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用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梦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2-30 共3283字
论文摘要

  一、“中国梦”的内涵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式上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可以说“,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住房、就业、学业、社会保障、生活环境、人民幸福等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13 亿中国人不断追求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并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纳入“生态文明”的视域,并且上升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这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过程之一,“美丽中国”一词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生态文明部分。“美丽中国”可以美在我们的文化、历史、人文,但更重要的是美在我们的环境。只有赖以生存的环境美丽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用“美丽中国”来推动中国梦的延续。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新阶段,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中的负面影响,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其本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和谐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三、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共筑中国梦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的生态观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研究自然界的,二者是相互依赖的有机统一体,它们相互联系并且本质上是统一的。马克思说,那些“现实的,有形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他“本来就是自然界”。马克思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不是征服者,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而不是单纯的改造对象。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消费和被消费的关系,也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二者是和谐共存的有机体,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我们必须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保护大自然。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也愈演愈烈,这些都会导致经济损失,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党中央从马克思生态观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这与马克思的生态观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都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基础,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和自然的全面发展。因此,只有从马克思的生态观入手,重视环境保护,实现环境的改善,“五位一体”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美丽中国”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四、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在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许多人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利用、改造,甚至是被征服的,这与马克思的生态观背道而驰。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不惜破坏环境,从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紧张。

  (二)耕地面积减少。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但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其中建筑用地最为严重,住宅、厂房、铁路、高速公路等很多都占用耕地资源。

  (三)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水土严重流失。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由于水资源匮乏,动植物的多样性自然不如其他地区。另外,人类过度砍伐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地质量下降,最终导致沙漠化的日益严重。

  (四)森林资源缺乏。我国是世界上森林资源较少的国家之一,其原因是由于人类过度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水灾、病虫害等造成林地面积的骤减。

  (五)淡水资源缺乏。我国淡水资源缺乏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夏秋多春冬少,这就导致了有些地区水灾频发,而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二是人为因素,部分人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也不全面,水资源浪费的现象随处可见。

  (六)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面临灭绝。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五、用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梦

  面对资源环境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我国国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这是造成资源浪费、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政府可以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加强对环保的宣传;建立生态法规,任何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都要受到严惩,要让对生态造成危害的个人和单位补偿生态损失。另外,个人也要把环保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环境、爱护自然。

  (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珍惜每一寸国土。我们要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更好发展,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余地,给子孙后代留下适宜生存的美好家园。同时要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人口、经济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构建科学合理的格局形态。另外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实践思维方式为指导的。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劳动是有害的劳动,反对离开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谈论劳动和生产力。他说:“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一般只要它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它就是有害的、造孽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观念:“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也就是说,人不是自然的所有者,自然也不是人的奴仆。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利用自然,就要善待它,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同时也要再生产自然界,使自然得以持续发展。因此,人类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有机统一。

  (四)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降低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消耗强度,提高利用率,做到控制能源消费量,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发展;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强土地管制;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过程的精简化。

  (五)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基础。从道德的视角看,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和个体道德操守的有机统一。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拓宽了道德发展的空间。第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道德主体需要明确自身的道德责任,确立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义务。因此,对每个社会成员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硬性活动,而且也需要在活动中使自己由自发到自觉,把道德理念融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不断增强人对于自然的道德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阐述中国梦: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EB/OL].
  [2]辛鸣.“中国梦”:内涵·路径·保障[J].理论导报,2013,(01).
  [3]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进程[D].西南交通大学,201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