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理论与现实路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06 共4504字
论文摘要

  当今时代是民主,开放,大众文化兴起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国的主流价值观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应该走出圣坛,走进大众,帮助大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为了更好地在大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起到指导作用,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推进和普及势在必行。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其理论精髓在于关注现实,改变世界。在如今民主和大众文化兴起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了满足这种社会需要就要使自身大众化,能够化大众。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怎么来定义呢?首先我们来阐释一下大众的涵义。尚庆飞教授曾指出,“大众化中所谓的‘大众’指的是人民大众,他们具有超越政治、经济、宗教、地域、年龄、性别、职业等界限的特质。”

  即从事现实生产生活实践的人民群众,他们是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逐渐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最终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需要,就必须推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具体理论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想改变自身现在所处的境遇,就必须注重自身理论的研究,不断地改进在研究中的不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范式的转换,特别是转到实践哲学范式,这从根本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其次,一种理论只有在精神上能够引领和吸引大众才能最终得到大众的认同,所以应该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信仰研究与大众化的结合。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化中国的大众,只有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才能更好的大众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范式的大众化

  衣俊卿教授曾说,“哲学范式不是指某种具体的哲学分析方法,而是指哲学的总体性的活动方式,涉及到哲学理性活动的各个基本方面,是指哲学理性分析,反思和批判活动的最基本的方式和路数。”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演进经历了这样的轨迹:马克思在创立它的时候是实践哲学的范式,而后在经过列宁和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哲学被体系化和科学化的过程中就明显转向了意识哲学的范式,虽然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过程已经开始向实践范式转化,但是还没用超越意识范式的束缚。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式是:向大众生活世界的回归。哲学不再冷落大众生活或远离大众生活,不再是纯粹的思辨,而是大众的哲学。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式把自己的研究对象始终着眼于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债实践活动中展开的社会结构和历史结构上,摆脱了意识哲学范式对普遍知识的绝对真理的追求,摆脱了形而上学思维的束缚。把理论深深的扎根在整个历史运动和大众的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不仅仅要从主题上回归生活世界,而且必须完成自觉的哲学范式的重新选择,即回归真正的实践哲学范式。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大众化

  在一种理论要说服大众,让大众产生认同感,并且在生活中坚持和信奉。那么这种理论就必须既要有科学的理论体系还要有终极关怀的特质更要能关注现实。本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精神。但是目前在很多哲学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过于追求体系性,导致教学内容过分抽象化和理论化,教学方法过于模式化,忽视了哲学本应具有的终极关怀精神和批判现实的功能,也不善于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性,信仰魅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涉及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生历程的一般轨迹,人的活动的基本意义,其中无疑包含着丰富的信仰因素。侯惠勤教授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将个人生命的不朽奠定在历史发展的无限性上’,‘个人实现不朽的基本方式是投身于人类的解放事业’。”

  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找到一个精神的依托,信仰的支撑来领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要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仰精神的研究。实践精神,革命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是这一开放体系的精神实质所在,也正是我们所应该切实坚持和继承。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进程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西方,批判和吸收了西方哲学的文明成果而创立的。历史已经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作为指导思想的胜利。更要体现中国人的哲学思维。符合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实际需要。要有中国作风,中国特色,中国气魄。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化的是在中华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大众。

  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渗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都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因此不管在认识论、辩证法还在唯物论、历史观上都有某些相似、相通之处,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必须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中国古哲学的遗产,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中国哲学相衔接才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中华民族的历史特征、现实环境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理论的表达方一式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更直接地与人民大众的思想沟通来,成为人民手中的锐利武器。孙亮曾引用毛泽东的理论说:“毛泽东曾明确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有的中国特性。’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清楚’‘讲明白’中国人自己的事情,才能真正意义上得到大众的关心,而且大众还乐意接受。”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要得到社会广大群众的认同,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自身理论的改进,传播方式的更新,把理论用于指导社会实践中。下面就分别论述以上三种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途径。

  (一)改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史以来最科学的哲学,批判的吸收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切积极的文化成果,创立以后也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可是现在很大部分青年同志都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枯燥乏味。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需要改进在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化,贫乏化的弊端,同时不断地提高哲学教师的队伍水平建设。首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进行改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封闭的体系,不是终极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哲学,是因为它永远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大众的需要而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内容,改进自己的表述形式,依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切非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为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服务的,代表落后阶级的利益,是腐朽的意识形态。这种提法是不加分析,不加研究,简单化的一种表现。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种思想不断相互激荡和交流,大众的视野不断地开阔,接受各种思想的渠道不断增多。如果否定其他思想的正确内容,不能辩证的看待其他的思想。大众会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狭隘的,是家长式的哲学。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有拿来主义的精神,海纳百川的胸怀,批判的吸收各种思想的精华,不断地发展自己。在教学方法上往往论证少,宣布多。给大众的感觉是强行的灌输。这严重违背的哲学的精神。

  哲学是重视论证的,为了训练人思维能力的。一种理论如果没有严密科学的论证,只是靠老师在讲台上的坚决的态度和权威,这种理论是没有说服力的,是不能让大众信服的。其次要改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吸收了人类历史上优秀的文化成果,这就需要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要熟悉中外历史,特别是哲学史。不懂历史就不懂现状,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就不能深入透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学习现代科学,马克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

  (二)更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方式

  随着现代的科学和民主高度发展,大众文化也日益兴起,它具有其它任何形式的文化都无法比拟的广泛性、平等性和普及性。在大众文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主流的价值观如何能够在日益多样化的社会思想中被大众所认同,接受,喜欢,和使用呢?如何能够成功的大众化呢?在传统的传播方式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主要靠组织影响,教育影响等。而在今天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重视大众传媒影响,发挥传媒的便捷性,形象性,个性化,互动性,兼容性的特点,以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其中电视就是一个有效的手段,电视受众面广,通俗易懂,老少咸宜。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现场纪实性和声画结合,多通道传播的特点。它集声音,音响,影像,图表以及其它符号于一体,从各个角度,多渠道作用于观众,从而表现出极强大的传播优势。除了电视途径,还可以有其他方式。我们可以借助网络视频资源,还有公益讲座,主题展览等,将文化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在如今一个媒体发达的时代,大众越来越喜欢通过现代媒体技术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中要顺应时代的潮流,采用大众能够接受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三)用大众化的哲学理论来指导实践

  用大众化的哲学来指导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走进大众,贴近大众,同大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解决大众生产生活实践的问题。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不断地符合大众的生产生活经验,与大众的心理产生共鸣,才能让大众产生认同感,进而才会有相关行为的产生,这就为大众接受外部理论宣传构建了一个基础平台。正如当年恩格斯告诫一些在美国帮助搞工人运动的德国工人那样:“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工人,而越多有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能够化大众。其中一个很重要方式是理论内容要最大程度地反映,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大众对价值观的态度,通常与它们满足自身各种利益的程度有关。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一定要渗透进寻常百姓的社会生活中,这样既可以倡导主流的价值观,大众也可以遵循主流价值观维护自身利益。这样的价值观才能有很大的社会附着力和影响力,才具有很大的普适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尚庆飞.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途径.河北学刊,2008(3):18-20.
  [2]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哲学研究,2005(8):3-10.
  [3]周宏,侯惠勤.当代信仰问题的哲学思考.理论战线,2002(11):47-50.
  [4]孙亮.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前提结构与途径吁求.思想理论教育,2009(23):27-3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681.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l 卷.人民出版社,1991:137.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