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历史发展新阶段,以及高校就业政策调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的高度关注以及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在人力资本的作用及影响不足以解释劳动力就业中的现象,随着社会资本理论的诞生,学者们越来越趋于关注社会资源、网络、规范等社会资本要素以及其在解释诸多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方面的强大说服力。与此同时,在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积极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家也在关注发展,2002年,美国心理学会(APA)的前任主席Martin Seligman首次提出了“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的概念,Luthans等人在2004年将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组织及个体的开发另辟蹊径,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具备可测量、维持与培养的特征,即心理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实质上就是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职业地位获得问题。在毕业生职业获得的过程中,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社会环境、个体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自身心理资本等都发挥着影响作用。在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就业压力严重的形势下,了解“三维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则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探讨我国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新思路,推动高等院校做好人才培养,以及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与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一、“三维资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一)人力资本及其现实意义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个体身上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等的总称,它可以在未来的特定经济活动中给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带来相应的收益,具有投资性和收益性。在人力资本的投资途径中,学校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1935年美国学者沃尔什(J.R.Walsh)在《人力资本观》中首先使用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众多学者不断对人力资本理论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以舒尔茨、贝克尔和明瑟为代表的学者才开始对人力资本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其构成了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接受系统学校教育、职业培训与社会实践等方式获得,即个体进行了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按照经典的人力资本理论,在一个统一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中,人力资本对于个体的就业实现和工资增长具有决定性影响,市场会给更高生产能力的个体带来更持久的高回报。教育、培训以及工作经验的积累都对个人知识和技能的起到一定积累作用,从而提高个体的生产能力。因此,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其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学习成绩、学校声望等对个人工作搜寻、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即个体人力资本存量是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二)社会资本及其现实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解释的社会经济现象出现了很多无法逾越的困难,特别是人力资本具有相同存量的个体,而在收入和职业发展成就方面大相庭径,这就很难仅依赖于人力资本给予完美的解释。
20世纪70年代后期,经济学家格林洛瑞(GlenLoury)首次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自此,社会资本这一概念逐渐引起了多领域的广泛关注,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资本理论开始成为了经济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跨学科领域有力的分析工具。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社会资本是处于社会网络或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个人(或组织)所能动用的社会资源。
目前我国在大学生总体人数相对增长的前提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是不争的事实。谢勇等人认为,中国传统上一直是个人情社会,且目前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就业信息的传递仍缺少透明度和时效性,劳动力市场分割现状使其运作方式很难满足对劳动力市场的高度成熟性配置。因此,社会资本对于中国劳动者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可能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目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仅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进行解释则有很大的局限性。事实上,在中国特定的文化和制度背景下,当个体人力资本要素差别不是很大时,拥有广泛社会关系网络和丰富的市场需求资源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晋职中则具有一定的明显优势。
(三)心理资本及其现实意义
所谓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中所表现的一种良好社会性心理特征的积极发展状态。自Seligman关注个体个性特征、积极情绪和体验对健康及潜能发挥的影响,并将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组织和个体的开发于2002年首次提出了“心理资本”的这一概念,经过近十年的创造性延展,在心理资本的构念上,目前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可心理资源理论的解释,认为个体的集成资源组合,即心理资本是由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回复力组成。因其构成都是类状态的积极心理成分,符合积极、独立、有效评估和开发的社会性心理特征标准而受到极大关注,相关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上述成分要素会相互影响,并以协同的方式发挥作用,其研究发展趋势对未来的心理资本内涵丰富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心理资本是建立并超越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现有理论和研究基础,即表现“你是什么样的人”或者“你在成为什么样的人”,具体可以表现为:(1)在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时,有信心承担并努力获得成功;(2)当处境不利时,能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快速复原并超越、不断进取;(3)不管目前处境是面对积极事件抑或消极事件,对未来保持乐观且自信的态度;(4)为达到既定目标而坚持不懈,并在必要时具有“重设目标”技能。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挑战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个体为就业积极准备,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中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尤其是心理资本,以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
二、“三维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这些要素是每个人宝贵的人力资源体系,其水平如何决定了该主体在就业竞争中是否存在优势,即个体是否成功就业可由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存量和心理资本要素来衡量。由于人力资本通常可以用个体接受教育的学科知识、专业技能、学习成绩以及学校声望等度量,而社会资本也可以由相应的指标如家庭所在地、家庭收入状况、就业信息渠道获得等测度,心理资本由四项能力组成:自我效能、回复力、乐观和希望,目前由于心理资本量表的开发和本土化,可直接对大学生进行测评。因此,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即“三维资本”可以作为判断大学生个体能否成功就业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一)人力资本的影响和作用
1.人力资本有助于提高就业机会感知力
由于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中具有特殊作用,有学者干脆将教育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内核”中的“内核”,这也就是教育为何成为众多人力资本理论学者考察的重点对象。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大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可以提高个体的认知水平,从而帮助个体在就业过程中更好地提高生产性行为的效率。当市场出现合适的就业机会时,人力资本存量高的个体能敏感觉察到,抓住机遇并获得成功。众所周知,感知就业机会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个体进行工作搜寻、信息处理并对其进行反应的过程,因此,决定着个体机会感知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往往是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有关调查显示,相当比例的大学毕业生目前所从事的行业是与自己在校所学习的相同或相关专业。
2.人力资本有助于提高就业机会的成功
伴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科学的实用价值开始在社会实践中日益体现出来,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从而产生了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实践证明,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理论与实践结合度等综合个体素质对其是否能成功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在目前紧张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单凭热情、理想和勇气或单维的专业方向,而不是一专多能的“图钉”式知识结构人才,要想达到顺利就业的困难可想而知。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要求个体不但要有创造性思维,及时做出正确的市场应对策略,还必须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具有以核心专业为“中轴”的多维度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以促进个体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提升与优化,可以说,自身具备的人力资本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活动得以持续的必要条件和成功基础。
(二)社会资本的影响和作用
1.社会资本有助于拓展就业信息来源渠道
对于社会资本存量较高的大学毕业生,不会单纯依赖一种信息来源渠道,他们会充分使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从各种可能的方面去拓展,从而获取单位时间内最大的“信息流量”。如,调查“从何种渠道获知了自己签约单位的招聘信息”问题,选项包括“家人亲戚帮忙/朋友、老师推荐”“学校实习基地/职业介绍所”和“从其他渠道获知”三类,该指标则从另一个视角度量了大学生社会资本的存量及使用情况。一般而言,高校毕业生在职业搜寻过程中获得工作信息的渠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学校实习单位或招聘会、人才市场信息或其他制度化的正式渠道;另一种是通过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的非正式渠道。可见,毕业生往往会通过多渠道资源获得就业信息,以使自己能够在搜寻工作的过程中更具有主动性和准确性。2.社会资本有助于提高个体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体对其工作的认同和喜欢程度。
自Hoppock于1935年首先发表了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报告以来,由于研究角度、目的等不同,研究者们的见解也相异,其中持期望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Vroom等人认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是与其在组织内进行工作过程中的预先期望有关的,员工实际所得到的与其所期望得到的差距越小,满意度就愈大。所以说工作满意度反映了个体实际得到价值与期望价值的吻合程度。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有“担任学生干部”、“从事兼职工作”等经历的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工作满意度高。可见,在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上述经历中不但增加了其组织、沟通能力,体现了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更是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拓宽了大学生社会交往的深度和广度,使对工作岗位的预期价值与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之间的吻合度较高,即工作满意度高。
(三)心理资本的影响和作用
1.心理资本有助于提高个体就业态度的积极性
国内外多项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资本能够提高个体对待职业的良好认知,从而会积极促进个体的职业发展与成就。同时,由于个体具备良好的社会性心理品质,在就业过程中能够乐于被就业单位和团队接受,也就更容易获得社会更多的支持,从而形成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有关调查大学毕业生工作生活过程中所遭遇的负性生活事件,主要包括三方面:家庭生活问题、工作学习状况、社会交往等。如“找工作失败”“离开原籍所在地到其他城市工作”“工作单位发展前景不佳”等。研究结果表明,在校期间指导和开发大学毕业生提升心理资本的积极倾向,即自我效能、回复力、乐观和希望心理结构单成份或多成份,不但可以调节其心理健康水平,还对提升个体社会能力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
2.心理资本有助于提升个体逆境中的抗挫折能力
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中,自信、回复力、乐观和希望等维度,其构成部分都是类似于状态的积极心理力量。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持续增大,而其生活压力来自很多方面,既有搜寻工作本身的挫折,也有经济的窘迫、新环境的适应与调节等等。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凸现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如:找男/女朋友、买房成家、工作环境和前景对自己的提升空间等问题也逐渐成为其重要的生活源。因此,具有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强等良好社会性心理特征便成为大学毕业生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见,心理资本非常有助于提升心理弹性即抗逆力,对大学毕业生的身心健康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探讨与建议
人们接受高等教育,与物质资本投资一样,也是想获得更高的收益。什么样的大学生才能获得就业竞争和职业发展优势?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等因素进行现实意义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接受高等教育积累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确实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起着丰富而积极的作用,提高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存量与使用,以及积极培育与开发心理资本对于大学生成功就业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建议如下:
(一)大学生主体要积极构建自身多元化人力资本
教育要达到使受教育者获得更高收益的目的,首先必须让其能够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即就业,接着是如何让其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成就。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个体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社会实践形成的人力资源已成为决定个体获得社会职业地位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关注自身人力资本的培养,不断进行人力资本结构优化。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有踏实地把自己关在学校的“象牙塔”中进行学习的持续学习力,具备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还要更多地抓住机会在学校和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层次和专业技能水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学用结合,不断构建自己的一专多能的“图钉”式知识结构,以获得和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存量,为顺利就业提供基础保障。
(二)高校、大学生要积极培育和开发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是建立并超越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现有理论和研究基础上的,即“你是什么样的人”或者“你在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一种资源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象征化、预先思考、观察、自我调节、自我反思是自我效能的关键要素;回复力是个体遭遇困难与挫折也绝不退缩的能力;而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它能够使个体积极地看待生活中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希望是一种“思考”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中能够设定自己前进的目标并能通过自我引导而达到。通过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以上心理资本的四个构成成分都是可以被发现、测量、维持与培养的日常技能和心理优势,在生活压力性事件中,对个体心理有非常显着的积极影响作用。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在就业教育中注意培养和开发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可以在教育培养方案中增加相关的心理资本开发和培训课程,通过科学的心理训练,提高学生主体的乐观和自我效能感,以及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承受力与韧性,从而增加大学生就业成功的筹码。
(三)政府、高校应采取措施拓展公共社会资本平台
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与政治、经济、人口等紧密相连。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过程中,目前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就业信息不对称现象,而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加了大学毕业生能够获得充分的就业信息实现择业的障碍,这意味着社会资本在就业中的运作空间在扩大,即社会资本“过度化”现象。社会资本过度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明显“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人情的社会,会制造和加剧社会的不平等,滋生诸多不良社会现象,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因此,政府有必要营造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开发和利用公共就业社会资本平台,打破体制性分割,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加强就业服务与指导,规范市场信息发布、面试、录用等环节,确保透明、公开、公平,让更多拥有真才实学的优秀大学生脱颖而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根据自己特定的服务方向,立足品牌和提高知名度,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建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沟通的渠道,通畅与上级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联系,加强供需信息的交流。同时,从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创业资金等方面扶持更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董咏雪.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3):128-129.
[2]王革,景琴玲,陶艳梅.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高教研究,2007(9):30-33.
[3]LATHANS F,LUTHANS K W,LUTHANS B C.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Beyond Human and Soial Cap-ital[J].Business Horizons,2004,47(1):45-50.
[4]LUTHANS F,YOUSSEF C.Human,Social,and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J].Advantage.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4(2):143-160.
[5]赖德胜,孟大虎,苏丽锋.替代还是互补———大学生就业中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联合作用机制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0)1:13-31.
[6]康小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职业发展成就[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王保林.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20):22-23.
[8]谢勇,赵亚普.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市部分高校为例[J].南方人口,2009(24)3:49-56.
[9]LUTHANS,F,AVEY,J B,AVOLIO,B J.PsychologicalCapital Development:Toward a Micro Intervention[J].Journal of Organziational Behavior,2006,(27):387-393.
[10]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1):58-64.
[11]LUTHANS F,YOUSESEF C M,AVOLIL B J.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12]VROOM,VICTOR H.YETTON,PHILLIP W,Leadership and Decision-Making.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urgh Press,1973.
[13]杨会芹,刘晖,王改侠.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心理资本对生活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2):260-262.
[14]吴立保.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实证研究综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5(3):64-70.
[15]薛在兴.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研究述评[J].中国青年研究,2009(11):76-81.