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各方因素及调适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6-25 共3526字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高等教育的结构模式和需求之间开始出现了失衡与错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显现并日益突出[1].资料显示,2014 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 54.1 万,比 2013 年增长 0.9 万,增幅1.7%,高校毕业生总数再创历史最高[2].其中,高职大专院校的大学生就业率最高,为 78.1%;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为 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为 75.4%;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就业率最低,仅为 44.3%[3].这些资料无不表明,未来的经济市场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挑战,就业难成为毕业生不容小觑的一大难题。

  1 就业难--主要因素的体现

  1.1 学生因素

  1.1.1 急功近利,自我意识不强烈

  当今社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各类报导中,关于就业的篇幅也屡屡皆是,如经常听到用人单位发出“想找个相宜的人选太难了”类似的感慨,而这种感慨的发出和毕业生本身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我们无不怀疑毕业生的自恃过高是不是造成就业力不强的原因之一,同时,大学生自身我意识不强烈使自己与很多机会失之交臂,例如:嫌企业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不好,对领导上司不满意,和同事相处不好等诸多问题。

  回首现在的就业行情,大学生自我意识不够强烈、职业期求过高正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集中体现。过高的期望会导致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感到相当大的挫折感,数多案例表明,高期望对一个毕业生来讲百害而无一利。在现在这种就业形势下,一名高校毕业生能落实去向可谓是幸中之幸。

  1.1.2 思想禁锢,职业能力不足

  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就业的前期准备不充分;专业知识不健全、不扎实;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理工科尤为突出);工作热情不高,职业价值观不合理多方面。对于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大学生活是无忧无虑的最轻松的,每天漫步于学习、社交、娱乐、旅游等。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的社会存在着诸多的不同,距离现实社会是有一段距离的。很多毕业生没有完成很好的角色转化,外加上对就业的迷茫,导致了面试时接二连三的碰壁。在就业单位过程中,很多毕业生表现的很被动和随意,缺乏主动学习新知识、融合新环境的意识,不能使自己尽快的进入角色,不能积极的参与工作。同样现代毕业生的创新能力逐步衰退,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没有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没有重点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由于各种观念的禁锢,导致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自我设立门坎,自我禁锢思想,同样由于过多的强调专业对口,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密切决不考虑。这些就业理念很是不成熟,成为了毕业生就业的一大障碍。

  1.2 高校因素

  1.2.1 重实用轻人文

  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面临着就业困难,政府采用就业指导这种管道来缓解。就业指导从一开始就是以解决就业困难为主要目的,重视工具性和实用性,但是现代的就业指导过于务实。

  学校和教师把希望寄托于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率、掌握较为完整的就业技巧,学生同样寄希望于通过学习指导课程就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就业指导很快被转化为“就业速成班”、“就业冲刺培训”,而在就业指导中所涵盖的职业价值观、心理调适能力、就业力的核心评价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基本工作的能力的培养等内容大多被忽略,然后诸不知后者才是就业指导思想中最应该被提倡的部分,这就是高校教学指导方面的一个误区,导致了高校毕业生面对就业时的迷茫,无疑是造成理论上重实用轻人文的必然结果。

  1.2.2 重学历轻积累

  目前,我国的师资力量在稳步提高,但是在各个方面,仍然存在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过多的强调学历门坎,很多毕业生还没进入面试环节就被一些企业排除在外了,究其根本,就是太注重学历门坎所导致的。各地通过各种途径,基本确保了教师的数量上的达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学历都比较高,但是绝大部分的就业指导人员都来自于两课指导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公务员、毕业生等,缺乏专业教育背景以及相关的教学经验。这种种原因导致了很多企业因学历这个硬性指标丧失了很多有真才实学、拥有丰富经验的人。有研究者认为,将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提前向学校延伸,积极主动提供就业指导,岗位信心,培训鉴定等服务。

  1.2.3 重理论轻实践

  当代的大学生大部分的生活规律是在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四点一线中度过,将其转化成五点一线的学生少之又少,因此很多同学获得实践的机会也很渺茫,面对这样的情况,也就需要每位同学留心身边事,多把课堂知识合理的运用到实践中来。如果脚步停滞未进,大学生就很少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进而难以就业。

  1.3 社会因素

  1.3.1 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展望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开放程度是世界罕见的,但是我国社会生产率与很多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入世之后由于我国的经济系统在短期内被动调整,国内各种行业受到相当大的冲击,对就业造成很大的影响。虽然发展中国家仍坚决反对将社会规划与世纪贸易挂钩,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展,社会规则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推行并与贸易直接或间接联系将不可避免[4].目前,我国在社会规则、劳动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这种全新的改革对我国引进外资和外贸出口等多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进而影响就业。

  1.3.2 用人单位戴“有色眼镜”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民办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管理能力肯定不如公办学校的学生,能手操作能力又无法与高职的学生相媲美,所以在面试时,很多企业有明确规定不接受民办学校的毕业生。在各类招聘会上,需要女性的职位元元大多集中在教师、秘书、旅游等行业。在应聘过程中,歧视女性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2“拦路虎”--调适对策的探究

  2.1 学生:开拓进取、培养健康的求职心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在初入职场时,一定要充分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第一份工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耀眼的象牙塔走下来面对的是现实而残酷的社会,在拥有良好心态的同时要做的就是尽快把在象牙塔里的理想转化为职业目标,并作为切实可行的方法。

  对于初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学会包装自己。这种包装主要体现在毕业生推荐表、求职申请书、求职信、简历的制作以及本身的塑造等。在当今市场中,劳动力也是商品[5].大学生要想提高自我推销能力、想初出茅庐就一鸣惊人,首先必须要学会包装自己,然后通过书籍、网络、视频学习等途径全面提高自己的应聘能力和自身素质,逐步实现从“青苹果”到“红苹果”的转变。

  2.2 高校:精益求精、提高良好的学科建设

  在学校的科目设定方面,应当改变传统的观念。只有做到“因需求设学科”才能适应就业市场。高校的学科要是想办下去就要有“生源”只有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可以就业,学生才会选择这个专业,才能把这个专业办下去。“生源”是高校的生存基础[6].因此,从高校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认清实势,发展理论兼实用型的学科和人才。

  在就业机构方面,要加强有关的硬设备。比如广播、电视、投影仪、多媒体、远程控制等媒体,在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在教育方面班的有声有色,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完善、齐全的教育设备,甚至不少大学都拥有了自己的研发实验室以及实验中心等。

  在就业指导方面,要不断扩招其队伍。随着就业制度的深入,大学生与就业单位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高校要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从大学的课程内容和方法上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进行改革,使大学生充分了解现在社会就业的基本趋势,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从根本上缩小大学与社会的隔阂。

  2.3 政府:潜移默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修改相关就业制度。政府应该多关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教育机关通过重新制定或是修改相关的规定,消除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外貌歧视等。

  地方政府“牵红线”.为了缓解目前的就业趋势,地方政府应该让民办高校直接和企业挂钩,民办学校直接为企业培养一对一的人才,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困境。

  综上所述,学校、政府应该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点,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较快、较好的了解社会,让自身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就业竞争力,缓解中国就业难的趋势,为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 朋 钊 . 大 学 生 就 业 难 问 题 解 析 与 对 策 [J]. 教 育 探索 ,2009(9):135-136.

  [2] 钟秋明 , 郭园兰 . 高校毕业生就业应实现五个统筹 [J]. 当代教育论坛 ,2009(1):15-17.

  [3] 曾湘泉 . 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 [J]. 经济研究 ,2004(6):87-95.

  [4] 李 剑 文 . 大 学 生 职 业 生 涯 规 划 课 程 改 革 雏 议 [J]. 传承 ,2009(18):90-91.

  [5] 胡娇 . 教育与就业-关于普通教育对就业问题的责任分析 [D].长春 :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6] 张凤有 . 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论文选编 [D]. 北京 :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3.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