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录音艺术论文

《画廊一夜》配乐综合分析(3)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10 共6356字
  1.1.8《歼敌》。
  
  《斗争》部分和《歼敌》部分作为《画廊一夜》这部动画电影矛盾冲突的重中之重,音乐也发展至整部作品的高潮段落。调性转换频繁,如上图表,《斗争》部分的调性为G-C-F-bB-C-F,《歼敌》部分的调性为C-bB-F-C-F-bA-C-bB.其次在主题材料的运用方面,大量运用之前的主题材料,如《斗争》中运用了学习雷锋主题--主题K作为引子;运用了作品一开始的号角式主题--主题A作为《歼敌》第一部分的开始;主题G的原型以及多种变形多次出现;最后由主题C和主题A的交替出现结束《歼敌》部分。再次,力度的对比,乐器的频繁转接,织体的多变等这些特点都造成了音乐的动荡,时刻都紧密地结合剧情发展。
  
  画面中小学生手持小号吹奏,情绪激昂,此时的音乐由小号演奏的号角式主题,召唤同学们团结起来与敌人斗争消灭他们。这时,“帽子”和“棍子”疯狂逃窜,东躲西藏,学生们乘胜追击,在反复的扣帽子打棍子中,最终学生们以智慧和团结将代表恶势力的“帽子”和“棍子”消灭。
  
  1.1.9《尾声》。
  
  《尾声》由F调开始,结束于G调的主和弦。共有两个主题,都是来自《开展》部分。首先再现了《开展》中的号角式旋律主题A,如上谱例1-1,F调,由圆号演奏,是《开展》
  
  中的主题A的宽放。在尾声的第10小节,由小号演奏的主题E也是来自《开展》部分。
  
  黑夜过去了,迎来了新的一天,儿童美术展览会重新开放,参观的儿童观众更加兴高采烈。
  
  画面再现了《开展》时儿童排队参观美术展览会的场景,音乐也运用了《开展》的主题,使得整部作品不仅在画面上,而且在音乐上做到了首尾呼应。
  
  1.2《画廊一夜》音乐特点及音乐功能。
  
  1.2.1形象的人物刻画。
  
  金复载创作的这部动画音乐作品,总体来看,全部音乐以动机发展的手法为主,以传统功能和声为基础,运用简明的对位和卡农复调手法,同时也根据影片需要,使用很多不协和和弦的进行,造成音乐富于张力的效果。因其表现画展现场,写作形式上与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类似,以行进的主题贯穿,联系起了对一幅又一幅图画的描述。
  
  代表“儿童”的音乐主题B,主题C和主题D与代表“棒子”和“帽子”的主题G相互交错、变奏。如谱例1-2和谱例1-7所示。
  
  “儿童”音乐主题包含有三个片段,分别是单簧管、短笛、小提琴来演奏。其中单簧管、短笛演奏的片段明显更为轻快、跳跃,展示了儿童活泼的一面。小提琴演奏的片段,则注重连贯,表现了儿童的柔和细腻。在该主题中,调式调性上有细腻的变化。由bB游离到F,又到C调。
  
  “棒子”和“帽子”的音乐主题,采用了类似帕萨卡利亚的固定音型,在五度音程中增加增四度,从而形成增四度、小二度与纯五度音程的组合,是音乐在稳定中隐含张力。
  
  音色上,使用大管、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大管是小乐句的连奏,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是拨奏,几种浑厚的音质以固定音型呈现,又使得该主题在稳重中不失滑稽。
  
  在《审画》一段中,“棒子”和“帽子”进入展览厅,他们所看到的每一幅画,作曲家都为其配上与图画内容相应的音乐。如《学生帮大娘做好事》,作曲家所配的是《学习雷锋好榜样》的音乐;图画《运动会》,作曲家配的是《运动员进行曲》的主题;图画《红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搭配的是《会师歌》等。这些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乐曲,正好成为了每幅图的“主导动机”.也借由这些主导动机,宣扬了向上的时代精神与昂扬的斗志,呼吁人们回归理性,扫清文革的不良影响。这些音乐的运用,实际上已经超越了音乐自身,内容积淀为形式,已经具有了明确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或者说,这些音乐是历史的代言人。
  
  这些具有明确语义功能的音乐素材,运用到《画廊一夜》的创作中,体现了作曲家和导演的巧妙构思,具有一定创新性,是具有深刻的文化指向意味的。
  
  1.2.2音画结合凸显叙事功能。
  
  《画廊一夜》中,音乐主题的成功,还在于其与影片叙事的紧密结合。这种结合最集中地体现在戏剧冲突最激烈的《歼敌》章节中,这里儿童画中的人物、动物纷纷跳下画卷,与“棒子”和“帽子”做激烈斗争,音乐在这里,既与动作行为紧密结合,同时也注重人物角色性格的表现、合适地渲染了画面的情势。如下面谱例1-12所示。
  
  这段谱例相对应的是两个画面,一个是代表正义的儿童队伍追击“帽子”,另一个是儿童队伍追击“棒子”.该音乐一方面密切结合逃跑的“帽子”给后面追赶的“儿童”不停地扣帽子,二儿童随即用红缨枪挑掉帽子;与此同时,音乐以强劲的力度,烘托着矛盾斗争紧张激烈的情势。应该说,这是在表现文革期间的“扣帽子”和“反扣帽子”.这一事关许多文革受害者人身自由甚至生命的严肃问题,不能不说其揭露得直观、鲜明。一览无余地体现了文革中扣帽子的无理和暴力、受害者斗争的坚定信心。因此,音乐在此这样与画面结合,不仅提升了人物角色形象的描绘,更在于通过情势的渲染,直接唤起审美主体,尤其是时代亲历者的强烈共鸣。
  
  作品围绕着三个重要的主题进行展开,这三个主题的主题材料分别是主题C、主题G、主题K,并运用了传统主题材料的发展方式,如重复、模进、逆行、倒影、变奏、宽放等。
  
  其中“帽子”、“棍子”主题贯穿整部作品,前后共出现18次之多,使得作品的主要乐思得到强调和前后统一。作品主题的调性是自由的,如“帽子”、“棍子”主题在《审画》中始终都在变化C-D-D-E-F-C-A-C,虽然最后没有完满终止在C大调的主和弦,但是主题调性的再现成为结构平衡的重要手段。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