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作为独立的个体所拥有的生存和生活的资源和状态,以及民众的利益满足情况,从长远来看,还包含民众在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等等。***作为从基层逐渐成长起来的党的领导人,他更加关注民生,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形成了清晰而全面的民生思想。
一、***民生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1.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强调民众是国泰民安的根本,是维护封建君王统治秩序的根本。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所提“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就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总述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些直接提及了“民本”二字,如《管子》中强调“立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在《仁学》中谭嗣同也提出“因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但纵观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可知,无论诸君王或思想家所提语句中是否含有“民本”二字,只要其思想是保民惠民,以民为本,为天下苍生、为社会稳定着想,都可归为民本思想。如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除此之外,传统民本思想中还提出了以民为本、治国安邦的方法和措施,如孔子提出的“德政”思想,强调君王要实施德政,以德治国,保民、惠民、恤民、养民、富民;宋朝时提出的“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及朱元璋的“治国必先安民,安民必先富民”等。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强调人的重要性,从人民、君主、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中揭示了历届君王的执政规律,揭示了历届政权兴衰的规律,强调人民在国家兴亡中的作用,重视民众,就应以德治国,实施德政,提高统治者的道德水准,利民富民,使人民富裕,使人民得利,顺民意才能得民心,才能使国家兴盛。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各项政治措施都是以维护君主的权力为准则,具有阶级局限性。***的民生思想汲取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摒弃其糟粕,认为人民的幸福安康,人民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2.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肯定并重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所拥有的重要地位,认为社会发展所创造出的价值和财富来源于人民的实践,其成果应属于人民群众,人民必然是社会公共权力的持有者,这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民生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1]
从而说明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和其历史地位。民生问题是生产力与人民发展之间的问题,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若想得到妥善的解决,必须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调整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问题,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前提和基础,只有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进步,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才能够得到完善,人民群众自身才能够得到发展。因此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必要条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共产党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其成为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重要力量和源泉。***作为从基层逐渐成长起来党的领导干部,更是心系群众,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融入到其民生思想中。
3.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
中国共产党自其诞生之日起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疾苦,结合社会发展变化的具体实际,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在不断形成和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以及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相继推动和发展民生建设,不断丰富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
毛泽东民生思想重点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为民思想,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必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不断在全党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利就是为国家谋利,为民族谋利,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多为人民群众谋求物质利益,始终强调共产党人的言行举止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以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为一切行动的标准。
邓小平民生思想重点强调发展经济,共同富裕的富民思想,在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确立了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富民目标。结合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提出大力发展经济建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人民利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邓小平的富民思想立足社会现实,突出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推动民生建设中的优越性。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之间的关系,突出体现了其重视人民群众利益的利民思想。江泽民的利民思想主要表现在关注民生和改善民生两个方面,强调要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只有密切联系群众,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以人民的幸福为依托,才能够保证党在执政过程中,在工作中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不脱离群众,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发展。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注重民生问题,将改善民生作为主要任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布局,在民生建设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人民群众的发展是最根本的问题,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重视人民群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就业、医疗、社保、养老、教育、住房等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事业,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不断发展,说明只有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得以实现,这为***针对民生问题施政提供了依据和原则。
二、***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推动社会发展,保障民生建设,提高生活质量,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主张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大力推进民生建设,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使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的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让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1.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
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要想得到不断的改善,民生问题若想得到妥善的解决,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让经济快速发展起来,让社会财富快速积累和丰富起来。***大力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的良性循环。他在视察天津时强调要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导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的步伐中稳步前进的推进经济的发展和民生建设的保障和改善[3]。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的良性循环,就要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解决体制机制的弊端,发挥科技资源和科技人才优势,不断解决就业等关乎民生之本的问题,实现社会成员的良性就业体系,做好青年就业工作以及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缓解失业带来的社会压力。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带来人民生活的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免除,消费层次从万元级跃至十万元级,私家车每年以 1000多万辆的速度增长消费,住房面积的增大,旅游行业大发展都说明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民生建设欣欣向荣的局面。
2.政治建设与民生建设
政治建设和民生建设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人民需要参政,获取应有的民主权利,给予自己利益和生活最基本的保障和更高的追求,党则需要心系人民,让人民监督,谦虚谨慎,不断提高为民执政的能力。***认为只有党和政府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将群众放在首位,认真踏实地做好群众工作,国家就会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发表的讲话中强调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让人民群众获得最实在的利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同时,***认为还要不断提高共产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先锋模范作用,贯彻民主集中制,提高党为民执政的能力,做好每一件关乎国家发展、人民利益的事情。
3.文化建设与民生建设
文化建设与民生问题密切相连,文化民生的发展既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是民生建设的进步。关注民生问题,就必须关注人民的精神生活,关注人民的文化需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中,发展文化事业,不断推动新的文化载体和平台,用新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5]。社会主义文化民生建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点,以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确立主流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荣辱观,将人民群众融入到文化民生建设中,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在党和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增强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履行每一个公民的文化义务,践行社会倡导的文化价值观,行使每个公民的文化权利,享受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认为文化建设应落到实处,重点建设文化资源薄弱的地方和环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合理进行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社会主义文化民生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文化民生建设,第一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随着政府在公益性文化事业上的投入不断增大,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不断丰富,公共图书事业和互联网事业等都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提高;第二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断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三要加快农村的文化建设,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第四要尊重群众的宗教信仰,严厉打击非法邪教,这既是对人民文化权利的尊重,也是对人民利益的保障。
4.社会建设与民生建设
搞好社会民生建设,就是为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社会生活提供保障,解决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贫富差距等问题事关群众最直接的利益,这些问题的解决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否幸福有尊严密切相关,社会民生也自然成为民生建设中最引发群众关注的问题。十八大报告强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发展”[6],为我国的社会民生建设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认为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的实现,机制体制的完善都是解决好民生问题的关键,要在广大城乡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建设、农村的教育卫生、生产生活安全等方面加强社会民生建设,不断拓展社会民生建设的领域。在教育方面,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免除,实现了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在就业方面,政府帮助广开就业门路,帮助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安置农民工转移就业,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积极扶持创业人员;在医疗卫生上积极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实施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在养老、住房等问题上,政府也不断加大制度和措施,虽然社会民生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随着制度的创新和完善,人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加有保障。
5.生态建设与民生建设
生态建设和民生建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生态环境是民生建设的前提基础,没有好的环境,人民的生产生活就无法保证,民生建设就无法进行,同样,民生建设也影响着生态建设,民生和谐,生态环境才能得到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问题不仅严重影响我国国民幸福,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需要成为了当前人民群众基本需要,生态问题已逐步演变成为当今社会重大民生问题”[7]。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民的基本生活已经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必然会提高。人们除了希望可以享受到国家发展、社会改革所带来的丰裕的物质成果,与此同时,也希望可以生活在一个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中,拥有健康环保的食物以及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8]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既是对人民生活质量的保障,也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障。
近些年来,我国个别地区仍将经济的增长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之上,***提出要采取保护优先的政策,建立最严格制度和法治来保护生态环境,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发展和循环。坚决提出“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9]。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民生建设,在食品安全方面,出来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如《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更是将食品安全纳入官员和政府的考核体系中,这一系列的法规以及强有力的监管,食品安全逐步得到保障;在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方面,重视环境容量,调整产业结构,使用环保科技,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等。生态民生的不断发展,必然会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幸福指数。
三、***民生思想的实践价值
1.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若想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就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及时制定修正各项措施,不断完善民生建设。
***的民生思想强调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国家的各项建设和民生建设相结合,结合社会现实,以实践为基础,做为人民谋利之事,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不断总结经验,大胆改革创新,真正提高和落实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宗旨,这对于当前改革的关键时期和矛盾的凸显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
2.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及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的民生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弘扬,是对为民、富民、利民、重民思想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都离不开对于民生问题的改善,离不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这是推进和谐社会及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日趋复杂化,复杂的利益矛盾必然会影响和谐社会及小康社会的建成,***的民生思想许多新内容都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它以全体人民大众的利益和要求为目标,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加大民生建设,满足群众需求,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化解各种矛盾,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坚持社会的公平正义,坚持为民执政,坚持以人为本。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在人民生活得到不断满足的基础上,大力加快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努力推进和谐社会及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许贝贝.邓小平“富民”思想的现代战略意义及思考[J].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11,(4).
[3]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EB/OL].
[4]***就加强中央政治局自身建设等提出 5 点要求[EB/OL].
[5]建设文化强国,着力解决文化民生问题[EB/OL].
[6]胡锦涛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EB/OL].
[7]黄娟.生态民生化与民生生态化[J].鄱阳湖学刊,2012,(4).
[8]林良旗,阮青.万事民为先[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9]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述评之七[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