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领导干部践行实事求是“难”的原因及破解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7-19 共7516字
论文摘要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世所罕见。在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践行实事求是“难”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有必要从根源上分析领导干部践行实事求是“难”的深层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找准破解之法,促使领导干部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好地推进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向前发展。

  一、难就难在“实事”的无限性与发展的过程性认识
  
  把握“实事”是领导干部践行实事求是的起点。无限的“实事”是不可能一下子被认识的,主体必须根据工作需要和主观需求找准一定的“实事”,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也就是作为主体实践的客体。然而,即使是所谓相对确定的“实事”,其内外联系也是无限多样、不可穷尽的,是人类有限的认识能力无法一下子全部把握的,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因此,认识“实事”是不容易的,正如毛泽东所言:“认识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马克思、恩格斯努力终生,做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才完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列宁、斯大林也同样作了许多调查。”只有通过调查研究,努力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真正搞清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真正搞清楚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真正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才能真正掌握客观实际中的“实事”,做到耳聪目明、心中有数,为科学决策打下可靠基础。

  另外,“实事”本身也是处在无限变化发展过程中,而人的理性认识一旦形成,是相对静止的,在认识形成的同时“实事”其实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认识若不与时俱进,是很容易滞后于实践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人们对“实事”的认识只有深浅之分、粗细之分、高下之分,而无绝对的真假之分。但这并不是否认人们对“实事”的正确认识,在实践中人们可以在过程中相对地认清“实事”,把握其运动发展的规律,因为这种规律不仅是相对稳定的客观存在,而且是可以为主体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通过对规律的把握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但这种预测是否科学,归根到底还要靠实践检验,但由于科学真理检验手段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真理的阶段性和相对性,由此导致了人类理性认识真理的局限性。人只能无限接近真理,但永远不可能穷尽真理。列宁把这个过程理解为“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中,对此作了这样的分析:“人类理性在其知识的某个门类里有一种特殊的命运,就是:它为一些它无法摆脱的问题所困扰;因为这些问题是由理性自身的本性向自己提出来的,但它又不能回答它们;因为这些问题超越了人类理性的一切能力。”康德已经意识到,如何超越经验是困扰理性的问题。理性只能从经验的运用中得来,但是在经过了验证而获得了有效性之后,理性所形成的原理就有可能使人相信“超越一切可能的经验运用”是现实的和真实的。康德认为,“这样一来,人类理性也就跌入到黑暗和矛盾冲突之中”。康德看到了理性的局限性,这种困扰在纯思辨领域很难突破束缚之“茧”,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可不断实现知行统一,实现列宁所言“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因此,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就在于搞清楚“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对实际情况作深入系统而不是粗枝大叶的调查研究,使思想、行动、决策符合客观实际。最重要的是要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是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当前我国人口总量已达到 13 亿多,要解决全体人民的小康和富裕问题,是非常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底子薄”,就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虽然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要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奋斗历程。对我国面临的“实事”要全面地看,辩证地分析。既要充分看到这些年来我国发展成绩巨大、有利条件不断增多,又要清醒看到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和不利因素。列宁说过,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这种全面性的要求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要求,因而,它也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最基本要求,是破解领导干部践行实事求是“难”的前提和基础。

  二、难就难在“求是”主体的认知水平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性
  
  领导干部知识结构直接制约着其对实际的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技文化知识呈几何指数增长,更新速度明显加快,专业分工更趋细化。领导干部虽然大都是知识化、专业化干部,但由于其从事的工作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管理等各个领域,由于各门学科都在飞速发展,而领导干部知识更新和专业转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种必然的知识结构局限反映在对实际的认识上,就是认识实际的偏执与狭隘。因为从实际出发,也就是根据客观情况的要求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认识,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但人们在认识实际时,囿于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制约,其关注点是不完全相同的,而是打上了深深的主体选择的烙印。知识结构不同,关注点和兴奋点就不同,看到的实际也不同。有学者认为,“主体认识图式的任一组成因素(如文化素养、兴趣、动机等)都可以突出起来调整图式的整体功能而决定对对象的选择。……‘从实际出发’伊始,主体就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的方式‘改造制作’客观实际,使之打上主体因素(知识水平、兴趣、动机等)的印记而获得‘主体化的’形态。”认识图式不同,知识背景有别,对同样的实践客体中发觉的实际亦不同,此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看一件古玩,古董商看到的是它换来的金钱,历史学家则看到了它所凝结的那个时代的精神文化。鲁迅指出,眼光不同的人读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了《易》,道学家看到了淫,才子看见了缠绵,流言家看见了宫闱秘事,表明客体实际在转化为主观实际中不是照相式的复制,而是经过了主体的加工改造,使相同实际在不同人的眼中大相径庭。现实生活中许多决策失误,并非都由于决策者的偏见,更非出于故意,而是由于决策者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的局限,导致决策者误以为这种主观实际为客观实际。古希腊阿波罗神庙中刻有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中国有句古谚:“人贵有自知之明。”这都是强调主体首先要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评价和认识,而这恰是最困难的,因为此时的主体和客体是合二为一的,理性认识与情感因素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对自己的“主观实际”缺乏认识或认识不清,这是不少领导干部之所以难以践行实事求是的重要原因。

  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局限决定了理论联系实际之难。从实际出发就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这就不仅要调查研究,全面观察了解实情,而且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正确分析研究实情,这样才能得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规律性认识。现今一些领导干部大都经过专门的理论学习和专门培训,应该说基本具备实事求是所要求的理论基础。但理论学习是一项终身的修炼,理论素养的提高也是永无止境的。特别是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不断创新的理论,如果不时刻抓紧学习,是很快会落伍的。而领导干部专业各异,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参差不齐,很多同志是理工科专业背景,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并不深厚,加上从事实际工作后事务繁忙、应酬繁多,再不注意挤时间“补课”,是很难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实事求是的。理论联系实际之“难”,表现为有的领导干部主观主义盛行,缺乏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分析客观实际的本领,戴有色眼镜,用主观成见剪裁客观事实,虽然也想从实际出发,但往往适得其反,导致从主观偏见出发。

  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客观认识实际之难。领导干部在认识客观实际时,头脑并不是空无一物的“白板”,也不是一块光滑平坦的镜子,可以原汁原味地储存或反映客观世界。相反,作为有着七情六欲和丰富阅历的认识主体,领导干部大都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在分析研究客观世界呈现的大量感性材料时,不自觉地进行了主观筛选,往往会注意和重视符合自己情感偏好和价值观的实际,而忽略那些不感兴趣或不喜欢的实际,这样得出的实际其实并不是全面的客观实际,而只是片面的“主观实际”。例如,若要论证某一措施的失当,实际中的问题和困难无疑会被突出和强调。

  如果旨在发现先进典型,实际中成绩显着的集体和个人一定会得到更多的注意。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是有着正反两面的,如果不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作指导,不摒弃个人情感偏爱影响,不改变好大喜功、听一面之词的缺陷,是无法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很多是受主体认知水平、价值取向的影响。如夸大本地困难以申报“贫困县”,制定不切实际的冒进指标以迎合上级个别领导骗取“先进”,“乌纱帽”看得很重,立场、观点、方法不对头等。破解这一难题,就要不断完善领导干部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理论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键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正如江泽民指出的,真正掌握和实践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也就能真正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看,坚持群众路线是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实践基础。一方面,实事求是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从群众中来”才能实现。人民的伟大实践是认识的真正源泉。只有切实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倾听人民呼声,反映人民意愿,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才能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又是在实践基础上改造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造世界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党的奋斗目标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根本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这就必须把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意见、办法,拿到群众中去实践和验证,使正确的意见和真理性认识为群众所掌握,成为群众的思想武器,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所有这些说明,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三、难就难在“是”(客观规律)的隐藏性、层次性
  
  实事求是就是要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而规律是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是浮在事物的表面能轻易看到和认清的。1937年 9 月,毛泽东读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时作的摘要指出:“辩证唯物论的特点,在于抓住事实的核心,事实的本质,事实的内部发展规律性,不在于尊重事实的表面。机械唯物论者,经验论者,实用主义者也都尊重事实,都只尊重表面的事实。尊重表面事实,是认识的初步阶段,是科学的初期阶段,十七八世纪的唯物论,和机械的科学思想就是这样的。”认识规律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成功的经验从根本上说因为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失败的教训从根本上说是违背了客观规律的要求,因此认识规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得到规律性认识的进程中失利乃至暂时的失败总是难免的,这种失败如果能得到科学的总结就成为成功之母,如果反复犯同样的错误就是因为不善于总结出规律,这种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被称为蠢人。涉深水者捕大鱼。不深入客观事物的内部去分析把握其内部联系,总结经验教训不深刻不深入,总是从主观上找原因,从偶然因素上找依据,看不到客观事物发展趋势及其最终结果的必然性,是得不到规律性认识的。抗战时期毛泽东通过对敌我双方实力和国内外形势的分析,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得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结论,认清了抗战的规律,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规律的隐藏性并不是说其故意藏起来不让人发现,而是说它是一般的、抽象的认识,它既存在许多具体之中,又不等同于具体认识,因为具体认识会受到很大偶然性的影响,更多体现必然之中的偶然;而抽象认识则要从许多个别认识中提炼出一般认识,更多体现偶然之中的必然,因而是要深入到具体认识的深处,发现或找到本来就客观存在但以前没有被认识的一般规律,这需要大量的具体认识作支撑,同时又需要对大量的具体材料进行艰辛的研究提炼,因此发现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

  客观规律的发现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无限深化的发展变化过程。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更深入、一次比一次更科学,但永远不能穷尽客观世界的规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规律的层次也是可以无限划分的,越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层次就越不容易把握其运动的规律。比如过去人们在分子层次上把握事物的运动规律,后来深入到原子的层次,再后来深入到夸克层次,而物质的细分是难以穷尽的,对其运动规律的把握也是越来越深入的。因此,领导干部在从“实事”中求“是”时,需注意“是”的层次性,不能一知半解、浅尝辄止。比如毛泽东在研究中国革命战争规律时,第一层次是研究战争的规律,第二层次是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第三层次是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当然这些层次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比如不同阶段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不同对象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不同场地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等。由此可见,规律的层次是无穷的,认识规律也是无止境的,深层次规律是不易把握的。

  虽然认识和把握“是”(客观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决不能滑向另一个极端,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潭,否认“是”(客观规律)的可知性。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实现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领导干部作决策、办事情、谋发展首先要努力求“是”,即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情。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唯上、不唯书,不能跟着感觉走、跟着风跑,不能迷信教条和权威,在实践中努力认识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实现“中国梦”的规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规律等,从而真正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赢得各项工作特别是领导工作的主动权,最终成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四、难就难在“求是”中介的制约性与正确运用
  
  践行实事求是实质上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实践活动,是认识和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深化过程。而主体与客体的沟通交流和互相促进,离不开一定的中介即实践工具。实践工具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桥梁纽带,是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所运用的设备、手段、方法等的总称。离开实践工具,主体既没有办法作用于客体,也没有办法形成与客体的实质性联系,更没有办法求出客体的“是”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践工具越先进,科技含量越高,就越有利于主体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规律,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从而提高实践科学性、减少盲目性,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而实践工具的发展不是想到就能做到的,它有自身循序渐进的进化规律,经历了从石器、青铜器、铁器到电气化的发展,总的趋势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是良性互动的。

  因此,践行实事求是无时无刻不受实践工具的制约,一般来说实践工具先进程度决定了人们的科学认识水平,决定了人们对规律层次深度的把握。比如,人们过去对月球无限的遐想,认为上面有玉兔、吴刚、嫦娥等,很多人信以为真。但当人类能凭望远镜清晰观察月球,甚至乘坐载人飞船登上月球后,发现了月球的本来面目,才实现了对月球真实的认识。再比如,起初人们只能凭借自己的肉眼看到天上五六千颗星星,但光学望远镜问世以后,人们可凭借它看到距离地球 100 亿光年以外的星体,而当射电望远镜制造出来以后,人们则可以观察到地球 100 亿光年以外的星系。物理学家如果没有高能加速器、粒子对撞机,要想深入微观世界,研究原子核内部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规律,求得微观世界之“是”简直不可想象。

  实践工具除了仪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外力载体外,还包括思维方法、分析手段等主体认识方式。认识方式是否先进、科学,也直接制约着人们能否得出规律性认识。在思维领域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科学方法,人们可以从已知推出未知,从个别推出一般,从具体推出抽象。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领导干部就能深入实际、汇聚民意、集中民智,得出符合实际的认识。认识方式是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比如,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它们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了新的思维方法。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实践工具加速发展,为领导干部践行实事求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以计算机网络和智能机器人为特征的信息化社会把全球联结成为地球村,大数据、云计算、海量信息等为人们认识实际提供了无限丰富的材料,高速计算机提供了强大的运算工具,各种仪器设备为人类增添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强大的观察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这些都为领导干部践行实事求是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条件。但同时也要看到,科技发展是一柄双刃剑,它在提供人类认识世界便捷工具同时,也逐渐显示其阻碍实事求是的弊端。比如,网络虽然可以提供即时信息和无限链接,但同时各种信息良莠混杂,网上充斥着大量的谣言、谎言、流言、传言,很多信息被不明真相的人互相转载,造成众口铄金、真假难辨的情况,依据这样的材料,无论分析工具和手段多么先进,也不可能得出真实的结论。

  另外,科学理性、技术工具总有其历史局限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与“实事”之间沟通的广度、深度、精度。特别是落后过时的理论、粗陋的工具作用于实践对象,就会提供错误信息而干扰人们的视线,带来不真实的判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尽善尽美的实践工具,能完全保障主体践行实事求是的要求,因此,领导干部践行实事求是受实践工具制约将是长期的。当然,实践工具不是自发发展的,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一代又一代人民群众去发明、去创造,坐等是没有出路的。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善于带领人民群众深化认识中介,发展实践工具,从而不断提高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在实践中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列宁. 哲学笔记[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毛泽东着作选读(下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从实际出发”为什么这么难? ———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主体化的实际”出发[J]. 红旗文稿,2010,(6).
  [6]徐小跃. 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统一[J]. 河南社会科学,2013,(5).
  [7]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