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成因及解决措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26 共2649字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与此同时,由于经济的不景气,社会招聘人数估计减少15%,这就使本来已经异常严峻的就业问题变得更加的糟糕。
一、大学毕业生现状以及呈现的就业问题
社会中呈现的就业问题
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由于近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学生激增,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
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3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25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假招聘: 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大学生存在的就业现状
选材刁: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缺经验:教授多“教练”少。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
怕吃苦:不愿从基层做起。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频跳槽:企业抱怨“学费太高”。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是造成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二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这些年来,数以千万计的应届生连工作都找不到,更不用说找自己专业相关或感兴趣的工作了。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样的因致使这样的果呢?扩招吗,这是很主要原因,但我并不认为是最主要的。经济危机吗?在这几年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景气,这也应该算很重要的1个因素,不过我觉得这都是次要矛盾,只是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才显现出来的连带矛盾。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1、专业技能不过硬 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专业知识不扎实或技能操作不熟练而被企业淘汰。比如,有的大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对专业知识一问三不知。这样势必成为影响一些学生就业的因素 2、就业观念有待调整 大学生求职目标容易锁定大企业、好企业。所以被访谈企业中的知名企业可以“优中选优”的挑选人才,而一些小企业“望才兴叹”,招不来急需人才。同时,部分人力资源经理指出大学生缺乏踏实作风,频繁跳槽,这给他们留下不好印象,影响他们对大学生的招聘录用。 3、沟通能力和自信心不足 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4、缺乏团队意识 部分大学生过分崇尚“个人奋斗”,缺少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不能很好地融入公司之中。而合作意识淡化,对集体的事情和他人的事情漠不关心。在这方面与具有工作经验的社会求职者形成明显反差。
从学校以及社会的方面来说
我认为我们现在不能就业最主要问题出现在当初学校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没有建立1套有效的供需机制。 1.首先说信息不对称:这些年学校连年扩招,不过在扩招前并没考虑过如何将培养的学生有效的输送出去,更没想将这些人输送到哪里!这是非常不正常的, 2.再说机制问题:由于没有建立1套有效的机制使毕业生有机会自主择业。也正是因为没有这种机制才造成信息不对称。我们说建立学校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人才,这是供;而社会每年都会有很多职位空缺,这是求。在经济上,有供就必有求。不过在供与求之间必须有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销!现在学校的问题就在于没有重视这1环节。学校不知道该培养多少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因为他没找到有效需求。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根据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下面从大学生自身、学校、学校与学生相结合、社会四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一,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转变就业观念,客观评价自己,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转变职业理念,脚踏实地,愿意从基层做起,主动把握就业机会,不辞辛劳;其次,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在专业问题上有一技之长;最后,注重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可以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求职时就会有自信。尤其是对于非名校的大学生来说,这点更为重要。
第二,从学校来说,首先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应用性专业,不断打造品牌专业,建设特色学科,与时俱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知识内容。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加强实习实践环节,不断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其次,动员学生珍惜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和学校组织各种活动的机会。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了解社会, 认识自我,不断积累经验, 增强自信心。
第三,从学校与学生相结合的角度,应充分开发校友资源。高等学校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承者与创造者,其社会影响正是通过分布于社会各个行业的校友实现的。高校可以邀请在各行各业里做出成绩的校友回校给在校学生做报告,采访杰出校友,通过新闻报道、校友通讯、校友人物传记等形式,宣传其先进事迹, 总结其成长历程, 用校友的奋斗经历和感人事迹激励和引导学生,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从更直接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来说,校友可以给学弟学妹们提供实习、工作机会。
第四,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企业政府应该加大调控力度,增加职位的供应。并且在某些方面大刀阔斧,避免学校教育与企业的需求相脱节,真正的让学生可以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完全不是一个人的因素,也不是某几方面的因素,而是由于很多原因共同造成的,很多原因作为大学生来说是不能改变的,我们唯有可以改变的是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的完善自己,倘若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个人条件都很优秀的话,那就不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