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本科论文)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0-28 共7442字

  题目: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一、前言
  
  二、大学生就业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对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分析

  五、大学生就业不成功分析
  (一).学生自身原因
  (二).学校原因分析
  
  六、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完善体系
  (一).全程化
  (二).加强个性指导
  (三).提升指导老师的素质水平
  (四).信息化
  
  参考文献
  

  以下是论文正文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毕业后不能顺利就业,不仅给大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学生成功就业率下降的原因,除了大学生总量增多的原因以外,大学生就业准备不足、就业观念不当、就业市场不完善、专业设置不合理,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不能适应大学生就业的需要等,都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在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不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思路及方向,关键是做好大学生就业的服务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原因对策
  
  一、前言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与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准备不足,导致就业能力低。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比较盲目、缺乏针对性。帮助大学生作好就业准备,端正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率的关键。大学生难以成功就业的原因。一、大学生普遍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就业意识,使得大学生没有准确职业目标。二、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不符合社会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就业指导不足等原因影响毕业生质量。三、就业市场的不完善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集中在大中城市,而不愿意去城镇及农村就业,造成大中城市供需失衡。针对大学生难以成功就业的原因,提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及方向。
  
  二、大学生就业的意义
  
  随着毕业生的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不能成功就业。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势必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隐患,也将极大地浪费宝贵的人力资源。分析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的成功就业,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因为它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因为大学毕业生的不安定,也将或多或少地引发整个社会的不安定。因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然成为政府非常关心的大事情。
  
  (二).现代社会和经济的竞争,己经直接表现为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水平人才的竞争。在社会经济转型的时期,企业和部门的人才结构往往也需要不断的进行转型和调整,需要充实高学历和高水平的人才。因为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己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所需要的十分重要的人才来源,它们能否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毕业生,往往直接影响到自己企业和部门的改革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也常常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就高等学校来说,自己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反映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尺度”和标志。而且由于毕业生就业的状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所大学的学科和专业结构,反映其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因此,毕业生的就业也是反映高等学校本身学科和专业结构,以及人才培养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指标。此外,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生源。
  
  (四).对于大学生本人和家长来说,就业问题直接与他们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大学生通过就业,使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同时,对于大学生家长来说,交费上大学,使他们必然会考虑到教育的投资收益问题,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看,中国城市居民储蓄第一位的一直是子女教育,教育被视为带来高回报的重要投资项目。所以,大学生本人和家长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研究方法:
  
  (一).实证调查和分析方法:通过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准备情况等。以此为基础分析,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准备中存在的问题,并探析其对策。
  
  (二).文献研究法:包括对政策文献、理论文献、经验文献的研究。充分利用图书馆、教育信息中心的资料和互联网的信息资源,认真研读有关论着、资料,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分析,使之运用于研究。
  
  四、对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涉及政府、社会、学校以及个人等各方面。各位学者从各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福州大学许文达认为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社会需求不足,更不是高等教育“过剩”,而是大学生的自身素质,还与我国劳动力市场建立较晚、发育不全有关。(《毕业生待业现象的反思》)。朱卫民(《人才争夺热之冷思考》)对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作了分析,他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调整人才结构,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层次。陕西师范大学的用丽娟对人才市场中的结构性失业的原因作了分析,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作为我国吸纳大学毕业生主渠道的国有大型企业,正处于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企业转轨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很多,因而大大降低了新接纳毕业生的能力,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逐年有所下降,并指出结构性失业这一问题的基本解决必须从改革高等教育这一环节中找出路,特别是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等教育这一途径来摆脱。(《论析人才市场中的结构性失业》)。唐钧(《适应竞争现实做好就业准备》)认为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除经济发展状况、就业环境、就业体制、人事制度等以外,大学生个体的择业观念、职业设计、就业准备等因素也是导致他们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北京师范大学的赖德胜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原因及对策》)一文中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分析指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既要依赖经济发展,也要进行体制的改革。还有学者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存在是他们不愿意降低工资的结果,也有学者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归因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失衡,此外,也有人从教育系统自身寻找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
  
  五、大学生就业不成功分析
  
  (一).学生自身原因
  
  1.缺乏准确,清晰的自我认识导致毕业生不能成功就业的因素很多,除经济发展状况、就业环境、就业体制、人事制度等外在的客观因素外,大学生个人的主观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个体的择业观念、职业设计、就业准备等因素也是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成功就业离不开大学生积极的就业准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业准备就要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了解企业信息与职业的要求,做出自己的职业定位后,作积极的、针对性的就业准备。但是目前大学普遍缺乏准确、清晰的自我认识,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限,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性格和气质,也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知道将来适合做什么工作。因为不清楚而自卑的毕业生择业的时候,在用人单位面前缺少勇气,对比较有把握的事情也不敢大胆尝试,尤其是对一些自己向往的高职、高薪的单位缺少竞争的勇气,从而丧失理想的就业机会。很可能选择一个不理想的、不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位。而因为不清楚而自负的毕业生择业时往往挑三拣四高不成低不就也错失了一些就业机会。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成功就业,也影响其成才与发展。
  
  2.职业生涯规划滞后新东方的徐小平说:“人生没有设计你离挨饿只有三天”。“哈佛爸爸”高燕定说:“人生设计在童年别让你的孩予输在起跑线上”。可以看出职业生涯设计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大学生进入高校后,高校的职业指导课也未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起来,大部分学生本身也未意识到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在我国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场定位”、“生涯设计”等就业辅导目前做得很不到位。一项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有63.8%的学生填报大学志愿时没有考虑将来从事的职业,50%的学生职业理想是在大学期间形成的,20%的大学生毕业时仍未形成比较明确的职业理想。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发现:55.76%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应该从大三就开始。这说明学生只有在即将面临寻找毕业出路的时候才开始想通过就业指导去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很显然从生涯发展理论的角度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明显的滞后。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滞后,导致大学生盲目的进行就业准备。
  
  3.缺乏职业意识职业意识,就是把对前途和未来的美好追求,寄托在具体的职业行当上,并以此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我们的学生,从小就被告知要好好读书,要“上大学”、“入名校”、“读博士”、“出国”“挣大钱”,并且还背负着“要有出息”、“光宗耀祖”、“为国争光”、“做社会精英”的期望,却很少思考过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其实,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学会谋生的本领,人在年轻阶段(包括大学教育)一直在积累、提升自己的谋生本领。这个谋生的本领就是我们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我们大部分学生读到大学,脑海里仍然对职业缺乏认识,不知道职业与人的生涯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也不知道及早树立职业意识并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确立职业目标,就更不用说围绕职业目标而进行就业准备。
  
  (二).学校原因分析
  
  1.学科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盲目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结构失衡。大学教育是按照专业门类来培养学生适应职业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活动和其它教育活动,使学生从某一个专业的逻辑起点达到能够解决该专业一定问题的理论和技术修养水平,从而形成适应某类或某种职业需要的专业特长。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2006年达到410万人。到2004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9%,超过了“大众化”教育的15%。在“扩招”大战中,几乎所有高校都进行着外延式的发展。忽略市场需求,基本在原有学科专业结构框架内进行,仅以学校条件为依据设立专业,如一些工科和理科专业由于缺乏基本实验条件而无法“扩招”更多的学生,而一些文科专业却大幅“扩招”,造成毕业生结构失衡,供求比例严重失调,致使部分专业毕业生相对过剩,很难成功就业.专业课程的设置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教学资源的分配格局,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最终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日前,大学的课程设置沿袭学历教育的教学计划,大部分专业课知识陈旧,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要求。此外。在“扩招”过程中,高等学校由于受办学经济利益的驱使,想尽各种办法去迎合社会对专业的过分要求,导致学校专业划分越来越细,重复设置的专业越来越多,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而增加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而这些专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又严重滞后于市场,学不能用,用非所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差,就业竞争力不强。
  
  2.就业指导不能适应大学生就业的需要
  
  十多年来,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特别是在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帮助大学毕业生按照国家就业政策的导向,落实用人单位或自行创业,并为职业发展,创业提供帮助和指导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然而,当前大学生职业指导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指导对象和指导内容的认识不到位。首先,把就业指导的对象仅仅局限为毕业生,到毕业时才开就业指导课,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因为学生的就业观念形成是一个过程,覆盖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就业能力的积累更是这样。其次,不少高校将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混同在一起,以为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是签合同时盖盖章,向学生发布就业信息,和组织供需见面会等,真正的就业指导内容仅限于在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偶尔开设几次就业讲座或设个就业咨询等。这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
  
  就业指导忽视个性指导。就业指导多数采用集体统一指导,集中对全体毕业生进行政策解说、信息发布、技巧指导三个方面,而针对毕业生个人的个性进行指导不足。18就业指导工作的应试性、指导方式及渠道过于单一等难以满足学生对个性化指导的需求。许多高校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视作一种短期行为,都是在大四即将毕业时通过集中授课、专题讲座、就业形势报告会等形式进行,讲的多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心理、就业技巧及就业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
  
  3.教学质量提高的要求
  
  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根本是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毕业生质量既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针对当前高校“扩招”过程中出现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下滑,教学内容陈旧过时,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有碍大学生能力素质提高,及社会和用人单位反映强烈等问题,展开积极有效的调整和改革。适应“扩招”要求,各高校应及时补充教师数量,调整和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是一个有机整体,它包括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等。在及时补充教师数量的同时,要牢固树立和坚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观,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校办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其次,“扩招”带来学术氛围下降,上课出现应付,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以致严重影响到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所以,必须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水平,牢固树立教学核心思想,强化教学责任意识,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通过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等形式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鼓励教师多搞科研和继续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学历层次,这是学校生存的根本之所在。
  
  六、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完善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从四个方面来真正实现,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一).全程化
  大学生的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近的过程,是先就业再择业还是先择业再就业,是就业还是创业,还是升学等,这些都将在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过程中逐渐明朗和确立。对一年级学生,重点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新生专业思想教育时重点介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架构和人才培养目标,介绍本专业的最新发展走向和未来趋势,介绍本专业在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地位,介绍本专业近年来的就业流向、分布和未来的就业形势、就业前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重点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自我进行评估,重点分析职业环境,确立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设计四年大学的发展之路,描绘未来的就业蓝图;对二、三年级的学生,重点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储备和提升。其实,大学四年的每个阶段每个年级都时刻应以提高综合素质和提升就业能力为中心,因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是就业的基础和根本。就专业知识而言,单纯的专业知识或知识多少并不足以表明一个人真正的知识水平,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具备从事工作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还需要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整合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对四年级的学生,重点进行职前的指导,内容包括就业制度和政策,就业程序和方法,就业材料制作和面试技巧,就业需求信息和就业心理调适等。
  
  (二).加强个性指导
  由于在不同的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分层次指导必须和个性化指导紧密结合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个性化指导是指在普遍指导的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一对一”的个别咨询和指导。这就要求就业指导人员要学会运用心理测量、职业能力测验和性格、气质、兴趣测评等一系列现代职业指导理论、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矛盾和冲突,增强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各种竞争和挑战。
  
  (三).提升指导老师的素质水平
  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是决定其所提供服务的质量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全面的就业指导工作者,专业知识、纯熟技巧、崇高品格、丰富人生经验都是必要的。为了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可以面向社会,聘任政府、工商界的专业人士,因为他们有实际的工作经验,视野广阔,而且便于与社会各界取得密切联系。虽然一些兼职就业指导人员(如辅导员)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就业指导方面有很大优势,但他们普遍缺乏对职业的具体了解和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专业素质较低,就业指导工作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时代在前进,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不会一成不变。所以,高校应尽力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提供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参观考察交流探访等机会、条件和政策。
  
  (四).信息化
  信息化就业指导是指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抓住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特别是充分利用网络技,实现供需信息的有效对接,全面深入地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可以说,信息化是就业指导所要得到的一种结果或一种目的,而网络化是实现信息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就业指导的信息化主要是指就业指导手段的网络化,即网络信息化。网络信息化为个性化就业指导提供了条件和可能。首先,网络信息化丰富了就业指导的手段和方式。往日的就业指导常见于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就业信息栏、广播台、板报等形式。就业指导的内容也拘泥于就业政策指导、就业心理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技巧指导等,而网上就业指导的内容和方式体现出多样性、灵活性、互动性和针对性,如网上留言板、网上讨论、网上个人简历、网上职业测评、网上求职招聘、网上面试、网上咨询、在线答疑等多样化的就业指导形式大大拓展了个性化服务的空间。其次,网络信息化开辟了就业市场选择的模式。网络信息化同时也优化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工作流程,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全面介绍用人单位的名称和性质、专业需求及人数、行业发展趋势和方向、使用意向和工资佳待遇等。建立毕业生信息库,全面介绍专业及人数、以及毕业生的学习成绩、获奖性况、综合测评、优势和特长、择业意向等。综上所述,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是我们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在高校教育过程中从全程化,个性化,专业化,信息化四个方面为大学生就业做好服务工作,以促进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童星,等.劳动社会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
  2.陈秋华等.体制转换·结构变迁与就业[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刘新玲,秦都雍,欧阳豫樊.大学生就业导航[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4.沈全水.失业的出路瑞典就业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5.[美]菲利普·库姆斯着,赵宝恒、李环等译.世界教育危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美]威廉,维尔斯曼着,袁振国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7.赖德胜.怎样认识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J].求是,2003.16.
  8.周燕.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


相关标签:大学生就业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