,在西方国家与探险旅游相关的杂志、期刊、设备制造、旅行用商品、零售商和运营商数量得到了迅速发展,由此折射出旅游探险市场出现了迅速的规模化发展。Loverseed(1997)认为探险旅游是北美地区增长最快的旅游产业部门。根据加拿大的全国旅游数据显示,超过7300万北美成年人参与过探险休假,近5500万人过去12个月内进行了探险休假(TourismCanada.1995)美国一份报告显示,9800万美国成年人(近半数成年人口)过去五年内进行过探险休假。
面对发展势头迅猛的户外探险旅游,不少学者的研究方向也聚焦于此。Walle(1997)认为冒险探险和追求知识和见闻的探险分属于不同的目标市场,旅游学者和旅游业者应该能够分辨这一区别。Sung(2000)也从探险旅游多样的市场环境因子的概念唯独深入到了探险旅游市场系统的研究,并将探险旅游市场细分为六个类别:普通狂热型、预算青年型、软温和型、高端自然主义者型、家庭休假型、成熟独行者型。
4.户外探险旅游影响
随着户外探险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一系列关联影响也呈现出来,学者对影响的主要研究点在于对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Shackley(1996)对印度北部沙漠Jaisalmar进行了研究,发现虽然户外探险旅游产业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但是缺乏又显得管理使得就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Hendee&Dawson(2002)在对北美的荒野管理中发现,向土地管理者控告的多是马匹和背包徒步,骑马者在减少影响方面比其他旅游者少,马匹实际上产生了生态影响。Silori(2004)研究了喜马拉雅山脉西部的NandaDevi生物保护圈保护区探险旅游活动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应。但研究不仅仅局限在生态学方面,社会学方面的影响研究也是存在的。Noy(2004)研究了背包旅游者相互交流和讲述自己的旅行故事对叙述者和听众的意义、与社会文化的联系以及背包旅游在实现旅游者自我转变方面的影响等问题。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随着户外运动的不断发展壮大,户外运动俱乐部的不断增多,我国户外运动研究开始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过中国知网的搜索发现我国户外运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户外运动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内的学者研究并阐述了户外运动的概念。刘凤香(2008)通过比较户外运动和体育旅游两个概念,辨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虽都具有异地性、暂时性和非就业性等旅游活动的特点,但能研究重点不同,户外运动着重于“运动”,而体育旅游测侧重于“旅游”。总体来说,户外运动快速发展时期是在中国进入休闲时代后得益于我国休闲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学者将户外运动与休闲相结合,如李红艳(2005)将户外运动放在休闲的概念下进行探讨,将户外运动视为一种休闲生存状态,认为户外运动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为了满足自身身体健康、放松和休息、人际交往以及刺激和冒险等多方面的需要,采用体育运动的方式(步行、登山、滑雪、骑自行车等)在山地、水域、荒漠、高原等各种特定自然环境下进行的各种户外体验活动。齐震(2008)认为休闲与户外运动相辅相成,休闲是户外运动的前提,户外运动是休闲的方式。
2.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
互联网在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对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网络虚拟的户外运动俱乐部,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视角。一是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导向引领作用。大多数人接触户外运动都是通过网站引导,以网络为平台进行活动发布、经验交流、信息反馈等。韩冰,路紫(2007)运用评估框架对户外运动俱乐部网站论坛进行了分析,认为网站论坛的互动作用对个人出行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引作用。王杨等(2006)以石家庄乐游户外运动俱乐部为例,分析了信息流对人流的导引机制,认为户外运动俱乐部网站在信息沟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信息的产生、扩散、共享、交换衍生出信息流并对人员流动产生作用。路紫、樊莉莉(2005)以乐游户外运动俱乐部为例,在访问和调查的基础上评估了该网站的服务功能,提出中小型旅游网站进一步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论证了一个地理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电子商务时代地理区位的重要作用。二是户外运动俱乐部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李久全,高捷(2008)分析指出我国户外运动市场迅速扩大、俱乐部数量快速增加,但也存在着户外活动或赛事数量及盈利能力不足、俱乐部缺乏竞争力等问题,提出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或比赛吸引电视转播和赞助、整合户外俱乐部资源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等对策。张传统(2007)探讨了探险旅游俱乐部的未来发展模式,认为它是体验经济模式的最好实践舞台,其发展要实现与体验经济对接,并提出了探险旅游俱乐部发展若干思路。
3.户外运动产业研究
在文献搜索过程当中统计显示,户外运动研究成果最多的集中在户外运动产业层面,这也揭示了一个问题,户外运动产业的巨大经济潜力已经引起社会的重视,户外运动产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朝阳产业。从2007年至2009年底,根据着名的戈尔公司调查以及中国纺织协会户外分会数据,中国户外产品零售总额从23.8亿元增加至近50亿元,户外用品专业店的数量从2007年的1316家增加到2009年的1400家,销售额从2007年的10.6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8亿元。现有的文献对户外运动产业的研究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1)宏观层面的研究视角主要在于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现状。梁强等(2007)认为“户外”定义狭窄,商家经营思想局限、商家营运策略病态发展是我国户外运动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户外运动市场需求特征提出了价值创新策略:重新定义需求内涵;推崇“泛户外”概念;自主创新,提升国产户外品牌的整体竞争力;注重市场服务互动与消费者价值体验。郭进辉(2008)提出了户外运动旅游的概念,分析了我国户外运动的资源开发、组织与运营机构、参与者、户外用品市场发展现状,并提认为加大理论研究力度。扩大户外运动内涵、提高户外运动旅游产业开发意识、完善户外运动旅游管理,建立保障体系才能确保户外运动旅游的健康发展。梁强,王欣(2009)通过对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剖析,认为中国户外运动产业有两大难题有待攻克:一是行业整体的市场发育程度与规模有待提升,散、小、弱的状况亟待改变,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乏力;二是停留在制造加工的阶段,缺乏自由品牌的支撑。孙班军,陈永斌(2009)梳理了河北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现状,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民众思想保守、法律法规制度缺失是影响河北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因素,为此要制定户外运动长远发展规划、培育民众对户外运动的正确理念,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梁强等(2009)借助产业经济学SCP范式对我国户外运动产业的市场结构、产业运行和产业绩效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市场集中度低,市场进入壁垒低,产品差别化不大,运营粗放,研发不足。
(2)对户外运动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销、市场特征、消费等方面。户外运动产营销策略影响最主要的五种因素依次为:市场因素、组织与管理因素、企业选址因素、专业与营销环境因素、资本因素(李香君等,2007)。吴清国等(2008)分析影响中国户外与需求消费因素,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均GDP不断增长,对户外运动的需求不断增加,户外运动发展前景良好。梁强,罗永泰(2009)分析我国户外运动市场消费者需求的特点与产品特征,提出面向体验经济的户外运动产品营销变革:重新定义需求内涵、推崇“泛户外”理念;注重户外市场服务互动与消费者价值体验;营销规划需结合科技、人文和艺术。高建磊等(2009)选取京、沪、穗三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户外运动发展较快的地区,对三地户外运动群体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研究。
4.以个体城市为例,研究户外运动发展
张雅伟(2006)简述户外运动在上海的发展,归纳阐述了户外运动在上海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呼吁社会客观对待户外运动的发展,既不要过高估计它的效益,也不要用偶然事件来以偏概全。王莉等(2005),李红艳、肖光来(2008)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北京市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认为北京市户外运动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规模小,产品种类少且质量不高,缺乏专业人才,俱乐部管理不规范。黄河、朱斌(2008),胡俊、吴敏才(2008),吴宝升等(2009),张西林、王曼娜(2009)分别对桂林市、温州市和湖北省的户外运动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了桂林发展户外运动的优劣条件。
5.户外运动风险保障及风险管理研究
在各种户外环境中进行户外运动时存在一些可能引发人体伤害的危险因素,自我国开展户外运动项目以来,风险事故也伴随而来。据2007年中国登山协会登山户外运动事故调查事故小组发布的《2007中国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报告》中显示至2007年为止在中国境内进行的官方户外登山活动中共有81人遇难,而且近三年来,遇难人数还在不断的上升。除此之外,大量民间自发组织的户外运动活动中遇难事故的报道也频频出现,引起了社会和舆论的重视,风险问题成为是户外运动发展的一个瓶颈。邹本旭(2007)调查表明由于户外运动本身特点及在我国开展较晚,安全措施方面发展不完善等导致损伤率较高。焦玲玲,章锦河(2009)认为露营旅游相比与传统旅游来说自主性随意性强、内容与形式更为复杂、风险系数高。
户外运动活动存在风险,建立与之相配套的风险保障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张进福(2006)认为一个高效完善的旅游安全救援系统应该由核心机构、救援机构、直接外围机构、间接外围机构四部分共同组成。王小利,张树夫(2007)认为构建我国探险旅游安全保障体系要加强对探险旅游危险因素的安全感知,对探险资源进行风险评定,建立安全救援系统。李俊,凌浩(2008)认为盈利性户外运动在组织过程中面临三种风险:人的风险、伍的风险、环境风险,推断出盈利性户外运动组织过程的风险管理实际上是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风险管理效果评估的动态循环过程。邹统钎等(2009)通过探险旅游风险评估及保障机制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认为还未出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探险旅游安全管理模型和全面保障模型。齐震(2009)认为建立一个以户外运动法规政策为理论指导、以户外运动装备为物质基础、以户外保险和户外救援为两翼保护措施的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使户外运动俱乐部摆脱民间的组织状态。龚良军,陈然(2009)针对俱乐部日益凸显的管理问题,指出应加强对俱乐部的管理规范化,把经验变成制度,建立科学完备的体系、制度。
6.户外运动法律法规及政策研究
建立健全户外运动的法律法规是保障户外运动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学者们已达成共识。龚良军(2009)认为户外运动法学研究十分薄弱,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相对于户外运动发展缓慢;法律效力层次低且缺乏适应性;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立法研究少;操作层面上的立法滞后,呼吁加强户外运动立法。李萍等(2007)从地理环境、经济环境、网络环境三方面,对中国户外运动公共政策进行分析,认为中国亟需建立安全救援体系的相关政策,健全户外运动品的质量认证标准。
(三)研究评价
由以上回顾可以发现,国外户外运动研究从最初的主要关注基本概念,逐渐向探险旅游的安全问题、产品、市场、应先个乃至专题探险旅游研究等深层次深入;研究地域从发达国家的传统探险旅游目的地逐渐扩展到全球视野的新兴探险旅游目的地;研究方法中描述性定性分析逐渐减少,实证研究、定量分析方法乃至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逐渐增多。国内学者对的研究重点在与户外运动产业及户外运动风险保障及安全管理方面,多数是一些描述性的定性分析,多数是从宏观层面的研究,微观问题研究成果欠缺,也没有形成系统化、模式化的研究体系,可以看出,国内外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首先,在研究对象选取上,从目前相关研究的集中度和选题的倾向性来看,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户外运动及其相关行业;二是户外运动风险管理问题。对户外活动的真是存在部分,户外运动服务产品及户外俱乐部的研究却非常少。户外运动的发展能否得到规范,安全问题能否降低都与户外运动俱乐部息息相关,存在一定理论空白。
其次,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的探讨多集中在宏观层面,户外运动俱乐部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现阶段的户外运动俱乐部是怎样运营的,它与其他类型的俱乐部有何区别于联系,还没有进行深入探讨。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拥有庞大的客源市场,其户外运动俱乐部有哪些类型,有多少注册的,多少团体性质的,多少实体店面还都是模糊的。户外俱乐部的户外运动服务产品是怎样设计的,是否真正的对接了市场需求,还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最后,在研究方法运用上,采用概念性方法进行理性探讨的文献较多,户外运动产业的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描述性、推理性、数理统计3种类型;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数理统计方法,定量有余而定性不足,两者结合度不够高。有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服务性产品及其客源市场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从休闲学、旅游学的角度来深入研究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力求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深入了解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客源市场的为上海户外俱乐部的发展做出理论上的贡献。
(四)主要参考文献:
[1]李香君.户外运动产业经营现状与特征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24-127.
[2]王莉,何世权,张慧峰,高侠.对北京市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9):1159-1161.
[3]黄河,朱斌.旅游城市休闲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研究——以桂林为例[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4):25-27.
[4]郭进辉.我国会外运的旅游产业发展评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54-57.
[5]梁强,李芃松.基于隐性需求挖掘的户外运动产业价值创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3):214-217.
[6]张鹏飞,陆晶晶.我国户外运动研究现状[J].体育承认教育学刊,2009(5):47-49.
[7]李久全,高捷.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2):1625-1627.
[8]梁强,罗永泰,赵伟.户外运动产业的需求挖掘与价值创新策略[J].体育社会科学,2007(3)34-36.
[9]孙班军,陈永斌.河北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1):1-2,17.
[10]梁强,王欣.微笑曲线视野下我国户外运动产业战略升级思考[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1)4-7.
[11]韩冰,路紫.户外运动网站论坛功能评估及其互动作用对个人出行行为的导引[J].人文地理,2007(1):58-62.
[12]王杨,孙中伟,樊莉莉.中国户外运动网站的现状及其对人流的导引——以石家庄乐游户外运动俱乐部网站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3):84-89.
[13]李红艳,肖光来.北京市民参与户外运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8(4):41-43.
[14]胡俊,吴敏才.桂林市户外运动现状调查与发展空间分析[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123-126.
[15]张雅伟.对上海户外运动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1-73.
[16]李萍,李骅,李艳翎.湖南省户外运动产品消费的实证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6):690-693.
[17]吴宝升,龚益静,何立.温州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9(3):70-73.
[18]张西林,王曼娜.户外运动俱乐部规范发展探究——以湖南省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6):95-97.
[19]李香君,王爱丰.南京户外运动产业营销策略因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1):45-50.
[20]吴清国,王涛,王先亮.中国户外运动消费需求趋势分析[C].第22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北京,2008:164-167.
[21]高建磊,张朝晖,辛洪涛.京、沪、穗城市户外运动群体的消费行为研究[J].体育世界,2009(2):35-36.
[22]梁强,罗永泰.需求导向的我国户外运动产品体验营销创新[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17-19.
[23]袁小飞,阚如良.户外俱乐部提升户外运动着环保素质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15-18.
[24]李萍,李艳翎,李骅.中国户外运动公共政策现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7(6):13-15.[25]龚君良.中国户外运动立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3):141.
[26]刘凤香.户外运动与体育旅游的概念与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2):74-78.[27]吴耿安,郑向敏.户外运动安全防范管理初步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07-109.
[28]邹本旭.对山地户外运动的损伤及预防措施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5):108-110.
[29]李俊,凌浩,陈接华,王会娟.营利性户外运动组织过程风险管理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46-49.
[30]李俊,凌浩.户外运动俱乐部活动组织的风险管理操作程序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3):13-16.
[31]邹统钎,陈芸,胡晓晨.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9(1):86-92.[32]路紫,樊莉莉.中小型旅游网站服务功能与商业模式的区位问题——以乐游户外运动俱乐部旅游网站为例[J].人文地理,2005(1):103-106.
[33]邓宇.中国户外行业的产业链建设[N].中国体育报,2008-10-21(6):12-27(3).[34]董范,刘华荣,国伟.户外运动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地质出版社,2009.
[35]龚良军,陈然.关于户外运动俱乐部管理机制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6):251-252.
[36]梁强,杨晓晨,李宗浩.基于SCP范式的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9):60-63.
[37]齐震.论我国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管理观察,2009(2):109-191.
[38]焦玲玲,章锦河.我国露营旅游发展与安全问题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4):92-95.
[39]张进福.建立旅游安全救援系统的构想[J].旅游学刊,2006(6):39-43.
[40]王小利,张树夫.我国探险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7(7):2100-2102.
[41]齐震.休闲视角下的户外运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45,48.
[42]宋增文,向宝惠,王婧,钟林生.国内外探险旅游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9(5):25-30.
[43]卢峰,小康社会体,育的休闲化趋势[J].呼喊体育学院学报,2005(3):7-10.
[44]马德明,户外运动:一不小心流行起来[J].知识经济,2002(9):68-67.
[45]止行,户外运动不等于冒险[J].中国体育,2005(6):110-112.
[46]中国思念果岭闪烁2004“探路者”杯户外运动挑战赛[J].足球世界,2004(17).
[47]“山地户外运动”成为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5,(2)
[48]胡小明,新世纪体育的走向——娱乐与健康[J].体育与科学,2001(4):1-3.
[49]CliftS,GrabowskiP,SharpleyR.BritishtouristsintheCambia:healthprecautionandmalariaprophylaxis[M].Tourismandhealth:Risks,ResearchandResponses,1997.
[50]GouletC,ReguierG,GrimardG,ValoisP,VilleneueveP.Riskfactorsassociatedwithalpineskiinginjuriesinchildren:acasecontrolstudy[J].AmericanJournalofSportsMedicine,1999,27:644—650.
[51]PageSJ.ThecostofadventuretourismaccidentsfortheNewZealandtourismindusty[M].TourismPolicyGroup,MinistryofCommerceWellington,NewZealand,1997.
[52]BentleyTA,andStephenJ.Page.Scopingtheextentofadventuretourismaccident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1,8(3):705—726.
[53]WilksJ,PageSJ.Managingtouristhealthandsafetyinthenewmillennium[M].Pergamon,Oxford.2003.
[54]PrallJ,WinstonK,BrennanR.Severesnowboardinginjuries[J].Injuries,1995,26:539—542.
[55]MusaG,HAI工CM,HighamJES.Tourismsustainabilityandhealthimpactsinhighaltitudeadventure,culturalandecotourismdestinations:acasestudyofNepal’sSagarmathaNationalPark[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04,12:306—331
[56]MalcolmM.MountaineeringfatalitiesinMtCookNationalPark[J].NewZealandJournalofMedicine,2001,114:78—80.
[57]HagelBE,GouletC,PlattRW,PlessB.InjuriesamongskiersandsnowboardersinQuebec[J].Epidemiology,2OO4,15:279—286.
[58]Aitkin’sM.Havesnowboardwillsoar[J].ThePhysicianandSportsMedicine,l990,18:114—120.
[59]ChrisGrattonandPeterTaylor,Economicsofsportandrecreation,2000
[60]EricDunning,Sportmatters:sociologicalstudiesofsport,violence,andcivilization,1999
[61]GrantJarvieandJosephMaguire,Sportandleisureinsocialthought,1994
[62]AndrewSceats,Sportleisureclubmanagement,1985
[63]RichardEMull,KathrynG.Bayless,recreationprograms:conceptsandpractices,1999
[64]PackianathanChelladurai,humanresourcemanagementinsportandrecreation,1999
[65]JohnSwarbrooke,Adventuretourism: thenewfrontier,Oxford;Boston:Butterworth-Heunenmann,2003.
[66]SimonBell,Designforoutdoorrecreation,London;NewYork:E&FNSpon,1997.
[67]Steve﹒Llg,Theoutdoorathletes:totaltrainingforoutdoorperformance,unitedstatesofAmerican,1987.
[68]RobertE.Manning,Studiesinoutdoorrecreation:searchandresearchforsatisfaction,Oregonstateuniversitypress,1999.
[69]SungHH.Ananalysisoftheadventuretravelmarket:fromconceptualdevelopmenttomarketsegmentation[D].StWestLafayette:PurdueUniversity.2000:43-48.
[70]FlukerM.Perceivedriskinadventuretourism[D].Australian:VictoriaUniversity,2005:22—30.[71]TourismCanada.AdventureTravelinCanada:AnOverviewofProduct,MarketandBusinessPotential[M].Ottawa:IndustryCanada,1995:2—48.
[71]WalleAH.Pursuingriskorinsight:marketingadventur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7,24(2):265-282.
[72]ShackleyM.CommunityimpactofthecamelsafariindustryinJaisalmar,Rajasthan[J].TourismManagement,1996,17(3):2l3.2l8.
[73]HendeeJC,DawsonCP.WildernessManagement[M].Colorado:WILDFoundationandFulcrumPublishing,2002:71—93.
[74]SiloriCS.Socio·economicandecologicalconsequencesofthebanonadventuretourisminNandaDeviBiosphereReservewesternHimalaya[J].BiodiversityandConservation,2004,(13):2237-2252
[75]NoyC.Thistripreallychangedme:backpackers’narrativesofself-chang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4,3l(1):78-102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通过选取上海市户外运动俱乐部户外运动产品及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从理论和实践、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角度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探讨,分析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客源市场状况以及存在问题。
(2)研究内容
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绪论。本章在系统地概括本文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同时,对国内外相关学术界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以求为全文提供理论上和研究思路上的铺垫。
第二章,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发展概述。本章简要的概述国内外户外运动及户外俱乐部发展历程,了解户外运动及户外运动俱乐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深入分析上海户外运动的起源、户外运动俱乐部的产生、发展以及各阶段的特征以及户外运动俱乐部对上海市民休闲旅游活动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现状分析。对上海现有的户外运动俱乐部类型、发展模式、基本业务、性质职能、人力资源构成等进行研究;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现有的户外运动产品即户外运动线路进行细致分类整理,并总结出其现阶段特点。
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客源市场状况。了解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参与行为、参与动机。分析各种现状背后的原因,并为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更好的发展提供现实参考依据。
第五章,建议与展望。根据前五章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本章针对性地提出为更好的发展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应该做出的努力。指出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后续应当跟进的研究。
(3)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实际发展情况2.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客源市场状况3.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存在的主要问题4.为更好促进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政府、企业与社会应采取的措施。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分析法。论文通过多种途径产业了大量与户外运动俱乐部相关的多方面的文献资料:
(1)INTERNET户外运动俱乐部基本信息检索。户外运动俱乐部网络化发展的特性,本文采用了大量的网络检索。主要是通过百度和GOOGLE两大检索服务商,以“户外运动俱乐部”和“outdoorsports”为检索词,搜集和了解与户外运动相关的中英文网站和各种相关资料。
(2)学术文献研究:由于户外运动是新兴的研究,关于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更是比较稀缺,所以对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采用相关主题词检索的方法搜集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论文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休闲、旅游、休闲体育、俱乐部、户外运动、发展问题、服务与营销等方面的学术期刊、图书和电子文献。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户外运动俱乐部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了解前人研究的情况,为论文的写作提供构思素材,并奠定论文的理论基础。
第二、问卷调查法。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实地调研;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客源市场状况进行深入了解,以获得更为详实、准确的资料。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第三,比较分析法。通过自身问卷调查得出的相关结论与前人类似研究目的的调查数据相比较,期望从分析中发现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特点,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
第四,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本文基于文献理论分析和专业人士访谈所得资料,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了定性分析,与此同时,更多地借助定量研究的方法,以问卷调查所得的客观数据为依据,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状况进行量化,以便更清晰直观地反映问题所在和更好地对症下药。
3.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上海户外运动客源市场庞大,户外运动俱乐部数量也相对较多,但是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却非常欠缺,本文欲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第二,以一般性理论分析为基石,通过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实地调研,将现实情况与理论分析上的结果进行比较,更一目了然得得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而使得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第三,将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与休闲理论相结合,从休闲的角度阐述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产生、发展的原因与动力。
4.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三、论文大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评价
第三节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处理
第四节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基础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研究基础
第二章户外俱乐部户外运动发展概述
第一节国内外户外俱乐部服务产品发展概述
一、国外户外运动展回顾
二、我国户外运动发展简述
(一)户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二)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回顾
第二节上海户外运动发展简介
一、上海户外运动的起源与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
(一)上海户外运动的起源
(二)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
1.户外运动俱乐部类型及级别
2.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模式
二、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户外活动产品历史发展演变
三、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户外活动产品分类梳理
四、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户外活动产品特征
第三章上海户外运动俱户外活动市场分析
第一节上海户外俱乐部户外活动客源市场调查研究
一、问卷设计及样本构成
(一)问卷设计
(二)样本构成
第二节、户外运动户外活动产品参与者实况研究
(一)参与群体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二)户外运动俱乐部旅游产品参与者行为特点研究
第三节、不同群体参与行为比较分析
(一)不同性别群体参与行为比较
(二)不同年龄群体参与行为比较
(三)不同文化程度群体参与行为比较
(四)不同职业群体参与行为比较
第四节、影响因素与研究结论
(一)影响市民参与户外运动俱乐部旅游产品因素分析
(二)研究结论
第四章上海户外运动俱乐旅游产品部存在的问题及经验借鉴
第一节户外运动俱乐部户外活动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问题原因分析
第二节国内外户外俱乐部经验借鉴
第三节上海户外俱乐部户外活动未来发展趋势
第五章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对策建议
第二节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