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录音艺术论文

传统音乐与非传统音乐在录音制作过程中的异同

来源:现代电视技术 作者:鹿楠楠
发布于:2020-03-12 共4098字

录音师论文优秀范文推荐10篇之第九篇:传统音乐与非传统音乐在录音制作过程中的异同

  摘要:本文从传统音乐与非传统音乐入手, 阐述了这两类音乐在录音制作过程中的异同, 并阐释了这两类音乐不同的音响语境和语汇。

  关键词:音响语境; 音响语汇; 传统音乐; 非传统音乐; 主话筒; 响度战争;

  一语境和语汇的概念

  语境,即语言环境,指说话时所处的状况和状态。同样一句话,在这个场合由这个人说出,与在另外一个场合由同一个人说出,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同样一个意思,在这个场合对这个对象说,与同样在这个场合对另外一个对象说,使用的语言也可能不同。

录音

  语汇,又叫词汇,是词和语的总汇,即语言符号的聚合体。语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

  在音乐与音乐录音领域(包括音乐录音、音乐混音、母带处理等)中,同样有语境和语汇的概念--音乐语境和语汇与音响语境和语汇。这些语境和语汇在作曲家的脑海中,乐谱上的音符里,已经形成。录音师通过各种手段去物化音响语境和语汇,以使其更好与音乐语境和语汇相适应。

  二传统音乐与非传统音乐的音响语境和语汇

  在学生时代,"立体声拾音技术"贯穿于专业课的始终,"主话筒"的概念对我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当我们的职业生涯越走越长、接触的音乐类型越来越多,便有可能会弱化一些相应的概念。并不是这些概念不重要,而是针对于不同类型的音乐,其自身的角色也发生着转变。传统音乐与非传统音乐的录音与混音方式大相径庭,根本原因在于两者的音乐语境不同、音响语境不同。"在不同的音响语境中发声,就要使用与之相匹配的音响语汇才得当,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1. 传统音乐的音响语境和语汇

  传统音乐,大都具有在特定空间下,音响上的自然平衡,对于这类音乐的声音处理,重在"还原".无论在录音、混音还是母带处理阶段,"还原"都是这类音乐声音制作的根本目的。但什么是"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原",你认为的"原"可能不是他认为的"原",录音师对作品的理解、声音的认知、技术手段的把控,都会影响这个"原".所以,这种还原是有观点的"还原",饱含录音师们的审美取向。

  在"还原"这个语境下,一切的"语汇"都要去服务于它。一般来说,传统音乐是在不插电的条件下,由单个或多个艺术家实时演奏演唱完成的,他们共处于一个建声条件较好的真实的物理空间中,他们所复合在一起的音响不能脱离开这个真实的物理空间而单独存在。这个真实空间的容积、近次反射、混响与频率响应等等属性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条件,才会让这种音乐在这个空间的某些位置听起来悦耳。对于这种音乐,录音师习惯的做法是根据听辨结合经验,找到一个位置,在此处用主话筒来拾取整体音响,再辅以一些特定声部的辅助补点话筒。当条件充分的时候,仅凭主话筒就可以得到一个较好的音响重现。主话筒中包含了空间内绝大部分的音响信息,包括在特定物理空间下的音色、动态、定位关系;声源的直达声、近次反射声、混响声、频率响应的平衡关系。在拾音和混音阶段,主话筒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辅助话筒补充了一定的声源清晰度、瞬态及定位,但作用并非绝对。仅用补点话筒拼凑结合人工混响的方法,无论补点话筒的数量有多少,人工混响质量有多高,也无法得到一个与主话筒相媲美的听感(当然,在有扩声的环境下,由于条件所限,不得不达成一定的妥协)。

  那么,点话筒组合与主话筒相比缺少了什么?至少缺少了"由于时间差为主所形成的相关性".时间差带来了空间与自然的定位,而非仅靠强度差所形成的人工定位,以及连接直达声与混响声的对于空间定义非常重要的真实的近次反射声。对于传统音乐,我们一定是希望听到它的"尾巴",不管这个"尾巴"是什么形态、有多长,只要有就比没有强。我们在教堂中聆听音乐,或欣赏在教堂中录制的唱片时,往往痴迷于它的混响,并不单单是由于它的时间长,也源于它给直达声带来的色彩变化。可能"你与灵魂之间的距离,就差一个教堂混响".

  在音乐录音和混音中,"Glue"的概念非常重要,很多音乐录音设备也经常用"Glue"来标榜自己。如何把各个声部"粘"在一起,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上述类型音乐的录音过程中,主话筒的作用之一就是"Glue".它让这些声部之间相互充满了关系,让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是自然而然所形成的,不是生硬拼凑出来的,这样听起来才舒服,因为我们人耳之间就是这样的关系。

  "传统音乐,功夫在录音",考验的是录音师对于现实空间特征的认知,声源特征的把握,话筒的运用。"用耳朵找到一个好听的位置,这就足够了".后期混音,功夫基本都在推子上,像压缩、均衡这类"杀伤性武器",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用的时候还得特别小心,多一点,可能就满盘皆输。

  现在,传统音乐出版物的响度比纯模拟时代时还是大了一些,职业混音师要么不做动态处理,要么采用推子来进行微动态处理,而非压缩器,虽然压缩器可能可以节省一定的制作时间,但压缩器改变的不仅仅是动态,还有音色、空间甚至是定位。再有,就是想对传统音乐的混音版本用母带均衡器压缩器做声音处理,通常是不太推荐的,也很难达到你想要的结果。这些处理通常会破坏两轨之间声音的细微的相关性,"把一切东西搞坏"."你有可能得到了你想得到的东西,但你也失去了你不想失去的东西".

  适合传统音乐的录音混音设备选择并不是非常丰富,毕竟能经得起这类音乐推敲的设备并不很多。对于这类音乐的制作手法也基本没有什么所谓的"独门秘籍",大都是一些常规的手段,把好声音拾进来,再还原出去,这就够了。看起来像"白开水"一样,比较"禁欲系",没什么特别之处,但这其中的心路历程并不平坦。"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真地能慢下来、静下心来欣赏传统音乐的人,终究是小众。"

  2. 非传统音乐的音响语境和语汇

  非传统音乐,与传统音乐在音响语境上有很大不同,它们的情感表达大都外露而直接,音响的参照物也没有那么明确,留给录音师发挥的余地相对更大,录音师处在相对自由的音响语境中,并不仅仅是还原。当然,每种音乐在音响上都有它适合的风格与味道,味道对了,就对了。非传统音乐大都有快消的特质,这使它的受关注程度比传统音乐要高得多,也使很多音乐与录音成为传奇,甚至被神化。

  电子技术对这类音乐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过电的声音给了音乐人源源不断的音乐灵感。除了越来越复杂的MIDI制作外,录音状态下,更多地采用或近似采用"打点录音"的方式,把每件乐器干干净净地录进来。在录音过程中,基本没有主话筒的概念,可能对于某些声部,有远一些的环境话筒,但它的角色并非主话筒的概念,还是以近距离直达声为主的录音方式。但这并不说明拾音空间并不重要,同样,乐器调试的过程也很重要。这类音乐的录音其实可以"玩儿"的成分更大。话筒选型,话放选择都非常丰富,录音方式也被很多录音师"玩出了花儿".这包含了许多录音师本人的审美取向,电子管话筒、铝带话筒、混响室、纸盆传声器等等,很多方式都成了经典中的经典。

  非传统音乐的录音混音方式,离不开这些音乐本身的发展。各种核、迷幻、电子、噪音等等,想把这些东西在声音上理清楚并不容易。它们很多时候并不具备自然音响上的平衡关系,制作人有时候对于音响上的考虑也并不都很周全,但你要把它们处理得很到位,让他们能和平共处在一起,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体现音乐本身。录音师除了对音乐、乐器有较深的理解,还要对大量声音处理设备的运用较为娴熟,这些设备的音响特征都应该固化在你脑海。光是1073、1176、660、Pultec的软硬件模拟厂商就有很多;把Eventide效果器的所有程序都听一遍,不花点儿时间是完不成的,更不必说挑拣出你认为合适的常用程序。

  非传统音乐中,声处理设备对于电子乐器与原声乐器、打击类乐器与线性乐器的反应相对于人耳的感受是不太一样的。在一个分轨混音工程中,多数情况可能你并不必还原它,只要把它弄好听就行了。在棚里听架子鼓,真实的"稀里哗啦,叮铃桄榔"的声音,可能未必让人觉得好听,也许它只适合某些音乐类型。但在喇叭前听,超近距离拾音结合房间混响,又混合了压缩均衡等等处理,可能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这个均衡器非常transparent、可以用这个母线压缩器Glue声音,失真吉他经过这个设备就变得Cream了",等等。"surgical"式的设备和"colour"式的设备,在这里被细分,传统音乐录音师可能比较挑剔声音的精确性,但非传统音乐的录音师也许更加在意声音的味道。

  "响度战争"不能单纯地说是好还是不好。人耳并不十分客观,同样的音乐,音量足的一定比音量小的听起来更加悦耳。听众在听音乐时的心境也并不理性,通常带感。很多节奏类乐器可以顶得非常高,也不会明显听出来削波失真。要让自己的音乐听起来比别人的"更好一点","那就顶一顶吧".现实中,"数字化"为"响度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响度战争"也贯穿了录音混音和母带处理整个阶段。大约在世纪之交,金色的dB Technologies AD122转换器成为响度战争的重要武器之一。

  "响度战争"确实造就了许多"听觉垃圾",但不得不承认,也恰恰由于"响度战争",录音师们的制作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压缩器的灵活运用,怎么能让声音又响又不破,许多"独门秘籍"就这么产生了。"压缩决定一切"被录音师炼得炉火纯青。还是有很多听起来又响又好的经典唱片。可能有人会说,"这不就没动态了吗?""对,没错,分开来说,有些音乐确实不该有那么大的动态,大动态反而破坏了音乐本身;而有些音乐在如今可能真的不需要什么动态,从头嗨到尾也没什么不好".录音师在棚里确实也承受了许多压力,"能不能再响一点","声音不小吧","声儿够大就行""看波形还可以再大一点"等等可能是他们听得最多的话。

  电子乐的整体响度可以做到-6LU都不会听出失真,很多古典音乐可能连-20LU都到不了,这两种音乐如何能放在一起听。即使把它们的响度归一,放在一起听也还是会觉得哪里不对劲。两者的音乐织体本身有较大差异,这也决定了它们处于不同的音响语境,语汇应用也不一样。

  三音响与音乐

  音乐录音制作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寄托了录音师的审美诉求和体验。脱离开音乐谈论音响,是不可能的,将音响凌驾于音乐之上同样也是不可取的。音乐适合存在于怎样的音响语境中,最终是由音乐本身所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音乐录音中,我们录的是音乐,而不是音响。我们终极的关注点也是音乐、而并非音响。明白这一点,我们可能就会拨开云雾,不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点击查看>>录音师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
原文出处:鹿楠楠.音乐录音中的音响语境和语汇[J].现代电视技术,2019(07):87-88+9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