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现象的表征、根源及多维治理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15 共7160字
论文摘要

  美国当代着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认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危机实质上是 "道德权威的危机",这种道德危机也就是 "道德语言的无序"[1](P15).尽管我国社会中也存在诸如诚信、食品安全等道德问题,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人性善的方面,道德仍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群体道德观仍然是向上的.从个体上来讲,吴孟超、郭明义、吴菊萍和杨善洲等为当今社会树立了道德榜样.我们在看到道德观念积极向上的同时,也要注意当今中国存在的败德现象,它们不断吞噬着人们的道德良知,甚至有不断蔓延的趋势.

  一、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现象的表征

  "社会转型"是个范围较广的社会学范畴,大体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包括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反映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的道德责任缺失中.

  在经济生活领域,当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十分完善和成熟,在这个最为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道德失范现象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可以说这是市场经济的衍生品,是利益链条的附着物.如今,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商品,电视荧屏上的虚假广告萦绕在人们的耳旁,一桩桩的商业贿赂现象耸人听闻.这些都是市场经济领域的道德缺场情况,是经济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干扰着人们的正常经济生活,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指数.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生活领域中的道德问题已经蔓延到事关人民生计的头等大事上,屡屡出现 "毒奶粉事件"、"毒生姜事件"、"毒豆芽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假鸡蛋事件"、"地沟油事件"、"楼倒倒事件"等.这些事件都是由于行业暴利而导致的食品安全、建筑安全、医疗安全等恶性事件,这些问题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它们犹如利刃划出令人触目惊心的伤口,牵动着国人的神经.从优胜劣汰的角度看,市场必然要求效率,但效率不等同于无序,竞争不应该不择手段,不顾道义.

  在政治生活领域,官德缺失的现象给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一些官员不能恪守官德,少数人置 "为人民服务"于不顾,其公德心、公义心被私利所代替,把权力作为自己获取利益、得到特权、享受奢侈生活的敲门砖,官德的缺失导致工作、生活中贪污、受贿、腐败、诚信缺失等各类违法乱纪现象层出不穷.尸位素餐、无所作为与腐化堕落、追名逐利此起彼伏,演绎了一出出当代中国的 "官场现形记".当代中国干部官德缺失具有各种表现,其中最为典型的有以下方面:虚报浮夸,弄虚作假;官商勾结,钱权交易,权力寻租;色情交易,变相重婚;吃拿卡要,浪费资源,忽悠百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不变应万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结党营私等等.以上对官德缺失表现的总结绝不是空穴来风,正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道德力在政治生活领域式微的生动体现.在社会转型期,政府官员如果不能够加强自律,必然会导致权力的滥用,这是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在文化生活领域,文化殿堂亦未躲过市场经济所催生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侵蚀,文化领域的低俗、庸俗、媚俗等现象稀释着文化的高雅与纯粹,亵渎了文化的深邃与高远.在现实生活中虚假宣传、三俗话题博人眼球、恶意炒作屡见不鲜,严重扰乱着文化秩序、冲击着文化建设.在文化的核心层,作为象牙塔的学术领域也未能幸免.近年来,一些学者不仅没有起到引领良好社会风潮、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作用,反而助推了社会不正之风,他们或者随波逐流,沦为虚名假利的奴仆;或者追名逐利、粗制滥造;或者丧失学术底线,弄虚作假,抄袭剽窃随手拈来;或者难耐寂寞、热衷炒作,从而导致其非但没有以高尚的作品鼓舞人、以优秀的道德表率人,反而污染了学术领域,也戕害了生活世界的普通民众.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都会迎面而来,干扰着人们的判断,而人们又特别关注自身的利益问题,特别忽视自身的身心修养,在文化领域出现道德失范现象不足为奇.

  在社会公德领域,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中华传统美德也悄然逝去.在现代化快速演进及体制转轨时期,社会价值观转换,新旧准则冲突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混乱状态,普遍存在价值观念的盲目、道德上的无序和行为上的无所适从.社会公德的缺失在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如环保意识淡薄、对公共秩序的忽视、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冷漠;打假控假的宣传处处可见,而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舍己为人,先人后己"的思想在教育中多有提倡,而 "自私自利,不顾他人"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一系列现象和问题,昭示着世人公德的缺乏,其直接后果是破坏社会的秩序、和谐与安宁,使生活水平和公民素质普遍降低,间接后果是损伤社会作为一个促进个人福利的工具的有效性,最终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转型时期的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索取.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依托自己的人口红利顺利地成为了 "世界工厂",我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然而,如辩证地看, "世界工厂"在为我们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 "世界污染",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使得自然资源的消耗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我调控范围,导致生态环境急速恶化.在一些地区,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业绩不顾保护环境去搞发展.在油、煤、气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地方政府只顾经济效益而去多采快挖,不顾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在开放过程中采取不合适的手段而导致了污染加剧.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当地的GDP,在招商引资中特意引进产值税高但污染也很高的企业.这样就把自然当作是可以任意排污的场所,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的缺失.

  二、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现象的根源

  道德失范现象虽然不是当代中国主流,但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其对社会秩序的危害性.正如涂尔干所言,社会是一个 "有机体",社会结构的各个部分相互依赖,任何较严重的变化都会波及到社会整体.道德失范现象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普遍存在,甚至有蔓延的趋势,无疑会把整个社会置于道德困境之中.只有分析道德失范的根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治理.

  (一)中国社会转型造成传统道德约束力式微

  有学者指出,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对于宗教的需要,"是因为他们拥有一套儒家的哲学和伦理体系."[3](P18)孔子所传授的整个哲学用 "君子之道"这个词来概括,它其实就是一种道德体系和道德规范.中国传统道德观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发生在熟人之间,以宗法、血缘和人情关系为纽带,将人们局限在一个相对封闭、狭小的宗法体系或地缘体系之内.儒家传统道德所讲的 "五常"即 "仁义礼智信",是发生在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师生之间和朋友之间,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中国传统社会就如费孝通先生所讲的 "差序格局",是 "以 '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 群 人 里 所 发 生 的 一 轮 轮 波 纹 的 差 序".[4](P27)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主要是私人之间的道德,根据血缘亲疏远近来进行交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熟人社会".维系熟人间的道德约束性很强,一旦违反了伦理道德,不会被家庭、社会和国家所容忍.

  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传统道德约束力在现代社会中式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频繁的公共交往将人们从特定的、相互熟识的时空场域中解放出来,而重新置于一个不限定的、相互陌生、相互隔绝的个体化时空场域,将 "总体性社会"向 "个体性社会"转变, "熟人社会"逐渐变成 "陌生人社会",传统社会逐渐被解构.在个体化、原子化的时空场域中,私德生发环境发生改变,使其限度和弊端开始凸显出来,与现代社会条件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还尚未健全,形成道德 "真空"地带,人往往处于或游离于监督之外,其违德行为往往能够逃避舆论的谴责和社会的惩罚,这为人们的失德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条件.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文化缺乏制度的有效支撑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动起了人们追求财富的积极性,促进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但与此同时,市场经济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以抑制人的私欲为核心的道德倾向,它总是以市场主体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利益为内在驱动力,将经济活动从原有的道德羁绊下解放出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有个体都是一个有其自身利益并与 "他者"的利益相区别的独立体,个人欲望一旦被解禁,就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金钱和财富的追求会达到藐视一切道德和制度的程度.

  虽然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不能完全归因于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但与市场经济不无关系.资本逻辑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财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社会和个人的终极圭臬.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利己主义到处弥漫,社会媒体对富豪、精英和权贵的赞扬无处不在,"以富为荣、以贵为荣"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之所以出现诸多败德和金钱至上观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主体的逐利性缺乏有效的制度制约.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6](PP.225-226)制度调节着人的利益关系,人的道德行为与制度密切相关.但当前存在的 "制度漏洞"、"制度真空"、"制度冲突"等问题,影响着制度的有效实施,容易让人走向机会主义,为不良道德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空间.

  同时,制度有时不能有效维护和保障公正和仁道,亦不能对失德行为给予惩戒,人就容易因道德矛盾和道德挫折而产生道德冷漠,对道德的支持力度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往往强调个人权利而忽视社会责任和义务.再加上法律制度和监管制度的不健全,就容易导致个人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的违德现象.自由的市场竞争导致我国贫富两极分化,人们在庞大的资本面前往往不堪一击,生存的压力和欲望难以得到满足,从而使得个体更加容易放弃脆弱的自律,个体道德自律放松最终演化为普遍性的道德困境.同时,政府部门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管作用.在一些地方有些企业即使违法,当地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和税收,也会对部分企业的违法行为视而不见,甚至政府和企业存在钱权交易,监管形同虚设.当市场主体不正当的逐利行为并没有得到制度的有效约束和规制,高尚的道德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社会褒奖和激励时,社会就会形成一个奇怪的现象:守法守信企业竞争不过不守法不守信企业.这样,道德问题的蔓延就成为必然.

  (三)道德教育和道德践行的脱节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教育和道德践行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为:一是中国道德教育更多的是从上到下的舆论宣传和学校道德教育的空洞说教,而不是体验式的教育.道德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人类的实践精神,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它指导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塑造人们良好的道德人格.因此,道德教育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播,其最终的目的是走向现实实践.客观上讲,从小学到大学,道德教育还是具有一定成效的,但是也更多偏重道德说教、道德灌输,不了解道德的本质和主旨,使道德教育走向知识化和理论化,造成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的严重脱离,道德教育效果显着偏低.二是道德教育更多的是强调集体本位和义务本位,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推崇一种 "圣人道德"和 "英雄道德",不切实际地要求人们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等,这些道德标准没有对合理的个人利益的起码尊重,背离了人的基本需求,脱离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在实践上难以转化为一般人的道德行为.三是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典型人群的失范行为.道德榜样的示范意义非常重要,在人类历史上,许多道德人物深刻地影响着人们道德人格的生长和道德行为的实施.当前,道德失范的个体化逐渐被群体化所替代.在与民众关系密切的人群中,具有道德示范效应的群体本应起道德模范作用,但这些人经常是道德失范者,给道德教育带来负面影响.比如说中国的官德、医德和师德,官员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楷模,医生应该是救死扶伤的道德楷模,教师应该是教书育人的道德楷模.但是他们一些人在道德xuwuzhuyi的支持下,为了一己私利,冲破社会道德良知的底线.当道德信念遭到资本逻辑的腐蚀从而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不能得到支撑与印证时,道德不是被放逐就是被当作掩盖各种丑恶行为的遮羞布,从而导致 "道德冷漠"或蜕变为 "道德伪善".

  三、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多维治理

  (一)把中国传统的整体本位道德原则与个人主义道德原则相融合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 "周孔教化",中国人缺乏为人类团体生活所必需的公德. "生活欹重于家庭伦 理 之 中 国 人,自 难 养 成 其 超 家 庭 伦 理 底 公德."[7](P131)中国是一个伦理社会,即使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中国伦理的社会资源仍然大量存在.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要有彻底的文化自觉意识,必须 "立足传统的道德根基",自觉地实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衔接和结合.

  中国传统道德原则强调个体应该对群体负责、向群体履行个体的责任和义务的观点具有一定合理性.这种整体本位的道德原则可以弥补自由主义的个体本位缺陷.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利益,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但市场经济中资本逻辑对传统道德的消融和瓦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的异化和虚无,这是与 "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相悖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该提倡传统整体本位精神,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把集体主义道德和个人主义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弘扬传统道德,充分尊重个人利益和价值,从而使传统整体道德观和个人道德观相得益彰,培养和发展现代 "陌生人"社会的公共生活伦理,以逐步建设通行于 "陌生人"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

  (二)建立和完善道德问题突出领域的法律制度

  汤一介曾经指出,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具备两套社会支撑系统, "其一,为整个社会的道德教化系统;其二,为一套健全完备的政治法律制度.

  两个系统互为支撑,缺一不可."[9](P300)道德和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最基本的力量,两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 "道德的修养固然应该提倡.但…… '内圣外王'理论,实际造成的是一种泛道德主义,认为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可以依靠道德完善来解决,这显然是不可能的."[9](P229)法律和道德具有互补性,在以家庭为本位的传统社会,道德对于血缘群体的凝聚具有重要作用,而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严密的组织、规范、强制等作用,则是道德所不能及.我们社会有些道德失范现象不仅仅是违反道德的问题,也是突破国家的法律底线的问题.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单纯依靠道德的教育远远不够,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法律制度的完善.惩恶是扬善的基础,完善的法律制度能有效地阻止道德的沉沦,促进社会道德的有效提升.比如说我国的醉酒驾车,不发生交通事故的最高处罚措施就是行政拘留15天,违法的低成本使得醉酒驾车的情形越演愈烈.对此我国修改了刑法,把醉酒驾车由行政处罚提高到刑事处罚.法律修改以后,醉酒驾车的数量大幅度下降.国家也逐步修改和完善了食品安全等领域相关的法律,并加大惩处的力度.比如说对于违反食品安全的行为最高刑是死刑,罚金是生产、销售所得两倍以上并不封顶.法律的普遍性、明确性和权威性优势提高了道德规范的可操作性,有利于道德建设的实效性,为支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我们行政监督部门要加大力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并常态化,对一些地方行政人员的不作为要严肃问责和查处.

  (三)注重道德教育和道德践行的统一

  当前的道德教育,要注重道德的践行.首先要让人理解道德的本质,它是为了人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不是社会用来反对和压制人的工具.正如美国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所讲: "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

  一般地说,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美好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 能 说 人 是 为 了 体 现 道 德 而 生 存."[10](P247)即是说,要通过道德教育,引导和规范民众通过利他来合理利己.道德教育要贴近民众的现实生活和大众文化,撇开人们生活的具体文化场景以及独特的历史传统的道德教育,注定是虚幻的、无根的,而不能在现实中付诸实践.道德教育要从抽象的道德观念世界走向现实生活世界,从空洞的宏大叙事转向关注具体问题的生活叙事,关注个体的生活状况和现实需要,着力于推进 "大众道德"或 "平民道德"教育.当前,人们的道德价值出现多元化,社会应该尊重个体的道德权利,为所有个体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实践提供尽可能公正、平等的有利条件,使人想做好事、敢做好事、能做好事.

  四、结语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道德问题是非常严峻和复杂的,但整个社会总体上是积极和向善的,大多数民众依然守护着道德善行.我们要多维度治理道德领域中突出的问题,把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结合起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惩恶扬善,把遵守规则内化为民众的道德观念,注重道德教育和道德践行.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力争使社会道德风气有很大好转,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

  [参考文献]

  [1] [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 [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 [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3]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M].黄兴涛,宋小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 侯红霞.道德困境及其突破---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意蕴 [J].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6]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 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8] 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 南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2012,(2).

  [9] 汤一介.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10][美]威廉·K·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 [M].黄伟合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