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道德关怀的思想内涵尝试性探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7-07 共4520字
论文摘要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的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Kohlberg's Theory of MoralDevelopment)曾对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理论界有颇为深远的影响。道德认知与道德判断一直被作为理论界重点的理论研究对象来对待,如此便忽视了道德情感在个人道德发展与成长中的潜移默化且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道德哲学中,道德领域是由抽象原则构成的。如此一来,不能不说我们的道德教育是不完整的,是有缺憾的,道德关怀思想的提出不仅在理论意义上拓宽了学校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范畴,而且在现实意义上也使得学校道德教育更加人性化,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人格更加完整和健康,而不是培养出一个只是知道而做不到的“半道德人”.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认为“:教育应该围绕关心主题来重新组织。关心,而非传统学科,应该成为教育的中心。普通教育应该面向所有学生,指导他们关心自我,关心身边的人,关心世界上所有的人,关心动植物,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知识和学问。以关心为核心的道德人生应该成为教育的主要追求。这个教育目的并不与学生的智力发展或者学术进步相互抵触,相反,它为智力和学术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本文的主旨便就道德关怀的思想内涵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一个尝试性的探析。

  一、道德关怀思想的前提:在彼此关怀的关系中认识自己
  
  说到底,道德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关系问题。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有句箴言“:认识你自己,不要太过分。”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做人不可太过分自私,太过于自我,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与反应。一个人只能通过别人的反应,方能真正地认识自我。自我是通过和他人的关系来被认识的。人与人之间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人,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群体中的他人而独立存在,我们个人的价值和意义也体现在能为社会或他人达成某种有意义和价值的目标上,这就是说,我们需要社会或他人的道德关怀,我们也需要对社会或他人进行道德关怀,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关怀,彼此互依的。中国式管理大师、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曾讲过,在中国,一个人太自我,是生存不下去的。其实何止在中国,全世界应该都是如此。

  我们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已经极其发达了,但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关系却异常冷漠,彼此之间的不信任现象比比皆是。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那些金钱至上,奢靡享乐,“自我中心”的自私功利等为人所摒弃的落后道德有了市场,且正影响着年轻一代的莘莘学子们,我们把这种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并影响人们行为的道德退化统称为道德滑坡现象。

  道德滑坡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完全是以利益为标杆来进行,对自己有利的,就热情交往。对自己无利的,便冷漠视之。即使是与对自己有利的人交往,也往往是在利益层面,而不是在情感层面,对对方的嘘寒问暖只是礼貌性的,而不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真诚关怀。而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彼此之间真诚的关怀和真挚的情感的伟大力量是多少金钱也买不来的,现在是我们应该注意和珍重这股伟大力量的时候了。道德关怀思想会使得每个人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乐于奉献自己的力量来关怀和帮助他人,生活在道德关怀世界里的人方能感受社会的温暖,方能“蜡炬成灰泪始干”地奉献自我回报社会。

  总之,有道德关怀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有光明前途的社会。

  美国社会著名的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亚伯拉罕·哈洛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曾提出人有五个层次需求的理论,即每个人都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和超越的需求。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关怀和帮助,并不是最低层次的生理层面的需求,同时也是自我价值实现和超越自我的需求,一个人幸福美满的生活是寄寓于与他人彼此关怀的和谐关系当中的。当面对别人的需求时,道德关怀思想告诉我们,应该对他人的需求以“己欲立而立人”的心态来作出回应,而不是冷漠地置之不理甚至是落井下石。当然这一切是以彼此之间充分而真诚地交流和对话为基础和前提的,而“在陌生人的伦理学中,对规则的遵守就是全部。遵守规则是人际关系的全部,只要我遵守规则了,我的义务就到头了。在一个片面的陌生人交往中,个体呈现给他人的只是自己生命的一个模件。所以,充分而真诚的交流是道德关怀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对对方施予的关怀信任的前提和基础,整个社会也正是由于这种彼此之间的充分而真诚地交流才变得更加和谐、稳定、温暖和充满活力。

  二、道德关怀思想的本质:责任
  
  在西方的学术论著里,我们往往很少见到”责任“这样的字眼,而更多见到的却是”权利“和”义务“等样式的字眼。”责任“一词似乎是我们东方文化的专利。但笔者发现,近年来,一些西方道德伦理著作中,开始高频率地出现”责任“这个字眼。说明全世界都开始在道德领域中意识到了”责任“的重要性。从道德关怀思想的视角来看,是这样来描述和理解道德的:”有德之人是助人一臂之力的人,美好的道德就是奉献,在不损己的情境之下来担当自我对他人的责任。“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理解,道德关怀思想里所谓的”责任“是和”利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成熟、合格的社会人,是一个逐渐摆脱自我意识而走向社会责任担当的人。一个社会人的成熟与否,与他的年龄、职业和社会地位等等是没有关系的,而是与他的社会责任心有着紧密的关联。换句话说,一个人即使是年龄很大,职业很好,并且也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也就是说他已经具备对社会、对他人道德关怀的能力,但如果他没有丝毫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没有任何关怀之心,我们也可以毫不客气地讲,这个人不算是一个成熟、合格的社会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所谓道德关怀其实就是对他人自觉而真诚地担当和履行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就需要每个社会人自身具有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应当先培养学生这种社会责任感,而不是急着培养他的道德关怀能力。

  因为责任感可以无限大,而道德关怀能力则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当每一个人都根据自己实际的能力来自觉地担当和认真地履行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时,那我们便可以实现孔子所谓的”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的社会。整个社会似乎到处都有一只有责任的关怀之手在那里,随时给每一个身处其中遇到困难的人以真诚的帮助和关怀。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道德与责任某种意义上讲处于一个共同体。有道德的人一定是有责任感的人,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而一个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人,也一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谓的道德关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觉地履行自我责任的过程。因此,从道德关怀思想来看,一个对他人的困难漠不关心,丝毫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一个不道德的人。

  三、道德关怀思想的表现:情感
  
  传统的道德哲学认为,道德领域是一个抽象原则的理性领域,它与个别的、突发的、情感的因素是毫无瓜葛的。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哲学思想的进步,情感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也日益彰显,与此同时,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道德的整体性、完整性及其作为人类自由精神的本质和价值,学生的道德成长和发展与情感的内在关系也更加密不可分。道德教育发展史证明,个体的心智成熟和道德发展成长与成熟而稳定的情感有直接的关系。情感是人类最为真实的自然存在状态和心理表征之一,它对于学生主观的道德认知、判断和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卡罗尔·吉利根(Carol Gilligan)关于道德取向的研究证明了情感是构成道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人们在实际的现代道德教育活动中,对情感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价值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而是过度地夸大了道德认知与判断在教育主体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且现代教育为了使学生顺从社会环境的需要,常常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用社会规则框架来督导、规范和约束。

  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应当将人的理性和情感有效地结合起来。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和西方现代的理性文化之中同时吸取”营养“.儒家的仁性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仁性介于感性(欲性)和理性(智性)之间,其根植于血缘情感,同时又将此情感从血缘关系拓展到社会伦理关系的所谓人性之情。当代我国德育设计情感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时,应当谨慎地将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仁性伦理的合理内核从中剥离出来。同时,应注重借鉴、吸收西方传统理性文化的精髓,在人的道德形成过程中注重培养认知和自我认知能力之外,也应承认人的情感系统中感性(欲性)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我们主张,当代我国德育在培养人的道德情感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人的道德理性。要求受教育者不仅要拥有稳定良好的情感状态、情感心境,而且也要具有健全的情感能力,丰富、深刻的情感世界。

  情感的作用在道德关怀思想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地位。道德关怀思想主要倾向是将真实的情感投入给需要关怀的人身上。古人有句话说得好”: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屠狗辈往往是感性的,做事是凭直觉,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和情感,而不会静下心来进行的理性判断。而读书人多是理性思考的比较多,结果只有道德后果的思考,而没有道德行为的落实。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卢梭在其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曾讲过,是理性使人产生自尊心,思维又使之增强,是理性使人多考虑自我,也是理性使人远离烦扰折磨他的一切。哲学思维把人孤立起来。正是由于哲学思维,人才会在见到别人受难时,暗自在心里说:”去死吧,如果你愿意的话,反正我是安全的。“只有那些危及整个社会的危险,才能搅得哲学家不能安睡。有人在他的窗子底下杀死他的同类却逍遥法外,他只是捂住自己的耳朵,稍微为自己辩解一下就阻止了自己本性背叛了他自己,阻止了自己的本性同情这个不幸的死者。

  野蛮人就没有这种令人钦佩的才能,而且由于他缺乏智慧和理性,总是愚蠢地听凭这种原始情感的支配。例如,在骚乱中,在街头殴斗中,贱民啸聚在一起,而谨慎的人则站的远远的,但最后往往还是群氓,是卖菜的妇女,挺身而出隔开打架的双方,阻止上流社会有教养的人自相残杀。孟子曾讲过,人人皆有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礼让之心和恻隐之心,而这四心是不需经过教育的,而是天生的,四心是人类向善情感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人类情感实际上往往是道德行为产生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人类的天生向善情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社会氛围的。换句话说,一个有情的社会才能养育出一个有情的人,而一个有情的社会也需要一个个有情之人来组成,两者之间是彼此互存,相互促进的。

  道德关怀思想的提出,不论是在道德心理学领域还是在道德哲学领域,都引起了学者们对情感因素的重视。学者们无法否认的是,人是同时具有理性和情感的。一个仅仅具有规则和理性的道德规范而没有道德情感的道德生活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真实的。一个只依靠理性规则来生活而没有情感参与的生命体只能说是一架冷冰冰的机器。

  [参 考 文 献]

  [1]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21.
  [2] Carol Gilligan. In a Different Voice: Women'sConception of Self and of Morality [M].New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85.
  [3]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高煜翻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