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对其合理开发,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化,是实施彝家新寨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是进行民族地区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渠道,对其进行研究对于推动民族地区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研究的意义
(一)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对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深入调研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理论并进行实践性的探索,对发展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和巩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凉山,是一个资源富集、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魅力无穷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凉山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均取得了跨越式的重大发展,城镇建设越来越现代化,乡村建设越来越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攀升,这些都是贯彻党的各项政策统筹发展的可喜成果。但是,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历史进程等原因,凉山的广大农村,尤其是高山地区和二半山区以上的农村,还必须加大建设力度,加快建设的速度,才能使凉山这块土地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又好又快地发展。依据凉山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凉山跨越式发展的可行之策。
(二)乡村旅游产业化道路是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的必经之路
凉山地区,特别是彝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且异彩纷呈,但是,虽然有很多乡村旅游资源虽然存在,但并未及时恰当地得到适度开发,加上过去历史遗留的一些复杂原因,是的很多的资源仍然“养在深闺人未识”。随着国际国内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研究乡村旅游的成果不断涌现。目前,凉山的乡村旅游,正逐步走上了规模化、正规化的道路,但是,产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仍需合理规划,才会使这些“金娃娃”不至于在凉山的各个村寨睡觉,对其合理开发,对于改善彝区经济,促进彝区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民族地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凉山表现为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的建设,其中实施彝家新寨建设,是具有凉山地区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方式,是贯彻实施“十二五”规划中所部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四川省委、省政府为支持彝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改善彝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综合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小凉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彝区经济发展,不仅仅要实现城区的增长极效应,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增长极的辐射效应。凉山乡村的发展,是实现地区和谐、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政府各级部门长期大力推动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研究的目的、视角、方法和途径
(一)研究目的
该研究将通过系统研究,摸清凉山乡村各类旅游资源的家底,找出特色旅游资源,为决策者提供第一手资料;运用专门的和专业的方法分析各类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开发现状,提出有着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对策,并进一步对凉山乡村旅游资源的总体科学开发进行实证研究,一步步推进,实现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是非常必要的和紧迫的。不断的有效合理挖掘利用赋存资源,大小凉山彝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一定会翻开新的篇章。
(二)研究视角
该研究将以推动凉山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的,通过实现凉山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资源发掘、保护、传承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产业化之途径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文化建设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以致推动凉山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凉山跨越式发展作为研究视角。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研究将通过文献研究法,从现有的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检索出能够成为该研究的基础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进行学习、借鉴、质疑和思考。
2.田野调查法。虽然民族地区有着富集的乡村旅游资源,但是,各个单体资源的可开发性并不一致,如何才能发挥资源的效益,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研究将大量运用田野调查法的进行实地调研,取得第一手的真实材料。
3.案例研究法。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大量的案例现实存在,对其适当研究,将对现代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比如,在过去的发展中,有部分资源已经得到合理开发,带动了个别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但是,有些地区虽然有丰富的资源,却未能及时有效开发。
4.定量分析法。科学的分析需要数据的支撑,对研究进行定量分析,可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对凉山乡村旅游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更加准确的认识资源开发的力度和效果。
5.定性分析法。对于定量分析得到的数据结果将广泛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对归集到的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四)研究途径
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邓小平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所部署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民族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生态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宗教学理论、旅游学和凉山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旅游产业化的现实相结合;通过文献检索和阅读、田野调查、案例研究和比较方法等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找到实现凉山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凉山跨越式发展的更优途径,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和学习的模式;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文化的大发展和进一步提高人文素质提供一些理论模型;同时,希望能对当地政府制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及凉山地区,特别是彝区群众勤劳致富,科技致富提供重要参考。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凉山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是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凉山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要求,其模式建设应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
2.彝家新寨建设。彝家新寨建设是凉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对其规划与目标、建设成就、存在问题、前景展望等进行研究是大力推动凉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盘点凉山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推进凉山乡村旅游产业化,首先要摸清家底。本研究将对照国家标准的《旅游资源分类表》对凉山乡村旅游资源进行逐类调研,做到对资源储备和拥有量心中有数。
4.凉山乡村旅游资源的禀赋分析。各个单体资源结构不一致,充分了解其禀赋结构,分析各个禀赋结构的丰欠状况,是挖掘潜力,合理有针对性开发的前提。
5.查找凉山特色乡村旅游资源。任何资源开发都应详略得当。在现在旅游资源普遍开发设计的市场中,面对凉山众多的乡村旅游资源,必须要能够对优势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才能吸引游客,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6.凉山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学分析。凉山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是否能成为凉山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要充分了解市场的供求状况、价格状况、价值状况、利用率状况、效益状况等,用经济数据的方式来说明开发的前景、困难和开发的突破点。
7.凉山乡村旅游资源的产业化程度分析。调研中要分析凉山乡村旅游的产业化程度,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企业类型、龙头企业、市场结构、市场定位等,把凉山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精准的产业化定位。
8.凉山乡村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实践。在前期的综合分析中,判断并提出凉山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产业化的道路,包括对产业结构、产业路径、产业实践等论证,以期为彝区经济建设服务。
四、研究中的重要观点
1.凉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彝家新寨建设已经取得良好的阶段性成果,但巩固和发展这一成果任重道远,必须有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生产才能真正实现彝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而持久,才能真正实现凉山的跨越式发展。
2.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凉山乡村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内涵丰富,多姿多彩,是彝区的宝贵资源,有极大的开发潜力,打造新形式的产业,形成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是克服地理不利因素,实现凉山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3.发掘乡村旅游资源等方面内涵,渗透贯穿,总结成就,弘扬优秀传统,寻找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更佳途径,以利又好又快地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养殖种植、工艺制作、文体表演之中,使彝家新寨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处处生机,农产品和工艺品样样特色,获得较好较大的市场份额而成为具有地域特色又经久不衰的经济增长点。
4.凉山既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又是多民族杂居区,彝汉藏各族团结友好历史悠久,各族经济文化交流是共同发展的动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彝家新寨建设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以保持彝族传统文化,体现彝族特色为主,同时也要继承发扬各族互帮互学传统,发展经济和文化产业,以求更好适应现代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陆铭宁.乡村旅游新探[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