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问题是关系到事物发展的方向并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战略思维是领导干部的核心能力,是衡量领导干部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党中央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加强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就显得更加迫切。战略思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新时期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应积极构建"五维"领导战略体系即系统思维、危机思维、机遇思维、和谐思维、创新思维,以此来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战略思维
1、战略。"战略"概念的出现远可追溯到东罗马时代,中国古代曾将战略称为"庙算、谋略、方略、谋划"等。普鲁士人海因里希·迪特里希·比洛首先对战略进行了界定:"战略是关于在视界与火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给"战略"下的定义为:"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即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古代和近代的战略概念主要是局限于军事领域。从当代历史发展看,战略研究早已从单纯研究战争问题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战略不仅仅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而是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等领域的普适性概念。"战略"一词及其军事涵义被移植到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外交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其内涵也随着其应用领域的拓展而变得越来越广泛。我认为现阶段对战略的界定应当是指对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或决定全局的问题的谋划和策略。
2、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伴随着战略问题的提出而出现的,最初的战略问题仅仅局限于战争领域,随着战略问题向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家、全球领域的拓展,战略思维的内涵也逐步突破了战争谋略,拓展为对重大的、带全局性的问题的谋划。在长期演进的过程中,战略思维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思维风格,有了一定的思维结构与思维程序,日益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的特点。毛泽东是伟大的战略家,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对"战略思维"下了科学的定义:"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这不仅指明了战略思维研究的对象,而且为我们进一步揭示战略思维活动的本质和特征提供了基础。一般而言,人们普遍把战略思维定义为"对全局性、规律性、长远性的问题作出重大决策的科学知识体系和科学思维方法".由此可见,战略思维是运用系统论的知识并遵循科学的逻辑程序对事物进行本质和规律性认识的活动,属于理性认识范畴。同时,战略思维不是一种单向度的抽象思维,而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的整和及其综合运用,是一种更加高级的新型思维范式。领导者战略思维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制约着领导者观察、分析、判断事物变化发展的立场和观点,而且直接制约着领导者的领导方法、领导艺术和领导绩效。
二、科学发展观和战略思维的关系
1、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战略思维的特性。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新时期领导者战略思维的有效运用和表达,体现了和谐社会构建中领导者战略思维的特性。一是以人为本体现了战略思维的人本性。 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保障人的平等权益,增进人的安康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种人本理念体现了战略思维的人本性。战略思维是一种"自为"和"为我"的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以及明确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领导者制定战略应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尊重实践,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二是全面发展体现了战略思维的整体性。 全面发展理念是指各级领导者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与战略思维的整体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战略思维主体在一切管理活动中都应具有整体和全局的观念。三是协调发展体现了战略思维的联系性。 协调发展理念就是指各级领导者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就促使领导者在运用战略思维谋划和决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以及各种利益的协调发展,这充分彰显出战略思维的联系性特质,它是协调发展理念在思维方式上的体现,要求并指导领导者在进行战略思维时,必须确立以联系为中心的关联性思维方式,用关联性的思维来分析和考察各项社会管理事务。四是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战略思维的超前性。 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指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定义中可以折射出一种超前性的特质。超前性是战略思维的本质特性,是战略思维主体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见性的思维特性。可持续发展理念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把握发展方向,是领导者超前性战略思维的体现。
2、战略思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本世纪头 20 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执政理念,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不论从全面还是从重点来看,无论对全局还是对局部而言,实现这一目标都是极其艰巨的,都迫切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战略思维能力,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努力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三、构建五维领导战略思维体系
战略思维作为新时代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它所反映的不仅是领导者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升华,而且是领导者在思想认识、决策水平、领导方法等方面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因此,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各级领导者应善于运用战略思维,提升领导战略思维能力。
1、领导者科学发展视野的形成: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全局性思维,它从事物的整体出发,其思维程序是:整体---部分---整体,是整体性、开放性、相关性与结构性方法的高度统一,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对领导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在现代社会中,不论是经济活动,还是科技活动和教育活动,不论是政治活动,还是军事活动等,都越来越走向系统化。所以,对于领导者来说,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采取系统性的思维方式,运筹全局,综合分析,提出科学的发展战略思路。加强领导者系统思维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第一,系统思维要从大看小。大就是系统,是全局;小就是要素,是局部。从大看小,就是要放眼整体,总揽全局,站在全局的高度去处理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这是系统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则。第二,系统思维要从长看短。长就是未来,短就是当前。从长看短,就是面向未未看现在,用长远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对待眼前和现实的问题,而不能鼠目寸光,就事论事。第三,系统思维要正负兼顾。 所谓正负兼顾,就是既要看到面临的有利条件、拥有的优势和决策带来的效益,又要看到面临的不利条件、劣势和决策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领导者只有善于多向思维,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做到统筹兼顾,才能真正提高系统思维能力,作出正确的决策。
2、领导者科学发展机遇的把握:机遇思维。 现代科学和实践都证明,机遇在事物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机遇不仅影响到事物发展速度,而且影响到事物在可能性空间中的发展方向和结局。培养战略思维与强化机遇意识密不可分。抓住了机遇,战略思维就能成为现实;抓不住机遇,再好的发展战略都无法实现。
毛泽东在实施"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时候,十分重视选择战略退却的时机问题。邓小平战略思想的一个很突出很鲜明的特点,就是把大局观念同抓住机遇这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胡锦涛同志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对本世纪头 20 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了深刻论述,要求全党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机遇思维也是战略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领导者善于把握机遇思维是从战略思维的高度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强化机遇意识要求各级领导:一要对机遇的趋势性有总体把握。从一定意义上讲,大的趋势也就是大的机遇。如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大的趋势,同时也是一个大机遇。
然而,如果只是被动地跟着大的趋势走,而不是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那么大机遇可能就会擦肩而过。二要对机遇的规律性有深刻的理解。 机遇具有不确定性和非常驻性,常表现为偶然性,但其背后又有必然性。机遇体现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因此,机遇也不是深不可测的运气,它有着内在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遵循的。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机遇规律性的深刻理解。三要善于驾驭事物发展的态势。
从哲学的角度看,机遇也是一个过程,而任何过程都可以区分出若干个阶段。战略思维是主动性极强的思维,不是消极被动思维。它不仅要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更重要的是它力求驾驭事物发展的态势。进行战略思维就是要有效控制机遇的阶段性,使之向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方向变化,把难得的机遇利用起来。
3、领导者科学发展问题的发现:危机思维。 是否真正把握了机遇,归根到底取决于对问题的自觉意识和解决程度。发现问题是转变发展观念、探求发展规律的生长点和突破点。科学发展的问题本质体现在对立统一规律上,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螺旋、曲折上升的,并且,在社会发展到一定时候,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危机事件,因此,这就需要领导者具有危机思维。所以,领导者运用机遇思维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发现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也是领导者不断调整、修正、完善社会发展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当代中国发展问题呼唤并催生战略思维,因而危机思维成为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先导。现代领导者应注重培养自身的战略思维能力,强化危机思维,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培养:第一,在实践中提高领导干部的预见性思维能力,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 领导者应学会把自己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论思维的高度,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发现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性。第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者应谨慎行事,防微杜渐,将危机消除于未然,建立有效的发现危机、解决危机的科学体系。
4、领导者科学发展矛盾的协调:和谐思维。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标尺和考量,也是目的和归宿。秉持和谐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当代中国,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进入更加科学、合理的"四位一体"的进程中。和谐思维从双赢、多赢的战略高度,创新和开辟出新的发展模式,彰显出鲜明的战略思维特征,因而,和谐思维应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和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协调各方、和谐发展的应有思维方式。加强领导者的和谐思维,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培养:第一,领导者应注重尊重民意、增进沟通,用战略性思维对待群众的诉求。 应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宽广的胸怀倾听,以建设性态度对待,尊重人、理解人、团结人。第二,领导者应注重用追求社会和谐、内心和谐的大胸怀,观察世界,修炼自我,以新的情操提升自己。 领导者要想实现超越自我,提升自己,必须要具备和运用和谐思维,就是要学会如何处理好个人愿景与实际现状、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和谐。
5、领导者科学发展实践的创新:创新思维。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维系于创新。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浪潮,强有力地冲击和影响着整个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行为观念,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各个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思维主体的创新思维方式,就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领导者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增强领导能力,提高决策水平,开创领导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提高领导者的创新思维应注意:第一,解放思想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前提。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新理论、新方法,各项领导工作才能有新的突破。第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基础。 作为领导者,必须永远坚持以实践为思维根据,善于借助调查研究来引导和发展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