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肩腰腿痛多为慢性劳损及无菌性炎症引起的以病患部位疼痛, 肿胀甚至功能受限为主的一组疾病[1]. 常见病包括: 颈椎病, 肩周炎, 腱鞘炎, 腰间盘突出, 腰肌劳损, 骨质增生等疾病。 因起病比较隐蔽, 症状不典型或疼痛时轻时重, 有时甚至可自行缓解, 因而不被广大患者所认识, 从而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我们对颈肩腰腿痛的物理康复方法进行了研究,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 料 选取 2007 年 2 月至 2010 年 5 月在我 院治疗的200 例颈肩腰腿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 108 例 , 女 92 例 ,年龄 22 ~ 79 岁, 病均经 X 线片、 CT、 MRI 检查确诊排除骨科病变。 其中颈椎病 24 例, 颈椎间盘突出 16 例, 腰椎管狭窄 26例, 腰椎间盘突出 84 例, 腰肌纤维组织炎 34例, 肩周炎16例。 纳入标准: VAS 疼痛分级为Ⅱ级或Ⅲ级并明确疼痛发生原因的颈肩腰腿痛患者[2]. 排除标准: ①疼痛分级为Ⅰ级或Ⅳ级或不能明确分级者, 服用止痛药物或接受过其他止痛方法者;②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对电刺激过度敏感者; ③合并有各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精神病患者; ④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2].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四组, 分别实施中频电疗法、 中医疗法、 中频电疗联合中医疗法、 热敷法进行物理康复治疗, 四组之间的性别、 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着差异。
1.2 物理康复方法
1.2.1 中频电疗 CM2000A 型电脑中频电疗仪频率选择应用频率为 1 000 ~ 100 000 Hz 的脉冲电流治疗, 20 min·次-1·d-1, 12d 为 1 个疗程[3].
1.2.2 中 医 疗 法 包括针 灸[4]、 推拿[5]、 拔罐[6]、 正骨[7]、 中药。 针灸以括颈痛穴、 肩痛穴、 腰痛穴、 臀痛穴、 膝痛穴以及踝痛穴, 对颈肩腰腿进行治疗。 推拿采用解痉止痛、 活血化淤和松解粘连, 理筋整复的手法。 拔罐法依据疼痛部位、 范围及经络上的穴位处行多罐疗法治疗。 正骨: 医生运用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法, 在复位瞬间将病人重心落在患椎单侧关节突关节上, 使脊椎暂时处于失稳状态, 再拨动偏歪棘突, 同时通过医生复位的拇指使患椎承受了直拉力和旋转分力, 并且运用杠杆力达到目的。 中药使用老张家黑膏药 (德润堂风湿骨病治疗中心)。 各种方法一周内进行完毕, 休息一周, 继续下一个疗程。
1.2.3 热 敷 法 取川乌 、 草 乌 、 羌活 、 独活各 40 g, 寻骨风 30g、 伸筋草 60 g、 透骨草60 g、 海风藤 30 g、 乳香 30 g、 没药30 g, 将上述药物研成细末过 50 目筛; 另备 大青盐 400 g, 置于铁锅中以文火炒热。 用白棉布制成 200 mm × 180 mm 的单层布袋, 将上述药材与炒热的盐一同装入布袋, 用细线密缝封口, 即制成药盐布袋 1 只备用[8]. 将制好的药盐包经适量清水撒湿 142 min, 再放入电热恒温干燥箱加热 3 min, 药盐包温度控制在 50 ℃ ~ 70 ℃。 外敷于患处 30 min, 1 次 /d, 10次 1 个疗程, 休息 2 d, 继续下一疗程。 每个药盐布袋可使用 5 ~ 7 d.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 : 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 ; 进步 : 症状与体征明显减轻; 无效: 症状与体征无改善[9]. 总有效 = 显效 + 进步。
1.4 检测指标 为了观察方法对集体的反应及效果 , 记录并比较四组患者的 C 反应蛋白 (CRP)、 白蛋白 (ALB)、 钙 (Ca)、磷 (P) 水平。 CRP 使用检测试剂盒 (北京中兴科仪贸易有限公司) 检测。 ALB 使用贝克曼库尔特 LX20 生化仪检测。 其中CRP 的正常参考范围是 < 10 mg / L, ALB 的正常参考范围是 35~ 55 g / L, Ca 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2.05 ~ 2.60 mmol / L, P 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0.80 ~ 1.65 mmol/L.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1.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x ± s) 表示, 组间比较使用 F 检验,计数资料的结果采用卡方检验。 以 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中频电料联合中医疗法的总有效率为 98%, 显着高于中频电疗法的 8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但与中医疗法和热敷法的 88%相比无显着差异 (P >0.05)。 其他三组总有效率之间相比无显着差异 (P >0.05)。 综合起来中频联合中医疗法的效果最佳。 见表 1.【1】
2.2 实验室指标比较 从表 2 可以看 出 : 三种物理康复方法后30 min 内实验室指标的比较来看, 中频联合中医疗法的应激反应指标 CRP、 ALB 最高, Ca、 P 最低, 且和别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效果最佳。 中频联合中医疗法的CRP、 ALB、 Ca 以 及 P 与 其 他 组 之 间 的 t 值 分 别 为 : 3.21、2.33、 2.01 以及 1.99, P 均小于 0.05. 中医疗法的疗效和中频电疗、 热敷法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其CRP、ALB、 Ca 以及 P 与其他两组之间的 t 值分别 为 : 4.63、 2.28、2.01 以及 2.09. 中频电疗和热敷法的实验室指标没有统计学差异 (P >0.05), 两者之间 CRP、 ALB、 Ca 以及 P 的 t 值分别为:
1.32、 1.68、 1.41 以及 1.22. 因此 , 从实验室指标来看 , 四种物理康复方法的疗效从优到差为中频加中医 > 中医 > 中频 =热敷。【2】
2.3 四组满意度结果比较 治疗后 ,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了统计。 总满意度 = 继续选择 + 可以选择。 患者对中频联合中医疗法的满意度最高, 占98%, 中医疗法其次,占 92%. 中频电疗占 90%. 热敷的满意度最差, 占 68%. 因此我们推荐使用中频联合中医进行康复治疗。【3】
3 讨论
颈肩腰腿痛为多种疾病共有的症状或症候群。 疼痛涉及到局部痛、 放射痛和牵涉痛。 处理方法主要是制动、 解痉以及止痛[10]. 引起颈肩腰腿痛的原因主要是软组织急性损伤、 软组织慢性劳损、 风寒湿因素、 过敏因素或免疫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中频联合中医疗法的效果最佳。 可能是因为这两种方法对机体的血液循环和经络系统影响较大的缘故。 中频电疗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主要包括: 镇痛作用、 促进血液循环、 锻炼骨骼肌、 软化疤痕和松解粘连的作用。 中频电疗作用的局部皮肤痛阈明显增高, 有明显的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的作用, 能使骨骼肌收缩, 有软化疤痕和松解粘连的作用, 特点为收效快、无痛苦、 副作用少、 疗效持久。 针灸采用远道取穴、 巨刺取穴、 交叉取穴、 定位取穴的原则, 对颈肩腰腿进行治疗, 取穴少, 见效快, 安全无副作用。 推拿基本作用在于它的力学效应, 促进组织内的物质运动, 使血管内外、 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增加, 血流循环加快, 生理和代谢紊乱得到调整纠正, 气血流通, 阴阳平衡, 症状缓解、 消失。 正骨医生通过杠杆力达到物理康复的目的 . 老张家黑膏药主要成份有白花蛇、 田三七、 藏红花、 铁棒锤、 入地金牛、 赛龙骨、 麝香等名贵中草药物, 贴服的疗效显着。
本研究结果显示, 四种物理康复方法的疗效从优秀到差为中频加中医 > 中医 > 中频 = 热敷。 中频加中医疗法对机体的刺激更强, 可以充分调动机体的应激反应系统和分子系统。 从患者的满意度来看, 中频联合中医疗法的满意度最高, 占98%, 是因为 此方法对颈肩腰腿痛病人治疗和调理效果最佳 ,患者对治疗疾病的自信程度增加, 更加主动配合诊疗活动; 也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和遵医行为, 复诊率有了较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 对颈肩腰腿痛病人的康复, 我们推荐使用中频联合中医疗法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秋怀。 颈肩腰腿痛治疗体会 [J] . 内蒙古中医药, 2002, 21 (5) :41-42.
[2] 王樟连, 陈利芳, 朱维明。 腹针经皮电刺激对颈肩腰腿痛患者即时镇痛效应的观察 [J] . 中国针灸, 2007, 27(9) : 657-659.
[3] 丁原宏。 中频电 、 热 、 磁 在中药导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 [J] . 医学信息, 2008, 21 (6) : 921-923.
[4] 林艳红。 中医针灸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临床疗效观察[C] // 2009 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论文汇编。 宁夏, 2009: 613-614.
[5] 余百权。 牵引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56 例 [J] .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8, 24 (1) : 45.
[6] 张成才。 火针拔 罐治疗颈肩腰腿痛 300 例 [C] // 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大会卫星研讨会-针灸与人类健康论文摘要汇编。 北京,2008: 293-294.
[7] 王燮荣, 王燮荣现代整脊手法 [C] // 第五届整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北京, 2009: 31.
[8] 朱其卉, 黄移生。 药盐包热敷治疗颈肩腰腿痛效果观察[J] . 护理学杂志, 2009, 24 (9) : 20-21.
[9] 陈超, 李光辉, 王泰仪。 局部注射类固醇治疗颈肩腰腿痛 1060 例[J] . 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 (14) : 2774-2775.
[10] 饶翮。 骨痛灵酊中频电熨治疗颈肩腰腿痛 108 例 [J] . 医学新知杂志, 2007, 17 (2) :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