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实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14 共5408字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并逐渐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提髙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髙点。科技创新体系是支撑创新能力建设的基本力量,而科技人员又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内容和方法解析科技创新的意义、特点,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步骤,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未来创新之路的探索等内容,一方面可以促进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把握科技创新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经济的持久、稳步增长,同时也为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实践创新奠定了基础。  
  
  关键字: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发展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拉动国家、地区和企业经济增长的不再是传统的资本和简单劳动的大量投入,而要依靠科技创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学技术己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各国科技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并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将这些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以生命科技和信息科学为标志的现代科技,不仅快速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即将到来,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背景下,各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因素,并逐渐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主要因素之一。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2005年度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号召全党全社会继续坚持不懈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创新型国家。2011年1月14日,温家宝在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也指出:广大科研人员、科研院所和高校要努力与企业加强多形式多方面的合作,在不断提升企业、产业素质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由此可见,必须建立完善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内容和方法解析科技创新的意义、特点,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步骤,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未来创新之路的探索等内容,一方面可以促进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把握科技创新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实践创新奠定基础。
  
  1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活动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等特点。科技创新可分为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之间相辅相成、协同互动共同演化形成了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文化基础,没有新的理论学说和公理体系,不可能有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反过来又为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管理创新则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微观与宏观环境。技术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硬件”,而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则是社会进步的“软件”,它们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 
  
  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际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从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构成的技术创新双螺旋结构出发,进一步拓展视野,技术创新的力量是来自于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来自专家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信息技术引领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推动了管理创新,这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无疑是我们所在这个时代创新的主旋律,也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较大进步,但仍有许多因素制约着未来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影响中国科技创新活动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① 传统文化潜在地影响着人们创造力的发挥  儒家文化从构建和谐社会、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角度讲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这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和忽视个人利益的传统文化,久而久之使人们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形成一种不善于向传统东西挑战的习惯,丧失为追求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而不断创新的动力源,而这恰恰束缚了人们的创造能力。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也是以推崇“无为而治”和“禁欲主义”为其宗旨的,这些禁止弘扬人的个性和人们欲望的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初期文艺复兴所倡导的尊重人性的文化显然是相悖的。尽管这些传统文化都是产生在中国的古代或近代,但其仍潜在地影响着当代人们创造性能力的发挥。 
  
  ② 现有的教育体制使得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缺乏创意  长期以来,中国基本上沿袭了以记忆背诵为主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具有增加知识库存量的优点,但采用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缺乏勤动手、多动脑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缺乏多问几个为什么,“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怀疑精神。而怀疑恰恰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改革开放至今,虽然中国教育界在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以谋求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模式接轨,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仍然秉承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未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思维空间,使得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在实际的科技创新和生产实践中缺乏创意。 
  
  ③ 落后的经济文化仍在影晌着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经济是一种社会现象,其中必然包含着文化的因素。不同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经济观念和经济行为,而且左右着人们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部门缺乏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进行自主创新的理念和行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 
  
  ④ 缺乏现代人的科学精神  所谓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家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所具有的思想、理念、态度、价使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中国科技创新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又一重要原因是在科技界缺乏应有的对真理和知识不断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缺乏勇于批判的精神,对已有的科学理论进行怀疑和批判,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缺乏大胆创新的精神,一些科技人员由于长期受旧有的科技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法律体制的影响,在科技创新方面,创新观念淡化,创新文化氛围不浓,缺乏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许多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往往囿于消化、吸收或模仿的水平上,使得许多科研成果缺乏创意。缺乏严谨求实的精神,在中国现行的职务、职称晋升政策作用下,许多科技人员为了晋升职称、竞争上岗,相互间攀比所谓的科研成果数量,到头来只能是滥竽充数,只有数量,没有质量,这种不健康的学风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国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而且降低了中国科技人员及其成果在国际上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缺乏勇于冒险、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要进取创新,就要有冒险精神。 
  
  鉴于以上分析,未来我国科技创新领域要得到长足发展必须明确创新文化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而先进的、优秀的、有利于中国科技创新活动发展的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淀和演进。该过程不仅需要保留和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且需要决策者们通过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法律、道德等制度、体制或政策的制定和建立,逐步规范、引导和蕴育,从而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文化体系。同时,还需要吸收外来先进的创新文化,并在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碰撞中形成新质文化。以此推动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2 创新型人才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新增长理论指出科技创新型人才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并强调知识和科技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对人力资本进行知识投资可以为全社会储备财富,会提高全社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而科技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唯一载体,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来自于科技创新型人才。在这一大背景下,制定合理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战略对于一国的经济增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科技创新型人才是所有人才中创新能力最强的一个群体,平庸的工作和简单重复劳动是无法满足他们旺盛的创造、发现欲望的。他们宁可暂时承受低工资、身处小企业,但一定要有施展才华的良好氛围。所以,根据科技人才流动理论,高薪只能暂时吸引科技创新型人才,而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外在环境,尤其是宽容、允许失败、鼓励求新的氛围最能聚拢科技创新型人才。因此,制定合理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战略一定要从他们特殊的品质出发,不能只强调物质待遇。纵览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战略,尽管各有特色,但共有的核心思想均在于以市场化手段调节人才供需关系,而政府应对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方向加以积极引导,对处于萌芽期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企业给予大力扶持。  我国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战略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成型于近几年,属于赶超型科技人才战略模式。尽管我国的科技人才战略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很大的差距,但这种差距是由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随着政府重视度提升和科技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目前这种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为了构建更合理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战略,政府应重视科技人才所依赖的软环境建设,重视产学研合作,多渠道吸引科技创新型人才为我国服务,重视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管理,主动引导所管辖的企业更新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利于科技创新型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这些措施必然会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的加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3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就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而不是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同时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除此以外,其还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可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又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
  
  当前,应抓住以下重点着力推进:  ① 细化战略目标  目前,应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建立完成目标的组织架构和任务体系,让各部门、各层面、各单位按照明确的目标任务推进。  ②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使我国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二是要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还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③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首先,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其次,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  ④ 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建立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让市场充分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政府充分发挥引导、调控、支持等作用;建立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以解决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封闭低效、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建立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使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4 展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指标。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没有创新就缺乏竞争力,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价值的提升。但是创新并非易事,有些专家学者穷其一生致力于研究某个领域,却收效甚微。尽管如此,从古至今创新的火炬不息,后人沿着前人的步伐继续迈进,承载着人类的美好愿望,在科技创新之路上不断探索。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