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本科生就业指导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14 共4409字

  高校就业指导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随着近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高校本科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向也日渐明确,反观高校就业指导现状,还不能完全满足本科生顺利就业或创业的需求。所以,查找高校在本科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的对策成为本文所要谈论的重点。

  一、高校在本科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流于形式

  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简单的就业形势及政策分析、就业信息的提供、就业技巧的讲解,通常会忽视对本科生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对学生缺少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缺少针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的预防性指导。许多高校把就业指导简单的理解为求职技巧的指导,所以导致课程内容上大多表现出对各种求职技巧的讲解。着重于提供给学生就业信息、教会学生书写简历、传授简单实用的面试技巧、教会学生推销自己等等。不可否认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对此类技巧可能会有一定的需求,但是这样的指导并未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缺少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职业能力对于学生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求职技巧。

  (二)就业指导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在形式上比较落后,社会化程度不够[1].高校通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有集中授课、团体辅导、专题讲座等简单的形式,这些就业指导形式缺乏明显的针对性,不能结合专业特点和年级特点进行专门的指导,更缺少针对个人的就业指导。在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上,主要以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方式过于简单,而且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一些新的形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如就业心理辅导、职业适应性辅导、职业测评、体验式培训等。还有一些院校把就业指导简单的理解为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所以导致在形式表现为就业指导机构人员、辅导员和政务人员单纯的通过黑板报、高校网站等发布大量的招聘信息,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相当于没有开展,没有从思想上武装学生,也没有从技巧上指导学生,直接让学生接触繁杂的招聘信息,使他们很容易迷失方向。

  (三)就业指导师资配备不足且不齐

  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前提是配备足够的师资,而且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然而,大多数高校中从事就业指导知识传授工作的教师人数有限,师生比例严重偏低。同时,高校在就业指导师资的配备上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也缺乏针对性。同时,从事就业指导课的老师也是参差不齐,专业水平有限,构成人员主要包括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人员、主抓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部分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他们大多属于兼职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他们没有专门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无论是在理论知识还是在就业实践方面都很难达到传授就业指导课的要求。

  (四)就业指导授课时间过晚且过短

  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只针对大四(或大五) 学生开展,表现出很强的时效性,缺乏连续性,就业指导单纯成了毕业指导,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及早的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不能及早的培养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也不能及时的为就业做好知识、技能和心理的准备,以致到了毕业季显得手忙脚乱,使得“毕业即失业”变成了无数个毕业生的现实。所以只针对大四(或大五)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是远远不够的,最理想的就业指导应该从新生一入学就开始,各个年级安排具体的任务,使得学生到了真正面对就业问题时能够应付自如。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容不得丝毫的投机取巧,高校不能到了学生毕业的时候简单应付了事,必须设定长远的规划,保持连续性,能够满足各个年级的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

  (五)就业指导缺乏个性化

  当高校本科生踏入社会时,由于在职业规划或心理方面的准备不足,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此刻,个性化指导显得弥足重要,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问题分析系统的结合起来,给本科生所带来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现状告诉我们,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模式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基于就业指导教师数量的有限性,面对庞大的学生队伍,针对每位本科生开展就业指导的现实性值得商榷,反之,一名就业指导教师同时给几百名本科生上课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针对性无从谈起。

  二、高校在本科生就业指导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不完善

  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设置部门归属不合理、行政色彩过浓、承担的职能过于单一。[2]

  几乎所有高校都把本科生就业指导看做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一家的事情,没有形成教学、行政与科研多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在教学上,就业指导课并未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许多课程被压缩,而且开课时间较晚。在行政上,高校对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很好地结合到就业指导之中,造成毕业生在就业时表现出职业价值观歪曲、职业道德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在科研上,很少有高校能够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项研究的重心,相较于国外,我们在此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二)高校专业设置未能与市场接轨

  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也是造成本科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有些专业的社会认知度较低,导致很多用人单位不予承认,导致此类专业的毕业生市场竞争力减弱。同样,此类毕业生由于掌握的知识架构过于单一,而在综合能力方面又显得过于不足,这直接导致了他们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单位和市场的需求。目前,许多高校或者综合性的高校为了提高入学率,在专业设置上没有对各专业的就业前景做出及时有效的预测,很多学生或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大多停留在比较传统层面上,对当前新兴产业知之甚少,即便有些学生或家长能够把握到当前的市场讯息,在专业选择上也可能会出现问题,有些专业在本科生入学时是热门专业,经过四五年市场需求的变化,等到毕业时已不再是热门专业。

  (三)高校对就业指导不重视或误解

  目前,许多高校普遍追求一次性就业率,把毕业生在毕业时能够马上找到工作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成功与否的标志。

  这种对结果高度重视的同时可能会忽视过程的完善,使得学生在就业后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像是职业价值观的偏差、心理不适等等。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主要有四种职能,即行政管理职能、咨询职能、研究职能和服务职能。许多高校普遍重视行政管理职能,而服务职能常常被忽略。这就导致了高校本位的出现,强调对学生的管理和控制,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重视,就业指导变成了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宣讲、就业技能和就业技巧的传授。学生在就业指导中得不到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职业生涯规划,享受不到高校应该为个人所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

  三、高校在本科生就业指导中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教育的工作机制

  健全的工作机制对于高校顺利开展本科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极其重要。高校在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成立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研究室和“双创”中心等等。这些就业指导机构应该对本科生的就业指导制定出总体的规划,并善于结合各院系开展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各院系也应该积极的参与到本科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当中,并设有专门负责就业工作的人员,此外,高校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利用一切有效的手段提高本科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性。

  (二)加强就业指导教育队伍的结构建设和素质要求

  本科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支包含专职和兼职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3]

  建立由公共政治课老师、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心理老师、法律老师、相关的院系书记和就业主管人员组成的一支核心工作队伍,此外可以就具体情况再添加人员。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各司其职,以学生为中心,做好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此外,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的顺利与否与教学者的综合素质有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应该具有一定量的知识贮备,应该必备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提高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帮助本科生解决日常生活或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加强以培养就业观念为中心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激烈程度的越来越大,高校需要及时帮助本科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并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目标。然而,在本科生的就业过程中仍出现许多认识不足的问题,在制定就业目标时不能很好的结合主客观条件,出现制定就业目标脱离实际的情况,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所以,高校有必要在本科生就业指导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纠正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的就业和择业观念。高校应该分专业实施针对性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教育,引导各专业本科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并合理的评估外界环境,制定合理的就业目标,能够根据自身条件或社会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

  (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对本科生就业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本科生在根据自身条件和外界环境制定出合适的职业发展计划的前提下,能够从容的做到在就业中有所坚持有所舍弃,潇洒的做到有的放失,最终实现顺利就业。因此,高校应该在就业指导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此外,高校在就业指导中还应该重视本科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提高本科生的探索精神,为最终踏入创业之路做好准备。近年来,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本科生的自主创业,并给予许多的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特别在一些发达国家,自主创业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创造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因此,高校有必要在就业指导中突出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引导有条件的本科生尝试自主创业,可以通过开设类似创业指导中心的机构,为立志于自主创业的本科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并积极引导多方融资,能够为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提供物质上、资金上以及技术上的大力支持。[4]

  (五)加强以缓解就业压力为重点的就业心理教育

  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应该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本科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既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看低自己,排除盲目自信和过分自卑不良心理的影响,以此为契机,高校应该把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就业指导的各个环节之中,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积极乐观的对待挫折。同时,高校也应该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制,切实解决本科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开展一些专门针对就业心理问题的讲座,保障高校本科生就业指导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国家深化机制体制改革的契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积极进行模式创新,完善本科生就业指导的工作机制,拓展就业指导的方式,更新就业指导的内容,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全力打造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的就业指导体系。

  参考文献
  
  [1]卢军霞,刘翔。高校就业指导途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2]冯燕,李海普。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高教,2012(5)。
  [3]孙秀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和实践模式之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
  [4]曹勇,张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7)。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