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解读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21 共1998字

  一、文章的写作背景

  1843 年末至 1844 年初,马克思撰写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导言》一文,并于 1844 年 2 月发表在《德法年鉴》上。当英国和法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进行了全面的产业革命时,德国仍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下,并且这种封建统治的权力很强。也就是说 , 当英国和法国的无产阶级在为寻求自我解放而与资产阶级作斗争时 , 德国还停留在封建时代。

  当时的社会状况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在作为《莱茵报》主编期间,所遇到的三件事 -- 出版自由、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塞尔记者的辩论,使马克思产生了这样一个困惑,一个关于国家职能的困惑,究竟国家是维护富人利益的工具还是黑格尔所说的国家是绝对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绝对自由的保证。

  由此,马克思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撰写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导言》一文。马克思在 1859 年所写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 ) 序言》中回忆道:“在 1842-1843 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

  二、文章的逻辑思路

  文章的开头,马克思便指出,“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 .马克思直接开门见山的说对宗教的批判已经结束,那么历史必然合乎逻辑地进入对宗教所依赖的世俗基础的批判。由此,马克思提出了三个变成思想“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 , 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 , 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 就成为了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 , 对宗教的批判就成为对法的批判 , 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

  当英国和法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进行了全面的产业革命时,德国仍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下,这无疑是马克思难以忍受的。

  所以马克思要把斗争的矛头转向德国的国家制度,“应该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正向一个低于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仍然是刽子手的对象一样” .当然仅仅批判德国国家制度是不够的,马克思在这里就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批判了德国的制度,还批判德国国家制度抽象概念上的延伸 -- 黑格尔法哲学。

  当马克思对思辩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的时候,“它就不会面对自己本身,而会面向只有用一个办法即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 .所以马克思接着引出了一个着名观点“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 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批判的武器指的是革命理论 , 革命需要理论 , 理论就是革命的武器 , 理论正确 , 武器就锋利 , 理论先进 , 武器就先进 ; 武器的批判指的是革命实践 , 革命离不开实践。这里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没有先进的理论,革命或者说德国人的解放就是空壳、没有生命力的。而有了理论的指导、有了理论与群众的结合,在这样的基础上马克思就要思索关于德国人解放的实际可能性,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德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实现解放德国的历史使命 , 这个阶级意识落后 , 革命不彻底 , 德国资产阶级进行的革命只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 那么马克思就要寻找一个阶级 , 一个主体来实现德国的解放。

  三、文章的批判主体

  马克思把德国的解放交给了无产阶级这个新生的社会力量 ,并认为这个主体一定能够完成现实批判。正如列宁所说 :“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一点 , 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 .在马克思看来 , 无产阶级是能够将革命与理论相结合并把它付诸实践的批判主体。马克思指出 , 无产阶级所承受的苦难是普遍的 , 所受到的阶级压迫和所处社会地位的低下是空前绝后的,所以马克思指出这个阶级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并且指出这个阶级还肩负着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关于无产阶级的叙述标志着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结束语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导言》一文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 , 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导言》篇幅虽不长,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意义重大,是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 .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 : 第 21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75. 第 59 页 .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2 卷 )[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5.第 32 页 .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1 卷 )[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5.第 1 页 .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1 卷 )[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5.第 2 页 .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1 卷 )[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5.第 4 页 .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1 卷 )[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5.第 9 页 .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1 卷 )[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5.第 9 页 .
  [8] 列宁选集 ( 第 2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5. 第 305 页 .
  [9] 聂耀东 .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着导读 [M].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第 17 页 .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