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应新时代出现的各种深层次发展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展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从矛盾论出发展开的理论反思,将指证出此种必然性及其所蕴含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矛盾论;
党的十九大指出,必须长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种发展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郑重阐述,极大地凸显了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的重要地位。为何习近平时代会重点提出这个思想?此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何在?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在哪?应为此展开相应的理论思考与探索。
一、缘起
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基本方略之一,这标明我国不仅在社会的经济领域中要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各领域、各部分以及全过程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然而,大家知道,这种发展思想的正式阐发并非一时的念头,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所有的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人民性,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2014年10月,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文艺只有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2015年10月,“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长期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长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建议”中,“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以及共享理念被重点阐发,而贯彻这几条理念当中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而此种发展思想意谓着,我国要把增益人民福祉以及促长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始发点和落脚点。然而之所以要突出这种发展思想,是与国内外严峻而又充满机遇的发展形势紧密关联,特别是相关于国内的发展状况,即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凸显。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以及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上可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时代被着重强调,这固然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关,更重要的是关涉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过度膨胀,以及涉及到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展而衍生的诸多发展问题。
二、历史背景
如果从研究视角向历史的纵深方向延展下去,将会发现,对这种发展思想的重视有着其历史必然性。与习近平时代这种思想相对应的,是邓小平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坚决果断地做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的关注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去的战略决策,以取代文革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现代中国的贯彻实施,使得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惊人成就。但是,精神文明并没有获得与物质文明相匹配的发展,相反还出现整个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同时国内外的严峻发展形势对党的先进性与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江泽民在不放松发展经济的同时适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以应对。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进入了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以及诸矛盾凸显期。胡锦涛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思想。这种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其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发展为第一要义,意味着还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胡锦涛对此作出了贴切解释,即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内涵,就是长期坚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即坚持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1]。
究其实,科学发展实质上就是好的发展,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我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要以人为本,要达到两者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循着科学发展观的逻辑线索,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就是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发展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必然性。当然,就像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这两种发展思想的内在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所理解的“以人民为中心”也是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辩证相联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也强调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与人民的幸福线。
三、矛盾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我们从历史维度阐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直延展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中蕴含的历史必然性。然而,如果从理论层面上去反思发展思想的这种转变,则我们对这种必然性将会有更清晰的认知。由于这两种发展思想都与我党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紧密相关,因此,毛泽东的《矛盾论》思想可以作为展开研究的一个合适切入点。
《矛盾论》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哲学的精髓。毛泽东利用矛盾学说成功指导了中国的革命与建设。由于社会的主要矛盾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判断,即是说人民对于全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巨大需要同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能极大满足人民实际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个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在当时无疑是正确的。
邓小平开启与引领的改革开放恢复了党的八大的正确路线,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合乎一定规范的表达,也就是说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物质文化的需要与当时较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实际发生的矛盾。而对这个矛盾的两端而言,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无疑占据着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地位,次要方面落在人民的需要方面。这跟党的基本路线是一致的。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指的就是发展生产力方面。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就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旋转。历经前后几十年的社会经济方面的快速发展,我国现实的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但是,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也遭遇到发展瓶颈期。科学发展观就起了纠偏矫正之用。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相对来说,以前偏重于生产力的发展是“物”的发展。由此,社会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即由重视“物”的发展到重视“人”的发展。这种转化直到习近平时代才得以完成。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迈进了新时代,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相应地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强烈需要同现实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发生的矛盾。而这个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较以往有一些新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转而落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方面,即发展不仅只是物的发展,更要是人的发展,满足人的需要,要“以人民为中心”。当然,“以人民为中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种辩证关系。具体说来,解决不平衡问题,关键要使发展变得公平、平衡与人性化,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应有之义。解决不充分问题,就是要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水平,就是仍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就是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一起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正如习近平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07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