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法的本质属性
2 关于法的起源
3 论法的实现
4 论法律的平等原则
5 论法律关系的几个问题
6 法学研究的方法
7 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8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建设
9 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法学的指导意义
10 法律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11 论法律在国家宏观调控经济中的作用
12 邓小平法制思想研究
13 论廉政建设
14 论市场经济与法治
15 关于法制与法治
16 关于人治与法治
17 关于人权与法治
18 论法律与道德
19 对现代资本主义法治的研究
20 法律与科学技术
21 论改革中的“合理”与“合法”的矛盾
22 法律与政策
23 法律与自由
24 论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5 论市场经济与法的观念
26 论法律标准与生产力标准
27 论法律意识
28 论法律实施的监督机制
29 论法律文化
30 论法律与改革
31 论法律职业道德
32 法律解释在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3 论权利和义务
34 论法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5 论法律责任
36 论法律监督
37 论法律效力与法律实效
38 法律与行为
39 法律与秩序
40 法律与利益
41 法律与权利
42 法律和公平正义
43 评析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
44 评“法不责众”
45 论民主与法治
46 论立法的国际化
47 论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关系
48 论法律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49 论社会主义法律和资本主义法制的区别和联系
50 论依法治国
51 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52 论司法公正
53 论立法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
54 论马克思主义立法观
55 论立法产生的标志
56 论当代中国立法改革的几个问题
57 论立法过程
58 论立法权
59 论中国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60 论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的立法权限范围
61 论行政法规立法
62 论中国地方立法的权限范围
63 论立法主体
64 论立法者的素质和其他条件
65 论专家立法
66 论立法预测
67 论立法规划
68 论立法的准备
69 论法案民草
70 论授权立法
71 论西方法学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72 论中国法学发展阶段和特点
73 论法与和谐社会
74 论法的渊源效力等级
75 论法的正当程序
76 论法的权力与权利
77 论司法独立
78 论自然法的发展
79 论法律概念之争
80 论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
81 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82 法治社会建设论纲
83 全面推进法制改革,加快法治中国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法学解读
84 论法律视域下社会公权力的内涵、构成及价值
85 法律人思维的二元论
86 法治评估及其中国应用
87 “法不禁止皆自由”的私法精义
88 法律人思维中的规范隐退
89 共和国法治认识的逻辑展开
90 法学研究及其思维方式的思想变革
91 软法研究的多维思考
92 法教义学的应用
93 “善治”视野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
94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
95 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诠释
96 中国法治指数设计的理论问题
97 法律世界观紊乱时代的司法、民意和政治--以李昌奎案为中心
98 法学教育的理想
9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结构、特色和趋势
100 社会管理概念的法规范分析
101 我国上位法与下位法内容相关性实证分析
102 加快法治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03 对“以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解读
104 建构法治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105 当代中国法治实践中的“法民关系”
106 传统中国法的精神及其哲学
107 全球化时代比较法的优势与缺陷
108 私人自治与私法品性
109 法律渊源词义考
110 “失败者正义”原则与弱者权益保护
111 法律教育的起源:兼议对当下中国法律教育改革的启示
112 社会管理创新的法理探源与中国特色
113 无理上访与基层法治
114 中国语境中的法律实践概念
115 国家建设视角下的地方法治试验
116 公案的民意、主题与信息对称
117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系论纲
118 法学历史主义论纲:命题、理论与抱负
119 诚信体系建设法治保障的探索与构想
120 民生法治论
121 体系前研究到体系后研究的范式转型
122 实践法律观要义--以转型中的中国为出发点
123 什么是正当法律程序
124 中西法律如何融合? 道德、权利与实用
125 走向包容性的法治国家建设
126 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
127 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治理的法治化
128 信息能力与压力型立法
129 逻辑与修辞:一对法学研究范式的中西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