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会说: "道与逻辑风马牛不相及,值得讨论吗?"果真如此吗? 仔细阅读金岳霖的《论道》后,发现"道"与"逻辑"指向基本一致,只不过"道"属中国哲学语言系统,"逻辑"属西方哲学语言系统.在此从"天道与客观逻辑"、"名辩之道与主观逻辑"、"学习金岳霖洋为中用大胆创新"三方面加以探讨.
一、天道与客观逻辑
"逻辑"一词,来源于希腊文 logos( 逻各斯) ,是英文 logic 的音译.在希腊语中,最初是指理性、规律、秩序、言辞、谈话等.其后,西方学者以"逻辑"一词指称关于推理、论证的学问.清朝末期,中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严复翻译引进西方的逻辑学着作时,开始是以中国古代的"名学"来翻译"逻辑"的,如 1905 年出版的《穆勒名学》,1908 年出版的《名学浅说》.后来,学术界认识到以"名学"来翻译这门学科的名称,不足以达到"信、达、雅"的标准,遂音译为"逻辑学".也有学者将其意译为"名理学"、"理则学"、"名辩学"等.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一个多义词,它的含义有: ( 1) 事物的规律……( 2) 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 3) 关于推理、论证的科学……( 4) 逻辑学……[1]先看与"理性"、"事物的规律"相对应的"道"的解读.
道,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原意指道路,后引申为道理、规律.历代哲学家对道有不同的解释.春秋后期,老子最早将道视为宇宙的本源和规律,认为万物由道而产生,道构成了万物的共同本质,道作为普遍的规律,其特点是自然无为……韩非提出"道"、"德"、"理"的学说,以道为万物的普遍规律,德为道之功,理为事物的特殊规律……《易传》则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和"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说.以道为超越现象界的抽象规律,认为一阴一阳的相互转化即为道……[2]
在最早翻译"逻辑"时,如果将 logic 直接翻译为"道",岂不是与抽象、道理、规律、本源、论辩等方面更相通达吗?
中国逻辑学会第一任会长,现代着名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写了《逻辑》《论道》《知识论》三部名着,而他自己最满意的是《论道》[3].《论道》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出版,获哲学社会科学奖,是一部融东西方哲学而独创的哲学着作,文中同时论证了道与逻辑.现针对本文论题摘要于后:
道是哲学中最上的概念或最高的境界……希腊底 logos 似乎非常之尊严. ( 第 1 章第 2 节)逻辑学是研究式的学问……逻辑底秩序无一定的起点,有不同的方向. ( 第 4 章第 2 节)自道而言之,无最前的生生,无最后的灭灭.
( 第 6 章第 24 节)道可以分开来说,也可以合起来说; 宇宙则仅是就道之全而说的一个名词,此所以我们可以说天道,说人道,说任何其它的道,而不能说天宇宙,说人宇宙等等. ( 第 8 章第 22 节)《论道》是以道为中心,把道与逻辑对照在一起放在本体论里来研讨的,里面也穿插了一些逻辑论述.《论道》分 8 个方面论证了: "道,式-道"、"可能的现实"、"现实的个体化"、"共相的关联"、"时-空与特殊"、"个体的变动"、"几与数"、"无极而太极 ".
《论道》和黑格尔的《逻辑学》[4]一样,讨论了有、无、质、量、式、度、时、空、规律、现实等范畴.黑格尔的《逻辑学》分为客观逻辑、主观逻辑两大部.
第一部客观逻辑( 辩证哲学、普遍规律) 分为 2 篇.
第一篇"有论",分有论、大小、尺度; 第二篇"本质论",分作为反思自身的本质、现象、现实.第二部主观逻辑( 辩证逻辑、形式逻辑、认识论) ,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观性"( 含概念、判断、推理三章) ,第二部分"客观性"( 机械性、化学性、目的性) ,第三部分"理念"( 含生命、认识的理念、绝对理念) .《论道》体系虽然不同于《逻辑学》,但文字里也同样论证了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
西方哲学语言系统与中国哲学语言系统虽然有明显区别,但就研究对象( 指向) 而言,是基本一致的.《论道》中讲了"天道"、"人道"、"其它的道".这里的"天",不是天神,而是自然,是客观事物.天道,即自然之道、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人道"不全等于社会学、伦理学讲的人道主义,而是人类行为的规范或规律,人道从属于天道."其它的道"在中国太多,都是从属于道的特殊的规律,如: 医道、师道、兵道、治道、思维之道、富强之道等.因此,天道正好对应了黑格尔的客观逻辑.道与逻辑虽然表述不同,但其对象、原理却基本一致,至少具有交叉关系.
二、名辩之道与主观逻辑
《论道》虽然是哲学着作,但也和黑格尔《逻辑学》一样讨论了很多逻辑问题,也即名辩之道问题.如:
我所谓思想包含思议与想象……我这本书所表示的也是所思的结构……思议的范围就是逻辑……纯粹的逻辑命题彼此都是彼此的必要条件……万事万物之所以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 ( 绪论)逻辑学是研究式的学问,或研究必然的学问.( 第 4 章第 1 节)任何一方面的关联有逻辑上的秩序.( 第 4 章第 14 节)必然与必然之间有必然的关联,而根据此关联有不同的逻辑秩序. ( 第 4 章第 3 节)逻辑底秩序无一定的起点,有不同的方向.( 第 4 章第 5 节)中国古代系统论证"道"的有老子的《道德经》( 又名《老子》) .它虽然是哲学着作,但也论及了名( 概念) 、言( 判断) 、辩( 推理、证明) 、法( 规律) .在《道德经》中大量运用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首创了屈全推理.而且,一开篇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5]
这里的名,就是概念,也体现了"道"与"逻辑"的关系.如果把这话翻译过来,就是: "道,如果可以道明,就不是永恒的道; 概念,如果可以固定,那它就不是永恒的概念."比如,最早把两脚直立行走的动物叫人,而现在人的概念已不再是它了.现在的人的概念是指能制造并使用工具( 含语言、逻辑、机械等工具)的高级动物.说明概念的内涵是发展的可变更的.在 2 500 年前的老子就已经对此作了揭示,难道这不是对逻辑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墨子》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合称《墨经》或《墨辩逻辑》,讨论了: 名( 概念) 、辞( 命题) 、说( 推理、证明) 、辩( 证明、反驳) 等,是较为系统地研究名辩之道的逻辑着作,而《墨子》通篇一再讲"道".这里的道,就可限定成思辨之道( 之理、之术、之规律) .举一个例子,《墨子·小取》有"以说出故"一节.什么意思呢? "故"是根据、理由; "说"是把一个"辞( 命题) "所以能成立的理由、论据阐述出来的论证,有了论证,才能说服别人.请看,在2 300年前中国人就已经研究了推理、证明,何其可贵.
现在回过头来看前面《逻辑基础教程》给逻辑下的定义---逻辑……中国叫名学……. 关于推理、论证的科学……逻辑学,等等.所以,我们可以得出: 逻辑学在中国古代就是名辩学,或者反过来: 名辩之道就近乎黑格尔的主观逻辑.既然《论道》在绪论中肯定了"我这本书所表示的也是所思的结构…… 思议的范围就是逻辑……"那么,也就肯定了"道"包容思维的结构,这自然涉及了主观逻辑的范围.因此,金岳霖的"道"包含之"思维之道"不正对应了黑格尔的主观逻辑( 或与主观逻辑具有交叉关系) 吗?
当然,金岳霖的"道"和"逻辑"仍然有很多区别.不仅语言系统有别,而且体系也明显不同.
同的只是对象和方向的大体一致.在逻辑研究上,不仅现在,就是今后,我们仍然要虚心吸纳西方逻辑那些全面、系统、精密论证的先进方法与成果.
总之,无论是客观逻辑、主观逻辑,中国的"道"和西学的"逻辑"都是对应的、交叉的.所以,本文认定道与逻辑相通的论点是成立的,而且还可以证明: 金岳霖大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样板---虚心学习世界一切先进文化并消化它,洋为中用,联系现实,落地生根,推陈出新.
三、学习大师洋为中用的精神和方法
学了《论道》后,笔者还有一个感想: 我们搞逻辑的应当学习金岳霖大师的治学精神和方法---重视洋为中用、大胆创新,实现逻辑中国化、现代化.
( 一) 广泛汲取西方哲学、逻辑学的优秀成果以利创新
说实话,笔者读《论道》很困难.为什么? 因为大师所讲之理涉及了大量现代科学知识,而且很注重量化,推论极其严密,这与中国古代哲学的表述是完全不同的,阅读时稍不留神就不知所云,就读不下去.如:
可能底关联有可能底关联.这句话有点佶屈聱牙.用英文说,我们底意思是说: there is possible relatedness in the relatean-ess of possibities. 可能底关联表示可能与可能之间有关联.可能的关联表示这关联之中有一部分是可能的.我们说这句话的立场是可能界底立场.
可能界各可能彼此底关联虽可以实现而不必实现.
请看,金老的思维何其严谨、精湛,说实话,笔者是万万想不到这一精微地步的.
从金老的简历看,他的西学功底十分深厚.
1914 年经清华大学公派留美,先攻政治思想史,后攻哲学; 1922 年留学伦敦,由新黑格尔主义而休谟而罗素哲学; 1926 年回清华大学任教政治思想史、逻辑学; 1931 年去美国哈佛谢非教授处进修逻辑.
1938 年写成系统介绍西方数理逻辑的着作《逻辑》,由大学丛生出版社出版; 1944 年出版《论道》; 接着写了《知识论》,1984 年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另外在 60 年代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对罗素哲学进行批判写就《罗素的哲学》,尚未出版.1956 年任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一级研究员、中国学部委员,1978 年任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所长、中国逻辑大学校长、中国逻辑学会会长,1984 年 10月去世,享年 89 岁.
他一身有如此巨大的建树,是与他广泛吸纳世界先进文化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
( 二) 用中国哲学语言表述让中国人更易理解
按金老的功底,用西方哲学语言系统论述哲学、逻辑学是非常顺手的.为什么他的《论道》会用中国哲学语言系统表述? 很显然是为了: ( 1) 有利于洋为中用,落地生根,相得益彰,推陈出新;( 2) 让中国人更易接受抽象难懂的哲学、逻辑学知识,有利于中国民众思维素质的提高; ( 3) 探索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弃糟取精、推陈出新、服务现实的学术新路.
请看《论道》绪论中的这么两段话:
前几年,我的习惯是用英文想,这几年,习惯慢慢地改过来,用中文想的时候增加.
中国的中坚思想似乎儒道墨兼而有之.中国思想我也没有研究过,但生于中国,长于中国,于不知不觉中,也许得到了一点子中国思想的意味与顺乎此意味的情感.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目标.
这话里面的"情感"二字突出说明了: 我是中国人,对中国文化有感情,自然要用中国语言向中国人民介绍我的研究成果.
( 三) 从身边现实生活出发进行研究,使逻辑落地生根
读《论道》时,笔者有一个明显的感觉: 全书几乎不提伟人的名字、不引用权威学者的论断,而是用讲故事、谈琐事的方式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请看看《论道》的开头和结尾.……我所谓思想包含思议与想象.……思想有动有静.所谓动的思想普通用这样的话来表示: "你去想想看"……所谓静的思想普通用这样话去表示: "他底思想近乎宋儒理学". ( 绪论)无极而太极……道一是合起来的道,道无量是分开来说道.有真底道( 分) ,有假的道( 分) 而道( 合) 无真假; 有善底道( 分) ,有恶底道( 分) ,而道( 合) 无善恶; 有美底道( 分) ,有丑的道( 分) ,而道( 合) 无美丑.有如底道 ( 分) ,有不如底道( 分) ,而道( 合) 莫不如如;①所谓如( 1) 如( 2) 就是如( 2) 其如( 2) ,不如( 2) 其不如( 2) ,或如( 1) 其所如( 2) ,如( 1) 其所不如( 2) ; 总而言之,无论如何,都是道.就真、善、美……之各为本身而言之,道无量; 就他们彼此有关联之亦为道而言之,道一. ( 第八章 结尾)在一般人( 包含笔者) 看来,"道"只能是正面的,假、恶、丑不能是道.但金岳霖论证了正反、分合都是道.乍看不对,但读了全文,就会诚服.为什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最基本的规律,从中国哲学讲一阴一阳之谓道,没有正反分合哪有万事万物及运动发展.笔者的体会是: 男是人( 分) ,女是人( 分) ,男女( 合) 是人.
毛泽东说过,谁见过人,见的是男人、女人……正是同理.
真、善、美是哲学、艺术、伦理的最高追求,道、真、善、美、假、恶、丑是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概念,我们常用,一直似是而非,大师能从平常思辨入手,敢于碰硬,论证了哲学、逻辑学的要害问题,何其清楚、完美.这,正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做学问,进而使哲学、逻辑学落地生根的明证.
向金岳霖大师学习,使逻辑学的普及与提高能与中国优秀文化结合,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学科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袁正校. 逻辑学基础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胡乔木. 中国大百科全书[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674.
[3] 金岳霖. 论道[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黑格尔. 逻辑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7.
[5] 陈国庆. 道德经[M]. 张爱东,注释. 西安: 三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